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五十六章 围歼博尔忽(下)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五十六章 围歼博尔忽(下)

作者:殷扬 字数:4530 书籍: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二卷巴蜀篇第五十六章围歼博尔忽(下)

  (按:有朋友提出说战争场面一样,没什么新意,并非我不想改变,而是目前的装备就是这样,在同样的军事理论指导下,战争场面的确难有改变,我相信熟悉战史的朋友们会认可这点。 在北伐中原时,技术兵器的出现,战争场面会大为改变。 )

  蒙宋两军各有优劣,蒙古军队胜在骑兵多,在松藩草原上骑兵的优势得到完全的挥,可以不断起冲锋。 宋军的优势在于士气高昂,锐不可挡,拥有先进的装备,经过实战检验的火器配合战术,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硬仗,针尖对上麦芒,不是短时间分得出胜负。

  李隽并非不知道蒙古军队和宋军的优势,而是特地安排一场硬仗给宋军打。 李隽非常清楚地知道,还有大量的国土没有收复,要收复这些国土当然是要靠真刀真枪来打,其中肯定会有很多硬仗。 别的不说,蒙古军队的怯薛兵团和五卫禁军这些精锐到现在还没有遭到象样的损失,要是和这样的精锐中的精锐对上了,宋军不能打硬仗的话,凭着宋军的优势还是可以赢下来,但会赢得很是艰苦。

  自从李隽统帅宋军开始,宋军的变化有目共睹,但是这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宋军没有打过硬仗。 临安保卫战靠的是坚固的城墙和一系列先进的武器才守住临安,援军到来后前后夹击,大败蒙古军队。 对于郭侃军队,就更不用说了。 要不是李隽设计了郭侃,挖了不计其数的战壕,把郭侃地大军围困住,让他的骑兵挥不出威力,胜负之数真的很难说。

  光复淮东淮西四川这些地方,宋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奇兵,特别是解晋的骑兵部队长途奔袭。 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纵观宋军这一年多来地作战。 取胜的法宝可以概括为:兵力优势,先进地武器,先进的军事理论,先进的技战术,出奇用兵,妙算蒙古人。

  打了这么多的胜仗,就是没有打过几次硬仗。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决定把博尔忽当作试金石,打一场硬仗,以此来检验宋军的战斗力。

  蒙古骑兵是蒙古军队的利刃,无坚不摧,在博尔忽的记忆中,只要投入骑兵,必然会给宋军带来巨大地威胁。 无休无止地制造混乱,把恐惧留给宋军,直至宋军崩溃。 然而,这一法则在今天却失效了,宋军对蒙古骑兵并不害怕,不仅不怕。 反而是迎着蒙古骑兵冲上去,好象蒙古骑兵不是让人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师,而是香饽饽,他们则是饿夫似的。 远了就扔炸弹,近了就肉搏,或是砍马腿,或是砍马头。

  这种战术是宋军用来对付蒙古骑兵的不二法宝,在以往的战斗中就没少用过,着实让蒙古骑兵吃足了苦头,让这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骑兵部队伤亡惨重。

  在宋军近乎完美的技战术配合面前。 博尔忽寄予厚望的骑兵伤亡越来越大。 堆积在地上地人尸马尸越来越多,鲜血飞溅得到处都不是。 不少地方已经出现血泊。 是鲜血来不及浸入草地里,汇聚而成。

  望着一片赤红的草原,博尔忽想到的是“难以置信”四个字,要不是亲见,他真的是不会相信宋军会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仿佛宋军不是血肉之躯,是一架战争机器似的。

  这场战斗从日上三竿开始,一直打到日落西山之时,都没有分出胜负。 博尔忽开始焦虑起来了,一拉马缰,飞驰到阵前,挥着手中地弯刀,大吼一声,道:“草原上的雄鹰们:成吉思汗在召唤我们!成吉思汗在召唤我们的胜利!成吉思汗!”骑着马在阵中飞驰,一边跑一边大吼“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这个人在其他民族心目中是恶魔,是刽子手,杀人无数,然而在蒙古人心目中近乎神的存在,至高无上。 博尔忽这一吼叫,蒙古军卒好象吃了兴奋剂似的,原本疲惫的身心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吼道:“成吉思汗!”

