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调局异闻录之最终篇章 第三百五十章 交代

《民调局异闻录之最终篇章》第三百五十章 交代

作者:耳东水寿 字数:1242 书籍:民调局异闻录之最终篇章

  听着泰宁侯陈璇所言,弘治皇帝沉吟不语。

  陈璇继续高声道:“上月我大明征虏军于河套集结,欲捣北虏之巢,可惜被北虏先行察觉提前遁去。

  保国公率军奋力追击,斩敌首三级,得马匹数百,牛羊上千,各类械具数千。故臣愚以为,区区北虏实不足惧也……”

  “泰宁侯之意,西北很快能恢复安宁?”弘治皇帝眉头一扬。

  “臣愚以为理应如此……”泰宁侯陈璇躬身作了个揖。

  弘治皇帝颌了颌首:“若真能这般,实乃我大明之福,也不枉征虏军奔袭千里拒贼。”

  “吾皇圣明,虏寇必退……”泰宁侯陈璇马上应道。

  朱厚照听得嘴角微动,一国之君期盼边事早日结束,自无可厚非,但你泰宁侯咋呼一声“吾皇圣明”,就能让“虏寇必退”?

  所谓十万征虏军有甚么战斗力?你好歹来自五军都督府,多少能了解些吧?

  这些东拼西凑起来的士卒,能让北虏畏惧而退?虏贼一退,西北就此安宁下来?真是睁着眼说瞎话。

  若原来史书所记载的依旧,那么在数日前,北虏的达延汗已率兵自花马池侵入大明,兵分数路大肆掳掠,明军惨败。

  泰宁侯甫复班,那两名自文官班而出的其中一人,已朝着弘治皇帝躬身行礼,说道:“臣工科给事中张文谨奏:臣愚以为马本兵居位不职,应致仕返乡。”

  朱厚照心中一个突兀,还没开始奏事,就攻讦起来了?这给事中攻讦的对象还是兵部尚书马文升?

  他对工科给事中张文的了解也仅限于那本名录,不过,他对“给事中”这职官就没甚么好感了。

  “给事中”乃科官的官职之一。

  大明按六部建制,设立了吏、兵、户、礼、工和刑六科,每科均设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四种官职,俗称“科官”。

  而十三道监察御史,则为“道官”,两者合称“科道言官”。

  科官、道官的职责其实大致相同,只是各自名义上的监督对象有些不一样。

  “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考察两京十三道,而“六科给事中”则监督六部百司。

  但科道言官并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例如工科给事中,除了瞄着工部,也会留意其余五部甚至两京十三道,该说的会说,不该说的也会说。

  虽然“科道言官”在朝中的官职品秩并不高,但具有“风言闻事”的权力。

  “风闻言事”,本来只是皇帝为整顿朝纲、肃清吏治,在特定时期采用的特殊手段。

  但“风闻”二字恰恰是最要命的,为何这般说?因为意味着科道言官不需要真凭实据,仅凭坊间传闻即可上奏弹劾。

  查证属实的,通常上奏的言官还能获得嘉奖,如有不实却不会受到责罚。

  有明一代,科道言官是把这“风闻言事”发挥到极致。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从南北两京到十三布政司,那怕是对他们的科道同僚,没有他们不敢言事的。

  谁敢阻拦,他们就会抛出“蒙蔽圣听”、“堵塞言路”等论调,让阻拦的无言以对。

  科道言官“扣帽子”从来不留情面,颇有后世所称的“愣头青”之风范,正所谓“宁惹首辅,莫惹言官。”

  但弹劾成功与否,以及最终效果如何,皆取决于圣意,也就是要皇帝肯相信,能信多少。

  而大明中期以降,本是纠举监察的“风闻言事”已逐渐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冤假错案频频出现,完全偏离设立时的初衷。

  “张卿家何出此言?”弘治皇帝的语气似有不悦。

  张文脸上毫不改色,拱手作了揖,又道:“皇上,我大明征虏军的十万将士,均为精挑细选而来。上月,征虏军于西北报捷,皇上还为之大大嘉奖。此刻马本兵所言,实有扰乱军心之嫌。

  臣愚以为本兵处高爵禄,深受圣恩,于其位却不谋其职,毋宁去职让贤……”

  朱厚照目光停留在文官班的马文升身上,却见他微低着头,身躯纹丝不动,仿似工科给事中张文所言和他毫无关系。

  “张卿家不可妄言。”弘治皇帝缓缓摇了摇头。

  “风闻言事乃臣之责,伏乞皇上明察。”

  “朕知道了。”弘治皇帝表情略有些无奈,望向站在张文身旁的另一名文官,问道,“卿又要进何言?”

