当前位置 首页 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 第 216 章 有时仿佛陌生人

《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第 216 章 有时仿佛陌生人

作者:木兰竹 字数:5449 书籍: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

  李世民真没做什么。他就是从大运河回来,在洛阳下船补给,然后就走不掉了。

  按照常理,李世民带着军队,百姓应该远远绕道。但现在洛阳百姓就是围了上来,还是求李世民登基,李世民总不能让兵卒开道吧?

  裴行俨和长孙无忌两个副将都袖手旁观,说这种事自己不敢擅自处置,让李世民看着办。

  一同回来参加李世民登基,等李世民登基后再继续回南方抚民和剿零星未灭的匪徒的李靖更是直接装病,把明哲保身发挥到了极致。

  随李靖进京的冯盎瑟瑟发抖。

  他经历了陈、隋,如今归顺大唐,自诩见多识广。冯家虽然一直坐镇岭南,但也没有放弃诗书之家的传统,冯盎也算熟读史书。无论是亲眼见的,还是书中读的,冯盎从未见过这样的“被逼登基”啊!

  冯盎这次进京带了一大家子人,让儿子们去长安长长见识。

  若是不回中原,儿子们偏安一隅,可能会眼界狭小,以为岭南那荒芜的地方就是一切,自己当个土霸王就满足了。要见到中原的繁华,开阔了眼界,他们在岭南才不会犯错。

  而且冯家人不需要全部都留在岭南,他其余儿子也要去朝堂找官做,家族才不会被中原文化抛弃,退化成为蛮夷,所以冯盎把三十个儿子都带上了。

  如今不仅冯盎瑟瑟发抖,他三十个儿子也围着他们的老父亲瑟瑟发抖。

  “父亲啊,以前隋朝皇帝登基也是这副模样吗?我在史书中没读到过啊!”

  “别胡说,大唐皇帝和大隋皇帝哪能一样?我看大唐说不定是大汉!”

  大汉之后,再无大一统的盛世王朝。现在仍旧有许多人都自称汉人,怀念那段哪怕皇帝平庸的时候,百姓也比乱世中过得好的历史时光。

  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大隋短暂统一后一世而亡,让世人都把隋朝也只当做乱世的一部分,一段只是让人喘口气的短暂平静。

  预定会留在京中的冯盎次子冯智戴道:“哪怕如大隋一样有个近四十年的和平时期,也有一代人能在和平中度过了。”

  冯智戴的弟弟冯智玳小声道:“大隋三十多年时光,至少有十年时光,百姓过得不一定有乱世好。至少我们岭南是这样。”

  以前乱世时岭南还能偏安,只要他们冯家人行得正,岭南百姓就不会有太大的苦难。

  但隋炀帝当政时,就是岭南也要服徭役。

  冯盎皱眉制止幼子:“听闻太子殿下曾经是大隋的秦王,深受隋朝皇帝信赖,他不一定会乐意听到你诋毁隋炀帝。我让你们小心谨慎,谨防祸从口出,你忘记了吗?”

  冯智玳忙垂首:“不敢。”

  冯盎叹气:“能亲眼见证这件事,也是我们的福气。如果将来大唐真的如大汉一样,能成为持续百年以上的盛世王朝,我们冯家替大唐镇守岭南,将来史书上必有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冯家人都挺起了胸。

  他

  们世代留在岭南,荣华富贵世代相传,所图的除了家业的延续,就只剩下青史留名了。

  冯盎对次子冯智戴道:“你早年征战过多,有旧伤在身。我将你留在京中,除了让你当质子,也是因为长安的气候可能对你的身体更好,名医也很多。如果你的身体好转,跟随这样的皇帝,说不定不会忌惮我们冯家在岭南的地位给你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必等到下一代。”

  冯智戴拱手,心生向往。

  能跟随这样的皇帝,哪怕只是给陛下牵马,也比留在岭南当土霸王扬眉吐气。

  被父亲勒令在角落里垂首反省的冯智玳眼珠子转了转,眼中出现一丝狡黠。

  李世民被迫留下来安抚洛阳百姓,高颎去长安城把李玄霸找来解决问题。

  李世民坚称,出现这么大的变故,一定是阿玄的错!