  数万股声浪汇聚在一起,汇成一惊天动地呐喊,一时间,整个草地上都是“成吉思汗”的吼声,惊天动地,响遏浮云。

  博尔忽一马当先,直向宋军扑来,手里的弯刀不断幻出刀花,在夕阳照射下耀眼生辉,很是骇人。

  这种身先士卒的做法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是一种非常不错地选择,往往会决定战斗地胜利。 有了他的激励行为,蒙古军卒一下子沸腾起来,不要命似地冲上来,眼睛充血,好象得了狂犬病地疯狗,见了宋军就砍。

  如此行为,固然可以起到激励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也说明博尔忽已经是技穷了,要是这也不能奏效的话,他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败退。

  李隽望望日头,道:“是时候了,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该给博尔忽一点厉害瞧瞧了。 ”策马来到一队一脸激愤,眼球充血的宋军面前。

  这支宋军是李隽特地留出来的预备队,从兵法上说,决不允许把所有的部队一次性投入战斗,那样做的风险太大,因为一旦出了意外,手里没有兵力投入,失败的可能性大得多。 可以想象得到,要是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手里有足够的预备队,即使布留歇尔赶到战场也不能把拿破仑怎么样,问题是拿破仑用光了兵力,才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全线崩溃。 李隽深明此理,特地留下这支部队做这次大战的预备队。

  李隽开始激励士气,道:“将士们:你们脚下的这片草原,曾经写下大宋朝地辉煌。 蒙哥鞑子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侵占四川的军事行动。 天佑朝庭,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再次书写大宋朝的辉煌。 将士们,拿起你们手中的宝刀,用鞑子的鲜血铸就我们新的辉煌!”拔出宝刀,高举在头上。 大吼一声:“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

  白马也是兴奋起来了,一个人立。 灰聿聿一声长嘶,鸣响在草原上。

  为了把效果最大化,李隽把这支预备队放在阵地上观战,这一招和对付郭侃突围时如出一辙,效果出奇地好。 将士们看了大半天,胸中地烈焰熊熊燃烧,早就求战意沸腾。 热血如沸,最想听到的就是李隽要他们出战地命令。

  “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将士们为李隽富有磁性的演说激起无尽的士气,怒吼起来。 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的呼声,宋军不知道呼喊过多少回了,每次的呼喊都有不同的声势,这次也不例外,一吼起来如同山崩海啸一般。 席卷了这片草原。

  李隽把宝刀对着蒙古军队一指,大吼道:“杀!”一拉马头,率先冲了出去。 预备队在他身后飞驰而去,好象一股狂潮向蒙古军队卷去。

  打了这么多的胜仗,李隽都没有亲自上阵地经历,这次亲自突阵。 对于宋军来说,激励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将士们见了黄罗伞盖下的伟岸身躯无不是精神振奋,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无穷无尽的精神。 就是受伤倒地的士卒也会支撑着起来,再次投入战斗。

  没有武器的将士们不用拳头打,用牙齿咬,会用尽他们想得到的一切方法,哪怕是抱着蒙古军卒在地上翻滚撕咬。 要是他们无法爬起来,无法参与战斗。 也会大吼道:“杀啊!杀光鞑子!”呐喊助威。 为同伴鼓劲。

  这种场面,正如李陵在他的名篇《答苏武书》中所言“振臂一呼。 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奋呼,争为先登。 ”

  此时地宋军仿佛不是身肉之躯,而是一架战争机器,宝刀砍在蒙古军卒身上感觉不是在杀人,是在砍南瓜。 他们最想听到的就是蒙古军卒临死之前的惨嗥,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声音是美妙的乐章,让他们热血如沸,会给他们巨大的满足感。

  宋军仿佛一股涌动的海潮,把蒙古军队给淹没了,原本衰败地秋草变成了红色。

  这场战斗打得有多惨烈,只需要说一件事朋友们就知道了,据当地的牧民说,来年春天这里的草不是青色,而是红色,那是因为草吸收了土壤中的血渍变成了红色。

  “南蛮的骨头真硬。 ”博尔忽血染征衣,吐出一口气,看着手中的弯刀,已经磕出不少缺口,他已记不清杀了多少人。 他杀的人中不止有宋军士卒,还有临阵脱逃的蒙古军卒。

  蒙古军队一向以作战凶悍著称,即使是打了败仗也不会逃走,然而这次却是例外,在宋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面前,有不少人逃跑,博尔忽自然是对他们不客气,当场处死。 博尔忽的努力仍然无济于事,回天乏术,不能挽救失败地命运。

  此时地蒙古军队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悍气,个个士气低落,精神不振,这是覆灭地征兆。 反观宋军,却是越战越勇,是贪婪的绞肉机,正在无情地吞噬着蒙古军队的生命。 特别是李隽所到之处,必然没有活口,要是真有活着的东西,也许只有地上的秋草。

  要是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目中是神的存在的话,李隽在宋军心目中同样是神的存在,他亲自突阵,带给宋军士卒的振奋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所到之处的宋军无不是舍生忘死,砍杀蒙古军卒,就是受伤倒地的蒙古军卒都不能幸免于难。 不是说还有一口气,就是早已没有了生机的尸体也会给宋军砍上几刀。

