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吞天神帝 第 229 章 《紫火绝杀阵》

《吞天神帝》第 229 章 《紫火绝杀阵》

作者:嵩山月 字数:3177 书籍:吞天神帝

  崔季舒被高澄唤去商议抑佛的具体措施,前后耗费了半天时间,却并没有耽误他的事情。

  无论是挑选嗣子,或是设立学舍,一切都被崔季舒安排得井井有条。

  虽然以武勇闻名于洛阳宗王之间,但说到底他还是一名精于政事的文士。

  四月二十,天才蒙蒙亮,渤海王府一百名侍卫都被分发任务,各自去接四名同袍遗孤,往学舍集合。

  学舍离渤海王府并不远,同处衣冠里,仅隔了几条巷道。

  及至日出,高澄早早端坐在学舍大堂。

  每当有遗孤被送来大堂拜见高澄,崔季舒都会提前将他们父亲的名字告知。

  高澄脸上总会带着明显地悲戚之色,不厌其烦地夸赞他们父亲的英勇。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被高澄接见,又往堂外集合。

  最终都在堂外等着高澄训话。

  高澄在崔季舒的陪同下走了出来,场间的幼童少年们,年纪大的已经十五岁,年纪小的甚至才四岁。

  六岁的徐骞便站在人群之中,很不起眼。

  “父王曾问我,为何要耗费钱粮教养你们,我反问父王,我们高氏究竟代表了什么。”

  高澄在崔季舒讶异的目光中,继续喊话道:

  “高氏难道仅仅是指我们高家父子吗?不!高氏指的是追随我们父子信都建义的忠义之士,是为结束这乱世而死难的军中将士。

  “你们的父亲在战场上捐躯,并非心中没有家眷,正是这样崇高的理想才让他们不惜为高氏效死。

  “纵使身死,他们依旧与高氏紧密相连,荣辱休戚相关,高氏占据关东,他们的事迹就会被关东之人传颂,高氏占据天下,他们的事迹就会被天下之人传颂!

  “若高氏败亡,你们的父辈将被世人遗忘,他们的牺牲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作为高氏忠良之后,你们要做的便是好好识字,学文习武,成为栋梁之才,继承你们父辈的志向,为结束这个乱世而奋斗。

  “且记住,为结束乱世而战的高氏,始终代表忠义之士的身后荣辱,始终代表大魏兴盛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

  “什么才是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结束这个乱世,让百姓们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场间的少年们都被高澄将情绪调动起来,随着侍卫们高呼:

  “为高氏效死。”

  “为结束乱世而学习。”

  “学成文武艺,报效贤世子。”

  具备一点点演说才能的高澄看着这群激昂的少年,内心充斥着满足感。

  毫无疑问,假以时日,这些孩子都是高氏最坚定的支持者。

  “世子所言发人深思,仆请将世子今日之言刊刻在石碑之上,立于学舍大院,以使学子牢记在心。”

  高澄闻言大喜,他又不是在写史,自然不用忌讳刻立石碑。

  循声望去,果然是当初在襄阳城外,恭维高澄大破陈庆之与斛斯椿十万联军的张师齐。

  崔季舒也反应过来,狠狠瞪了眼张师齐,暗自鄙夷:呸!谄媚小人!

  高澄不急着答应,面露为难道:

  “非圣贤之言,不能为学舍碑文,张郎中此话,未免太过。”

  崔季舒闻言立即跟上,秉忠直言道:

  “世子治政以来,安定民生,关东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如今又兴文教,劳苦功高,于兵事,更有平定三荆之举,非圣贤之名,无以加焉,仆请世子万莫推辞。”