  高颎也认为,只有李玄霸会这么折腾,也才敢这么折腾。

  当高颎到了长安,听到李玄霸坚称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错时,他难得迷糊了。

  难道洛阳百姓把李世民“扣住”不准离开,真的是意外?

  百姓怎么敢这样做?!

  现在李世民还只是太子,李渊才是皇帝。虽然朝中都知道李世民是实权皇帝,但名义上李渊禅位也得自愿。李世民若真的在洛阳登基,那就是篡位自立。

  这天下难道还有被百姓逼迫“篡位”的皇帝??!

  高颎都快八十了,这场面他真的没见过。

  李玄霸惊讶一番后,冷静下来,心中的惊讶变成了兴奋。

  被扣住好啊!这效果比自己布置的戏台更好!

  李玄霸请高颎留在长安,与裴世矩、苏威两位老臣一同准备一哥的继位典礼,然后带着早就准备好“劝进登基”的演员们从长安出发,一边监察沿路灾区官吏救灾赈济情况,一边将洛阳的事宣扬出去。

  洛阳百姓深信太子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在隋朝小皇帝自焚时,隋朝皇帝就已经将天下禅让给李世民。李世民迟迟不登基,才导致国运无人镇压,龙脉出现震荡,地龙愤怒翻身。

  李世民根本就不该当什么太子!他是被隋朝皇帝禅位的大隋秦王李世民,直接就该当皇帝!

  沿路灾民遇到地震本来很麻木,早就习惯了自己扛。

  大唐刚建立,太子都还在亲自带兵打仗,能给他们减免徭役赋税就不错了,谁能指望官府会救他们?

  官吏们居然派人来探查他们的受灾情况,把他们组织起来清理废墟,恢复生产,还给他们发粮食。灾民们都担心今日吃了官府的粮食,明日就会被拉去高丽战场,或者被拉去又修一条运河。

  但那也是明日的事了,灾民们还是乖乖听话,没有反抗,活过今日再说。

  一日、两日、三日……日日官吏们都只是安排他们清理废墟,补种田地,没提把他们迁徙到边塞,也没说要打高丽。

  突厥倒是打了,那是太子殿下自己打的。太子殿下还是大隋秦王的时候就爱去

  草原抓突厥可汗,现在又去草原抓了几个,和老百姓们没关系。

  灾民们聚在一起干活时窃窃私语。

  “这就是话本中说的好皇帝吗?就是那个汉文帝,我还以为话本都是假的呢。()”

  “什么?汉文帝真的存在?我还以为那是村老用来哄小孩的故事。?()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大汉不是很久很久的事了?那什么三皇五帝是不是也是大汉的皇帝?”

  “我也听过这个故事!三皇五帝一起争夺天下,最后是秦始皇和汉高祖决战楚河!”

  “啊?是秦始皇吗?不是西楚霸王项羽吗?”

  灾民中也有读过几本书的庶族地主。

  庶族地主在好时节能吃饱肚子,能游学读书。天灾一来,他们就沦落得和曾经租种他们田地的佃农差不多。如果挺过灾难,他们重新建好房子,补种田地,恢复元气肯定比普通的农人强。但在那之前,他们也只能领赈济粮为官府干活来维持生命。

  庶族地主一般都是村中宿老,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比较“接地气”,不会以和农人交流为耻。他们就是如今声势还很弱小的寒门庶士。

  听到这些人错漏百出的“传说故事”后,他们按捺不住,凑上去为同乡们说起真正的“史书故事”。

  虽然他们说的大部分是“野史”,“史”的部分不太多,故事足够“野”,但他们对灾民们说,大汉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孝宣之治”“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都是真的。

  灾民们瞠目结舌。

  居然有这么长的王朝?居然有这么多好皇帝?居然有这么多官府会赈济而不是趁着天灾更加横征暴敛的“治世”?

