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铁甲军 第三百六十六章 土豆的妙用

《大宋铁甲军》第三百六十六章 土豆的妙用

作者:家家哥 字数:1988 书籍:大宋铁甲军

  离得老远就闻到喷香的味道,巨大的铁锅上盖着木头盖子,秦师爷拿起锅盖来一看,竟然是猪骨头炖土豆,满满一大锅。

  秦师爷拿大铁铲翻了翻,猪头一锅也就几块,但是土豆满满的。十几口锅都是这样的,流民们拿着碗正准备吃饭呢。

  “弄虚作假,糊弄谁呢?”秦师爷不信。

  “那咱接着往下走,又不是这一个村。”柴林陪着秦师爷继续走下去。

  下一个村就在三里地外,这里竟然吃的也是土豆炖猪骨头。

  “这,这,这你哪里来的这么多土豆。”秦师爷好奇的问。

  “这你就不用管了,你来看看。”柴林掀开村里堆积的土豆,成口袋的土豆,这一堆最少上万斤之多。

  “每天早上一顿高粱粥,晚上一顿炖土豆。这伙食不好,但是绝对饿不死人。秦师爷来一碗尝尝。”

  柴林说着让人盛了两碗,自己一碗,秦师爷一碗。

  肉是真没有,那猪骨头就是借个味道,不过土豆炖的稀烂,入口即化,有油有盐,非常可口。

  秦师爷愣住了,说:“市场上十文钱五斤的土豆,你拿来救济灾民,也就你舍得。”

  柴林打开一袋土豆,说:“我可没那么大方,这些土豆都是挖的时候受伤的,或者被虫子咬的,多多少少有些小问题。市场价不过一文钱一斤,往外批发价就更低了一文钱二斤。”

  其实主要还是交通问题,除了水运,其他任何运输都不适合土豆,这玩意价值低。而且这是养马岛出产的土豆,外销的只卖精品土豆,其他的都留着自己吃了,养马岛壮丁加上士兵七八万人之多,每天的消耗都是天量,当然,秦师爷可不知道这个。

  秦师爷当晚也没回去,就在流民临时的村落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又看了看,见管理的井井有条这才放心了。

  秦师爷说:“柴庄主,我明白了。你这是又坑了粮商一把,你早早的就安排好用土豆救济流民了,那些个粮商还打算卖高价赚钱,我看最后都得低价卖给你。”

  柴林说:“瞧你说的,也可以卖给府衙啊,马上夏粮就下来了,我不信他们还能扛多久。”

  秦师爷摇摇头:“府衙才不要,今年夏粮大丰收,还别说,你庄上造的那个大水车太厉害了,造福千万家百姓。”

  “现在正是春蚕养殖的关键时刻,秦师爷要多加督促,务必做好蚕的养殖。”柴林说。

  秦师爷一头黑线,说:“你是领导我是领导?”

  “你是,你是,我只是提提意见。”

  秦师爷走了,柴林留在这安顿流民。

  流民们的确吃的是土豆,养马岛五万亩土豆丰收,陆续开挖,销售是老大难,正如以前想的那样,还是得靠自己吃。

  水军六艘战船不断转运,精品土豆运到登州港,沧州港。通过商队的几十条大小船只进行分销。沙船往南运到苏杭附近销售,蜈蚣船呢则通过黄河直达东平府、济州府、东京进行销售。当然也可以通过小清河,直奔济南府进行销售。

  北宋商业发达,在于自身国家人多,一个亿左右的人口销路还是很可观的。沧州十三行又有完善的销售网络,今年这点产量是没任何问题的。但是伤残土豆就不行了,运输中容易腐烂,只能自己吃了,好在人多,每天都是天量消耗,这就出现了流民吃土豆的情况。

  柴林向来不做赔本的生意,年轻力壮的,愿意出去的,就去乘坐大船前往养马岛、枯叶岛工作,这些地方工作给钱,刚开始每月二百铜钱,后续三百文左右还是有的。身体强壮,又不愿意出去的,可以去修路,从定海港通往钢铁厂、通往水泥厂、通往柴家庄的路少说都是上百里,都需要修路拓宽,原来的道路一直没用大修过,只能并行两辆马车,而且坑洼还多。现在要求并行三辆马车,而且路面要求用碎石头和黄土混合的,下雨不泥泞。

  这工程量就大了去了。七万流民,调去一万出海了,剩下的三万修路修桥。

  还有三万基本就是妇女了,妇女也别想闲着,能干活的都得劳动。

  不过做的都是轻松的活,种地。

  刘大花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原本家里还过得去,在太原城周边有十亩地。

  小日子不富裕,还算可以。可是突然有一天,田虎起兵了,猛烈进攻太原城。

  村里的人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抓去做贼兵了。

  可怜刘大花的丈夫三十几岁,正是壮年,被抓去攻城,死在了太原城下。

  但是这个问题,她不敢跟任何人说,只能说是丈夫被土匪杀了。

  刘大花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本能的逃走,三人脸上都抹着锅底灰,打扮的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刘大花逃走的时候还早,所以很幸运,从鹿泉镇坐上了逃往柴家庄的大骡车。

  传说中,柴家庄是人间仙境,那里有吃不完的粮食,吃不完的肉。还有专门雇佣女工的工坊,能混口吃的。

  就这么刘大花就来到了柴家庄,情况还算可以,吃了半拉月的陈粮,就改吃从未吃过的土豆。

  今天早起吃过饭,突然来了两个女兵,说:“刘大花。”

  “在呢。”

  女兵说话倒是挺和蔼,问:“刘大花,登记牌上说你种过地?”

  “种过,种过。我家十几亩地,在家常年种地。”刘大花连忙说。

  女兵看了看刘大花的两个儿子,十三四岁了,也不小了。

  “这样,拿着包袱行礼,带上两个孩子,一起去农场种地。庄主仁慈,给你们找个活路,干点活,将来也好重新安家。”女兵说。

  就这样,刘大花带着两个孩子,跟着一群人来到了一片陌生土地,这里种地真奇怪,小纸杯子里装土,然后把种子种进去,自己带着两个儿子一天干四个时辰左右。

  工头说,这叫棉花,装在纸杯子种是为了方便移栽。

  原来一日两餐,也改变了,变成了一日三餐,一家三口人都换上了崭新的单衣。

  刘大花算是见识了,柴家庄的种地方法和别处大不一样。棉花苗子苗圃里长到一拃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小麦就收割完毕了。

  健壮的大骡子耕开土地,起陇耕地,把地翻的非常柔软。棉花苗子戴着纸杯子移栽过去,那纸杯子因为水肥的原因已经开始腐烂了,也不用管它。

  虽然工头没说,但是刘大花明白,这样种植跟本就不用缓苗,直接生长了。

  棉花种好后,基本就没什么困难的活了,主要就是除草,然后开花后采摘了。

  这个时候工头问刘大花,说:“从现在开始,大概也就是五六个月的时间。负责除草、采摘棉花和偶尔浇水,一亩地给二百文工钱,你愿意接几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