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碳基实验 第一章日出东方屋楼崮

《碳基实验》第一章日出东方屋楼崮

作者:林峰公子 字数:2921 书籍:碳基实验

  “又是那个陶文'日月山'符号”!忞珹从午睡中醒来自言自语。

  “这个老家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陶文符号为什么从记事起就经常出现在梦里?”忞珹心里默念着,瘫坐在床上,眉头又是一皱,看得出为此很苦恼。

  忞珹,全名李忞珹,出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莒县,1米75左右的样子、偏瘦。24周岁,他是北漂二代,因为没有北京户籍,不得不在高二时回老家山东准备高考,但连续考两年才考入令他心神已久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并顺利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

  起身,呼啦穿好白体恤和黑色大裤衩,踏上拖鞋就往外走,不过宿舍门还没关好,忞珹又回身回到床前,把微型风扇直接拔了插线,这才安心出了宿舍。

  8月初的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同样是燥热的令人心烦!尤其是下午一两点,本来暑期就没有几个人的校园,此时除了知了和忞珹,再无其他能动弹的生物。

  还好,石油大学实验楼与博士生宿舍仅隔着一条马路,忞珹小跑扎进了有中央空调的南院实验楼12层地球物理实验室。博士第一个暑假,忞珹与导师申请的研究课题有许多数据需要分析,也没有女朋友了无牵挂,所以这个暑假忞珹计划安心待在实验室做课题。

  下午5点多,忞珹又想起中午梦里的“日月山”陶文。他对此陶文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近半年梦里出现的频率比之前高出太多。难道这个陶文有什么暗示?此时忞珹又想起小时候爷爷经常嘱咐他切记的一句话:日出东方屋楼崮。这是元中期远在四川成都的先辈中流传的一句祖训。

  元末天下大乱,族人依祖训一路向东迁徙,因莒城正东八公里有山名为屋楼崮,族人便在莒城城西土门落脚,繁衍至今。但无人知晓其中深意,只知要世代谨记!可这祖训和陶文又有什么联系?忞珹又陷入无限的苦恼中。

  金星闪着贼光,在与白昼做最后一搏,东方鱼肚白却不给面,不断吞噬金星身后的黑夜,可那贼光并没有丝毫减弱,正前方就是屋楼崮极为对称的山影,在东方鱼肚白与周边低矮的丘陵衬托下,越发伟岸,令人敬畏。

  突然间黑色山影迸发万道霞光刺向黑夜,山影渐渐模糊,山尖正上方一轮晓日喷薄而出,就在太阳即将越过山尖时,光芒渐渐淡去与天地合为一体,此时山与日完美组合,不正是陶文的“日月山”里的日和山吗?不过这“月”去哪了?

  忞珹越想越不理解,先民为什么要在日与山之间添一勾新月?莫非当时日月同升?六千年前的某个春秋分前后发生过带食而出的天文奇观?于是先民用陶器记录奇观,传于后人?

  检索日食记表,时间地点均难以匹配。

  ““日月山”陶文究竟藏有什么秘密?要表达什么?”忞珹抬起埋在手臂里的头,往北看向图书馆硕大的钢铁球,最后一缕阳关缓缓擦过,夜幕终于来了。他决定先把陶文放一边,先吃晚饭。

  “师弟们,谁去阳光餐厅吃红烧牛肉拉面?”忞珹一下午终于扯了这一嗓子……

  吃罢晚饭,忞珹索性回到宿舍,接通微型风扇电源直接就躺下了。

  不如明天去十三陵水库野游,览山戏水放松一下或许会好一些。游玩,导游,讲解!

  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忞珹的思绪跳跃太快,他突然想到,大学四年级秋与同学一起去国博参观古代中国展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刻有陶文的陶尊旁,陈列着莒地先民创造的17个陶文,其中就有让忞珹魂牵梦绕的“日月山”。

  志愿讲解员在向游客们讲解完龙山文化考古价值后,特意指向“日月山”陶文,得意的说到:“我和这奇特的陶文很有缘分,因为这'日月山'经常出现在我的潜意识里,虽然我目前无法理解其中深意,但不会刻意去寻找答案,相信缘分,相信答案会来找我。

  就像现在您不就是来自全国各地吗?这就是缘分!……”说完志愿讲解员带着游客去了三星堆青铜器展区。当时忞珹权当这位京腔爷在逗闷子,没当回事。也没留意相貌。不过现在一切又变得那么清晰,:微胖,国字脸,标准的京腔,虽然无法描述出具体相貌,但讲解员眉宇间的气质印象就如同刚刚还见过!