  在如此近乎疯狂的打法面前,要是还能有人存活,只能归功于奇迹了。

  蒙古军队丢下的尸体越来越多,存活的越来越少,博尔忽知道非撤不可了。 在心里哀叹一声“此一时,彼一时”,下令道:“撤。 ”蒙古军队在他地指挥下边打边撤,准备脱离战斗。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硬仗,李隽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谋略,完全是力量的碰撞,宋军赢下来了。 这标志着宋军的战斗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即将取代蒙古军队。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优秀的军队。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这一目标已经近在咫尺。

  李隽哪会让他走脱,指挥宋军从后面追去。 夜色深深中地松藩草原上上演了一幕奇观,不计其数的火把在草原上飞驰,要是从天空望去地话,火把多得象夏夜中的萤火虫儿。 尉为奇观,让人叹为观止。

  败退中的博尔忽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行动已经失败,他不可再在四川站稳脚,现在最好的出路就是从原路返回。 对于退走一事,他还是很有把握,他相信就是算李隽知道他来了四川,也不可能知道他走的那条道路。 即使他李隽知道了,也不可能切断他的退路。 因为他走地那条路非常险峻,他派有军队把守。

  别的不说,就是天险腊子关口他就派有一千多精锐部队防守。 腊子关号称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隽就是派出一万人的兵力也是无能为力。 腊子关口易守难攻不说,兵力难以展开,再多的军队也是派不上用场。

  然而,事情并不如博尔忽想象的那样美好,他根本就不知道天险腊子关口已经落入了解晋的控制中。 拿下腊子关口对于解晋来说,非常轻松,派人爬到山顶上去,把炸药包不断往下扔,把博尔忽派驻在这里的军队炸成肉块,解晋再去接收无人防守的关口就是了。

  攻占腊子关口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利。 还是李隽地主意。 红军当年攻占腊子关口就是从悬崖爬到山顶上攻占了的。 李隽知道这个办法告诉了解晋,要拿下腊子关口还不是小菜一碟。 博尔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 以为山顶无人上得去,腊子关口固若金汤,只要守好关口就行了。

  “那是什么人打起的火把?”撤退中的博尔忽望着前面一片光亮问道,这是不计其数的火把出的亮光。

  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他自然是得不到答案。

  “大宋朝万岁!”博尔忽正想派人去问个究竟,一声惊天动地地战号从亮光处传来。

  此处不是别人,正是在这里等候他的小骠骑解晋。

  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博尔忽已入绝境,他的感觉好象天崩。 新败之后的军队,士气低落,不能再打,陷入绝地的博尔忽哪能没有灰色世界的感觉。

  一阵闷雷似的马蹄声响起,解晋开始起了进攻,呐喊声响彻了这片草原。

  解晋的骑兵是宋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解晋胆气过人,出了名的手毒之人,这一起进攻犹如狂风吹走沙砾一般,博尔忽地军队很快就给碾成了碎片。

  xxxxxxxxxxxxxxxxxxxxxx

  “妈地,便宜了博尔忽这鞑子,要不然我会象砍下术忽里的脑袋一样砍下他地狗头。 ”解晋站在草地边上,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地对欧军行道。 没有亲手砍下博尔忽的脑袋,很是遗憾,言来恨恨不已。

  欧军行笑道:“你也不用遗憾,估计,他此刻在草地里求生不得不求死不能,那种滋味可比给你一刀砍下狗头难受。 ”

  解晋指着草地道:“这就是皇上无中生有的百万雄兵,皇上真是神了,居然知道这里有一片草地,博尔忽这鞑子给我们追得没有路了,居然逃到草地里去了。 这鞑子肉多,也不知道便宜哪只王八。 ”

  到现在,解晋终于明白李隽知道说的无中生有的本事是什么,就是这片草地。

  说起这片草地,朋友们肯定是耳熟能详,就是红军当年长征走过的草地。 据后来的文献记载,这片草地茫无崖际,草丛上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让人难辩方向。 草从里河沟交错,臭水积累,散着刺鼻的臭味,一个不好还会中毒气。 人走在上面,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臭水沟里,陷进泥沼里,给活活窒息死。 时而风,时而雨,时而冰雹,时而飞雪,要是没有万全的准备,进入草地是死多活少,要想活命,除非变成神仙。

  解晋哪里知道这些,还以为李隽有未卜先知之能,居然掐算到这里有片草地,专门用来埋葬博尔忽,对李隽是佩服无已。 要是他知道真相,不知道会作何想法?

  博尔忽给宋军一路追下来,慌不择路,居然逃进去了,其结果不用说也想得到,肯定是葬身草地。

  促成博尔忽进入草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解晋下手太狠,他给解晋近乎恶魔似的打法吓破了胆,他在不知道草地的凶险的情况下宁愿进入草地也不愿落在解晋手里。

  多年以后,有牧民进入草地现里面有不计其数的骷髅,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漂浮在腥臭的水面上,不知道有多少。 据这位牧民描述,还有无数的鬼火,阴森森的,让人一想起来就害怕。

  这就是博尔忽和他大军的最后归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