  那名文官躬了躬身,作了个揖,高声说道:“臣兵科给事中周旋谨奏,臣亦愚以为马本兵之言,寒了我征虏军之心。本兵已年老体弱,实不宜再居本兵一职,伏乞皇上颁旨廷推另择贤明。”

  “两位卿家,可知自己在做甚么?”弘治皇帝反问了一句。

  “臣循祖训,风闻言事。”张文和周旋异口同声应道。

  他们说得流利顺畅之极,仿似早已经说过千遍万遍。

  弘治皇帝嘴角扯了扯,道:“朕知道了。”

  话音刚落,他已朝着张文和周旋扬了扬手,示意两人复班而去。

  虽然没达到什么效果,但两位给事中像打了胜仗一般,满脸得意地回到班中。

  马文升只不过提了提“北虏狼子野心,各边镇须加强巡守”之类的话语,竟然惹来了“群嘲”,这是朱厚照事前没想到的。

  过得片刻,弘治皇帝轻咳一声:“奏事吧……”

  站于丹墀台阶的那名鸿胪寺官员听得,顿时扯起喉咙,朝着文武百官喊道:“有事启奏……”

  早朝奏事开始之后,朝堂反而没什么波澜。

  接连所奏的数件事均平平淡淡,只有一人的上奏引起朱厚照的兴致,那人乃兵科给事中艾洪。

  只听得艾洪高声道:“臣兵科给事中艾洪谨奏,臣弹劾巡抚辽东都御史陈瑶、镇守太监孙振及总兵官定西侯蒋骥。

  陈瑶本憸壬之士,刚愎自用,滥膺抚巡之责,虚负赞理之名,安边谋谟一无所展,诱降启衅贻害地方。

  又孙振和蒋骥,二人素昧远猷,巧为欺罔,虏贼连肆抢掠若关,闻知专务扶同,不闻敌忾,此三人罪实同科。

  臣愚以为僧格犯边之日,宜即差人晓谕,其不退听,当兴问罪之师。计不出此,反诱其来朝,使一人获利而众夷梗化。

  故猛哥帖木儿辈假以为辞,举兵入寇。推原其始罪在陈瑶等,况僧格见在会同馆,病且危笃,设有不虞,非惟本夷构怨,传闻诸夷复起,边圉自此多事矣。

  恳请朝廷会推谋勇之将官前往代任,并逮陈瑶等人还京,下狱治罪。

  伏乞圣裁,谨具奏闻,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十三。”

  弘治皇帝微点了点头,仿似已知晓一般:“兵部、吏部遣员速核此事,如属实,依律惩处。”

  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齐齐出班,朝着弘治皇帝行礼后,同时应了声诺便复班。

  一人又自文官首班而出,却是内阁首辅徐溥。

  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封奏疏,朝着弘治皇帝躬身行礼:“皇上……”

  “徐卿家,今日乃常朝,你目疾复发,理应在家好好休养才是。”弘治皇帝一脸讶色。

  “老臣有奏疏上呈……”双眼轻眯的徐溥朗声道。

  得到弘治皇帝许可后,他继续高声道:“臣徐溥谨奏,臣恳乞致仕……”

  徐溥竟把自己诸如“华盖殿大学士”等的官阶和头衔都去掉了,文武百官听得可谓心思纷呈,只不过碍于早朝纠仪官的监察,才按捺住内心的冲动。

  弘治皇帝也是一愕,朱厚照默默注视着身躯已有些佝偻的徐溥,暗道,先生你要回乡了么。

  在众人各怀心思之时,徐溥的声音继续响起:“忆皇上为东宫时,臣幸甚得以伴读数年。及至皇上登临大宝已十数载,臣伏睹纶音,仰荷圣明,更蒙圣恩,官叨至极品,虽陨身糜骨无以为报。

  但今春以降,臣手抖足颤、头昏目眩等疾不时举发,较之往昔病势加倍,在内阁办事已不堪胜矣。”

  虽然徐溥的身躯轻抖着,但声音颇为洪亮:“钦蒙圣恩屡命太医调治,虽累服汤药,但一目终不能视,行步更不知轻重。缘臣病根久远,血气衰竭,药力无效,恐再无平复之理。

  况臣今已七十有三,古人所谓钟鸣漏尽之时也。臣所处之内阁,代王言总国政,一应事物俱奏达于上,行移于众,事体关系甚大。”

  弘治皇帝沉着脸,望着徐溥那张满是皱纹的脸庞,轻叹一声,朕的老师,朕的累年老臣啊。

  “奈臣老病废疾,何可再冒居内阁,万一事有所误,罪将何辞?

  伏望皇上悯臣衰老,容臣致仕得还闾里,籍一目勉强能视,再睹故土草木,臣不胜感戴天恩之至……”

  一语未了,徐溥微抖的身躯已缓缓跪了下去,伏在地上叩起头来。

  “徐卿家,毋须多礼,快快请起。萧敬,速将徐卿家扶起。”弘治皇帝一阵心酸,朝萧敬挥了挥手。.c0m

  徐溥仍坚持一叩四拜完毕,才在萧敬的扶持下站了起来。

  弘治皇帝又叹了口气:“徐卿家,汝乃朕股肱之臣,有疾宜善加调理,岂可遽求休致仕?”

  “皇上,老臣已病入膏肓,不啻风中残烛,断无救治调理之法……”徐溥身躯依然轻微颤抖着,但语气相当平静,仿似口中所说并非他自己。

  就在此时,文官班中的一人突然双手捂着心口,面露痛苦,嘴巴哼哼了数声,身躯竟缓缓一歪,随即已倒在地上。

  “太宰……”

  “太宰,你怎么了?”

  “舜咨兄……”

  站其邻近的数名文官顿时惊呼连连,已不顾四周纠仪官的“虎视眈眈”。

  丹墀之下混乱不已。

  突然倒地的乃吏部尚书倪岳,此刻双目紧闭,满脸青紫,右手仍捂着心口位置,看模样竟已经晕厥了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