  高澄见崔季舒说得有理有据,也不再忸怩,当即便将这件事交由张师齐办理。

  同时再次给自己提了个醒,张师齐这种小人只能放在身边,若是这件事办得好了,顺势就把他提拔为记室参军,掌管文书之余,记录自己的言行。

  对于桓楚皇帝桓玄自己修起居注的做法,高澄向来瞧不上,正经人谁写日记呀。

  由旁人动笔可信程度才高嘛,小高王为了后人著史不至于缺乏资料,可真是操碎了心。

  学舍之行的目的已然达到,高澄也不久留,留下教书先生们按学子的年纪分舍,自己则与崔季舒等文吏回了尚书省。

  不同于元亶领尚书令时候的空闲,如今的尚书省作为最高执行机构,下属六部三十六曹,仅吏部诸曹虚设,其余都已具备实权。

  京畿大都督、侍中高澄兼任尚书令,侍中司马子如任尚书左仆射、侍中李元忠任尚书右仆射,协助高澄处理政务。

  高澄南征时,尚书省事务都由司马子如、李元忠分领。

  如今高澄回洛,两人也将权力让渡,不敢与他相争。

  而赵彦深也没有放下对僧尼为恶之事的调查,就在洛阳一片忙碌的时候,段韶终于抵达了晋阳。

  高欢看着风尘仆仆的段韶,大感疑惑,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才值得让段韶当信使。

  接过信封,高欢迫不及待地揭开火漆,捧着信纸读了起来。

  许久高欢放下信纸,老生常谈地感叹道:

  “天降麒麟儿,助我贺六浑。”

  他对高澄出于谨慎派遣段韶送信的做法尤为满意。

  说罢,又与段韶道:

  “孝先奔波劳苦,且先回去歇息,探望父母。”

  段韶很好奇信上内容,可既然姨父没有给自己看的打算,他也不敢贸然开口。

  应诺告退,大不了回去再问高澄。

  高欢命人传唤崔暹,段韶也顺道去见陈元康。

  陈元康得知高澄对他念念不忘。

  大为感动,他知道段韶深受高澄信重,是自己人,于是低声道:

  “劳烦段将军转告世子,太阳东升西落,元康始终面南。”

  这个太阳的说法,是独属于高澄与陈元康的秘密,但这番话暗藏的表忠意味,却能被段韶感受到。

  暗自感慨表弟这拉拢人心的本事不逊姨父,便向陈元康告辞,回家去拜会父母。

  而此时,崔暹也正前往大堂面见高欢。

  崔暹与崔季舒同出渤海崔氏,是个中年文士,年纪虽然长于崔季舒,但却是小崔的侄儿。

  高欢离开河北时,留高琛守后方,他数次握着崔暹的手,语重心长道:

  ‘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

  由此可见信重。

  高澄本以为他还在叔父高琛麾下效力,却不知道高琛恰好被招至晋阳任职。

  纵使是亲弟弟,在疑心病这一块,人称小高澄的高欢,又怎么会放心让高琛一人长久主持河北之事。

  亲弟弟哪里比的上亲儿子,河北的重要性也不是河南能够比拟。

  历史上高欢能够任由高澄十五岁出镇河北,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得到高欢的认可,自身作为嫡长子,又是高氏毋庸置疑的继承人。

  而随行来到晋阳的崔暹,立即被高欢招至自己麾下,因留守之功,担任大丞相府长史,位列幕僚之首。

  崔暹迈入大堂,堂中只有高欢一人,行礼过后被高欢唤至身前。

  高欢将信纸递给崔暹,不无得意地说道:

  “季伦且看,这是我家阿惠送来的家书。”

  崔暹不明白高氏家书与他有什么关系,依旧恭敬地双手接了过来。

  才一入眼,那丑陋的字迹就让他觉得难受,碍于高欢在场,也只能耐心看下去。

  越看脸色越发凝重,他与小叔崔季舒常有书信往来,常常听他夸赞所跟随的恩主高澄。

  对于高澄的事迹崔暹多有耳闻,自然知道不能以寻常少年看待,可今日见到信中所载,以寺庙之财,养关东之兵,用阳谋的手段解决兵为将有的局面,也不由赞叹称奇。

  纵使有人不甘就范,且不说敢不敢反,谁又能驱动士卒?

  ‘高氏要为你们发饷,这是断我根基,你们快随我反了。’

  只怕等着发饷的将士们当场就会割了将领脑袋,再多领一笔赏钱。

  又看到书信最后,高澄向高欢讨要自己,崔暹这才明白高欢为何要把这封密信给他看,只怕是存了让他南下辅佐高澄的打算。

  崔暹将信纸递还高欢,他疑惑道:

  “高王,这计谋当真出自世子之手?若真如此,岂非天授英才。”

  “我家阿惠自小便有智谋,十岁起为孤谋事,从未有过错漏。”

  高欢开怀大笑,此时的他就是一个为儿子骄傲的老父亲。

  崔暹当即请命道:

  “仆愿南下辅佐世子,为高王去除私兵之患。”

  由大丞相府长史调往高澄的大都督府,即使同样就任杨愔离去后的长史一职,在外人看来,也是被贬。

  崔暹能够以大事为重,这让高欢很是欣慰。

  他又一次握紧了崔暹的手,眼眶泛红道:

  “孤与季伦相处不长,但交心已久,若非阿惠年幼,孤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将你放去洛阳。

  “季伦主动请缨,孤不忍违背你的心意,可孤没有了季伦,就像刘邦失去了萧何呀!”