  大汉统治下的祖宗们日子也太好过了!

  寒门庶士很想说,其实在大汉也有横征暴敛,比如汉武帝晚年,百业凋敝,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只是汉武帝晚年醒悟,且有个好曾孙汉宣帝,大汉又重新变得强盛。

  话到嘴边,他们却说不出口。

  灾民们肯定会说,那也是有盼头的好日子。哪像现在遇到一个坏皇帝,接下来的肯定是乱世,而不是期待下一个皇帝是好皇帝。

  能坚信王朝不会覆灭,乱世不会到来,只需要等到下一个好皇帝,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

  “那这样的汉朝,怎么就灭亡了呢?”灾民们很疑惑。

  “因为大汉皇帝也以为自己天命所归,肆意虐民,不再好好对待百姓,百姓就揭竿起义,如现在反了大隋一样,反了大汉。”一位口音稍有些古怪的儒士打扮的中年人道,“谁对百姓好,百姓就愿意支持他,一直让他当皇帝;他对百姓不好,在王朝统治下和乱世差不多,那么不如进入乱世,百姓和皇帝都别想活。”

  灾民们笑道:“这话可不兴说,小心被砍脑袋。”

  不过他们只是笑一笑,没有在意。

  旁边的小吏摇摇头,背着手离开,也没在意。

  毕竟现在乱世余波未平,这里的百姓和小吏,说不

  () 定都当过“民贼”。

  只是天下重归和平,百姓不当贼也能活得下去了,他们才从“民贼”变回了“百姓”。

  “王夫子,你怎么在这?”一位武将打扮的人找来,“殿下召见你,我找了你好久。”

  灾民们吓了一跳。我们中混入了一个大官?!

  刚才满口反言的儒士起身理了理衣袖衣摆,抬手将发冠扶正,跟随武将离开。

  待他离开后,灾民们才再次窃窃私语,尤其是寒门庶士讨论最为激烈,连小吏都参与进来。

  “刚才那人是谁啊!”

  “是我们村的夫子。不对,也不算我们村的人,他说他四海为家,到处收学生。”

  “四处开书院?!这不就是汉末的大儒吗!他叫什么名字!”

  “听说叫王云,字守义。”

  “难道是太原王氏的大儒?!”

  “不是,听闻是南边的。”

  “那就是琅琊王氏!是琅琊王啊!”

  居然亲眼见到了一位世家大儒,好像是史书中的人从泛黄的书页中走了出来,士子们激动不已。

  农人们挠挠头,好像也有点激动。

  那可是话本中的人物呢!是能举起城门的大儒!

  “王夫子,我都提前通知你了,你居然还让我好等。”坐在树下看书的李玄霸收起书本,开玩笑道,“不愧是世家大儒,这腔调你真是拿捏准了。”

  王云苦笑:“晋王殿下,难道不是因为你提前到了一日,我才没有在住所等你吗!”

  李玄霸眨了眨眼:“是这样吗?”

  一位布裙荆钗,笑容温婉的女子粗声粗气道:“殿下,你怎么还和以前一样,老欺负我男人。”

  李玄霸将书卷插入腰间,笑道:“我可不敢欺负琅琊王氏的大儒,天下士人都会唾弃我。许久不见,真是认不出你了。”

  王云作揖,浅笑不语。

  王云,字守义,自北魏起就已经居住在京兆郡的琅琊王氏子弟,知世郎王薄的新身份。

  王云的再塑造,李玄霸的老师们都有参与。

  他们虽骂李玄霸是狂士,但参与此事的热情非常高。李玄霸坚信,老师们脑后都有反骨。

  当然,高颎等人只是在好奇,只短短几年,能不能把一介铁匠贼帅培养成世人交口称赞的大儒?

  如果大儒真的能像李玄霸所计划的那样造势造出来,他们这群有大儒之名的人,心情会很复杂。

  一边,他们很厌恶“大儒是造势造出来”这个说法;另一边,如果一个铁匠短短几年就能成为大儒,那儒家先贤教化万民的理想就不是空谈,而是路途虽然艰险遥远,但能够达到的终点。

  王云虽是铁匠,也识得字,读得几本书,不然也成不了“知世郎”。他十分聪明,几乎过目不忘,理解能力也很强,只在西京待了一年,就被李玄霸那些真正的大儒老师“外放”去游学了。

  现在李世民即将登基,登基之初就要广

  召天下有名望的隐士入朝为官,王云就正在征召列表内。

  正好路过王云隐居的地方,李玄霸便和故人小聚一番,聊聊近况。

  王云很好奇:“洛阳可是晋王殿下的计谋?”

  李玄霸黑着脸道:“不是。我觉得是一哥做了什么!”

  王云失笑:“那就是百姓自发请求秦王殿下登基了。恭喜两位殿下,这就是民心。”

  李玄霸道:“是民心,也是悬在皇座上的利剑。一哥能被百姓簇拥登基,那么百姓也能把他屁股底下的椅子翻了,再簇拥一个人登基。王夫子,这层纸,就由你给百姓点破了。”

  王云收敛神色,再次沉默作揖。

  孙宣雅摸了摸鼻子:“每次听你这么说,我都怀疑你是不是疯了。”

  李玄霸道:“狂士就是这样。老师们都说我有魏晋遗风。”

  孙宣雅笑得把优雅仕女的皮都笑破了,重新变成了龇牙咧嘴的农妇大笑:“我这些年也读了好多书,殿下你别诓我,魏晋遗风可不是这样。”

  李玄霸摊手:“我说是就是。我现在也是文坛领袖,我说了就算。”

  孙宣雅笑得直不起腰,王云的大儒面具也绷不住了,忍俊不禁道:“三郎君所言极是。”

  李玄霸与两位故旧随意聊了几句,没有留他们用饭,亲自把他们送了出去。

  这不过是晋王殿下听到了王夫子夫妻一人的名声,好奇地召见他们,然后心生敬佩地亲自将他们送到回家而已。

  王云得了晋王殿下的赏赐,将赏赐捐赠给官府赈济百姓后,继续过着以往清贫的教书夫子生活。

  只是这一次,他不需要再出外寻访学生,只要开坛讲学,台下便学生如云。

  孙宣雅的女学也终于办了起来。稍稍富裕一点的寒门庶士,都愿意请孙宣雅来教导他们的妻女读书习字。

  李玄霸与他们匆匆相逢,又匆匆离去,继续做着各自的事。

  洛阳中,百姓都把隋朝皇帝的衣服翻出来了。

  李世民看着百姓们进献的“从犄角旮旯里找出的隋朝皇帝丢掉的皇袍”,扶额叹气不止。

  “当我傻吗!这明明是新绣的!”李世民咬牙切齿,“洛阳百姓把我堵着不准离开或许是他们自发的行为,但这皇袍绝对是阿玄的准备!”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道:“是啊,然后呢?你还能定他私自缝制皇袍的罪?”

  裴行俨起哄:“快定罪,我早就看不惯……嗯?李一,你怎么突然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李世民拔腿往外跑:“阿玄来了!他催命似的让我开门!”

  长孙无忌和裴行俨面面相觑。

  李世民没有住在还未修缮好的皇宫中,而是住在了一直有打理的他和李玄霸曾经居住的小院子里。

  李玄霸隔着门就听见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裴行俨说他坏话的声音,试探性地在心里喊了一声,果然把一哥喊了出来。

  李世民一开门,就飞起一脚踹向李玄

  霸,吓得宇文珠花容失色。

  兄公的武力值多可怕,这一脚踢中了,我家郎君岂不是要断好几根骨头。

  但李玄霸却面无惧色,连躲都懒得躲,李世民果然停到了他面前,然后抬脚轻轻在他衣服下摆踹了个脚印。

  李玄霸抬脚踹了回来。

  长孙无忌和裴行俨倚着门叹气,就像是门神。

  谁家兄弟是用互踹打招呼?!