  说着说着,几滴热泪从眼角滑落。

  崔暹伏地恳切道:

  “高王信重,仆感怀于心,崔暹,愿为高家世代赴汤蹈火,无论侍奉高王或是世子,必以一片诚心相报。”

  高欢赶紧将崔暹扶起,拍着他的肩膀,含泪大声笑道:

  “季伦爱孤!季伦爱孤呀!”

  也许是被高欢的情绪感染,崔暹一反往常正经的做派,伸手捋着高欢的长须,哽咽道:

  “可爱好老公,暹纵使身在洛阳,片刻也不敢忘怀。”

  两人相对而泣,这一幕,不久前高澄与陈元康离别时,也曾发生。

  世事就是这样,高欢抢走了高澄的陈元康,高澄同样索要了高欢喜爱的崔暹。

  第二日清晨,段韶与被高欢任命为京畿大都督府长史的崔暹一起南下,同行之人除了随段韶北上的卫士以外,还有崔暹的家眷。

  一行人出南门时,正值旭日东升。

  纵使已经托人带去自己的思念,陈元康依旧在自己家中,面向南方,赞美他的太阳。

  四月二十五,高澄正在自己位于尚书省的厢房中办公,崔季舒在旁协助处理政务。

  一名段韶卫士前来报信,言说段韶已过河桥,不久就当入城,同时带来口信,称崔暹受任大都督府长史,将于段韶一同进城。

  崔季舒闻言面色一白,他与崔暹关系密切是一回事,但崔暹受任长史,这让原本指望顶替杨愔的崔季舒如何能够接受。

  论与高澄的亲疏,崔暹又如何比得过他,论辈分长幼,哪有侄子在叔叔前面的道理。

  崔季舒的脸色变化也被高澄瞧在眼中。

  他强忍喜意,屏退了众人,对崔季舒悔恨道:

  “遵彦外任,叔正年岁尚浅,我顾及旁人非议,这才将长史之位空悬,本打算等到处置寺院后,叔正新立功绩,再授予长史一职,以此堵住悠悠众口。

  “不曾料到父王心中另有人选,此事都怪我,为何要畏惧人言,真应该早早为叔正授职。”

  崔季舒当然不知道那封密信的内容,只以为是高欢一手安排,与高澄又有什么关系。

  见高澄懊恼不已,崔季舒赶紧出言宽慰道:

  “世子无需自责,季舒未满二十,已经身居主薄高位,何敢再做他想,况且崔暹的才能,我素来知晓,世子能得他的辅佐,季舒高兴还来不及,又如何会心生怨望。”

  高澄起身上前,握住崔季舒的手,感慨道:

  “众人之中,唯有叔正最是忠直,诚心待我,否则三人之中,长猷、遵彦被我相继外放,为何却独独留了叔正伴我左右。

  “只恨我人微言轻,不能使叔正骤得高位,万般罪过皆在澄一人,叔正切不可因此事,伤了与崔暹的叔侄情谊。”

  说罢,又对崔季舒道:

  “崔暹于我,只是外人,叔正才是我的人生知己。”

  在崔季舒感动的目光中,高澄留他处理政务,自己则称要去迎接段韶。

  城北大夏门外,高澄才抵达不久,就见到了段韶等人的车队。

  “子惠!子惠!”

  隔了老远,段韶便挥手高呼。

  “孝先!”

  高澄呼喊着,骑着自己的黑马迎了上去。

  两人离得近了,翻身下马,紧紧相拥,一番寒暄慰问后,段韶也将陈元康的话转达,高澄遥目北望,陈元康的面容在天边依稀可见。

  回过神来,高澄快步上前与崔暹双手相握,激动地说道:

  “季伦呀!你可把我盼得好苦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