  裴行俨:“我弟弟才刚出生。你和你家兄弟……哦,你和你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都一般。”

  长孙无忌虽然不和兄弟互踹,但他开始和裴行俨互踹。

  宇文珠看得分外无语。这群男人为何如此幼稚?大街上还有百姓偷看呢?你们不要脸面吗?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世民和李玄霸都不在乎脸面,长孙无忌和裴行俨等下属的脸面也被李一郎和李三郎吃了。

  李世民和李玄霸打过招呼后,搂着李玄霸的肩膀道:“小五呢?我被堵在洛阳,他居然不过来救我?”

  李玄霸道:“我离开了长安,他得坐镇宫中协助母亲赈灾。”

  李世民脸上笑容消失:“很严重?”

  李玄霸点头。

  李世民把手臂从李玄霸肩膀上放下来,自嘲道:“就算我登基,也阻止不了天灾。”

  李玄霸道:“但你可以成为一个会赈灾的皇帝。”

  李玄霸停下脚步。

  李世民往前走了几步,见弟弟没跟过来,狐疑地转身。

  裴行俨和长孙无忌疑惑地看着李玄霸。

  李玄霸撩起袍子,俯身跪下:“如今乱世未平,天灾又至,民不聊生,急需一个好皇帝。请太子殿下登基,救世济民!”

  李世民面色大变,他一把把李玄霸拉起来,训斥道:“我说过,无论现在还是以后,你都不可跪我!若你都将我当皇帝,我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李玄霸道:“我就替天下百姓跪这一次,以后不跪了。”

  李世民嘴唇翕动,想说的话堵在喉咙,却半晌没说出话来。

  李玄霸道:“一哥,登基吧。”

  李世民道:“如果我现在趁着民势登基,百姓反噬可能就是一代而亡。”

  李玄霸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是一哥早就知晓的道理?”

  李世民道:“但水本不会这么湍急。”

  李玄霸道:“我承认,我在其中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贡献。”

  李世民双手按在李玄霸的肩膀上,手指不由收紧。

  李玄霸感到了肩膀的疼痛,但一声不吭。

  长孙无忌和裴行俨沉默地退了几步,想躲又不敢走。

  他们这时候才发现,刚刚还和他们并行的晋王妃宇文珠,以及李玄霸带来的护卫,现在全都不见了。

  “阿玄,有时候我会出现错觉,你不仅是我的双生弟弟,还是一个对我有敌意的陌生人。”

  “我发誓,这真的是错觉。我对一哥绝不可能有敌意。”

  “对,你只是对皇帝有敌意。”

  “错觉。一哥,我建议你去找孙医师看病。”

  李世民收回手,帮李玄霸抚平肩膀上的褶皱:“算了。你的计划是什么?我怎么登基?总不能真的在洛阳登基,那我就是篡位了。”

  李玄霸道:“父亲会在最近的吉日宣布禅位,你在洛阳领旨,百姓进献皇袍,你身披皇袍,步行穿越灾区,带着你的下属走上一旬半月回长安。你进城那日,父亲会带着百官在城外迎你,为你戴上帝冕。”

  李世民嘴角微抽:“我从未听过还有这样的登基典礼。”

  李玄霸道:“现在有了。唐文帝会成为超越汉文帝的千古明君,这一场登基典礼会成为后世皇帝梦寐以求的仪式。哦,对了,记得留下遗诏,告诉你的后世子孙,别乱给你加谥号,搞得谥号都不值钱了。”

  李世民:“……哦。”

  好了,他家气死人的阿玄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