  明天去国博!忞珹改了计划。睡前从国家博物馆官网查询到明天会有三位志愿讲解员,希望他能来!

  从昌平城区到天安门,少说也需要1个半小时。虽然昨夜睡的并不好,忞珹还是早早起床,到达国家博物馆北门时国博还未开门。经过严格的身份证识别、安检,忞珹直奔古代中国展区等候这位有缘人。人群熙熙攘攘,参观的的人一茬接一茬,可就是不见有讲解员。

  忞珹在展区入口焦急的等待,嘴里念念有词,估计是在准备开场白,以防被误认成:这人脑袋有问题。临近上午10点,一群中学生簇拥着一个胖子讲解员进入来到展区入口。忞珹立即认出就是三年前“与陶文有缘”的讲解员,可是心里太过忐忑,一是怕认错人,二是,还没准备好如何开口。不如等等看到陶文陈列时,这个发福的讲解员,会不会还如四年前那样讲解!

  陶文展区就在古代中国展区入口处。讲解员按部就班领学生们参观远古人头盖骨,旧石器留存,不用一支烟的功夫便到陶文展区。讲解员先是做一个深呼吸,抬高了嗓门,生怕身边学生听不见:“现在大家看到的灰褐色锥形陶器,以及周边蛋壳陶杯,尤其是这17个陶文,是早在6000年前……”

  看来胖子这三年多来又对陶文补充了更多材料,口若悬河,从文字讲到宗教,从农业讲到祭祀和丧葬,用胖子的话来总结:这就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十七个陶文中,日月山陶文在我看来最具有价值,集美学、文字、太阳崇拜等等,目前多数学者解读为'旦'字,即清晨日出的意思。就我个人而言,他如同我的圣物,常常出现在我的潜意识里,很渴望能有人帮我解开,或许你们中将来能有这方面的专家,帮我解开这个困扰多年的迷!”

  与三年前比胖子由一个宿命论者,变得积极起来,他也想找到答案,而不是等待有缘人了。

  忞珹忐忑的心终于落下,他走向讲解员。

  “你好,我是李忞珹,或许我们能一起去解开这个谜。”

  “您是?”胖子看着这位年轻人,好像还没做好接待有缘人的准备。

  “您瞧,您刚才说了,您是李忞珹,我是想问您是指陶文‘日月山’吗?”胖子显得有限尴尬紧跟了一嘴。

  “嗯,我和你有同样的遭遇,而且最近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我想和你聊聊。如果不介意我可以等你把这波学生们送走。”

  “不用等,咱俩一会就聊,稍等,我安排好学生。”胖子显得迫不及待,把学生们领到入口处,交给在外等候的领队老师,与半个小时后到场的另一位志愿讲解员联系好后,把联系方式交给了领队。

  安排妥当,胖子招呼忞珹过来。并肩向国博出口走去。

  “我叫苏迪,您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忞珹把缘由简单告诉苏迪。

  “外边人多耳杂,一会去我家聊,如何?”忞珹怎会拒绝苏迪的邀请,两颗急切渴望解开谜团心,恨不得交换大脑。

  苏迪,老北京人,26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工作,但他受不了银行的条条框框,工作不足两个月便辞掉工作,专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来国博做自愿者。身高与苏迪相仿,生的白白胖胖,眉毛浓密,眉尾处眉毛上挑,鼻梁高挺,国字脸,若不是身材发福,活脱脱一个帅哥。

  运气不错,从天安门到东三环外团结湖社区竟没有堵车。

  “这是我自己的房子,没和父母一起住,您不用客气,随便坐”顺手递给忞珹一瓶水。

  “坦白的说我搜集了很多有关这个陶文的资料,我更倾向于把‘日月山’理解为对自然的崇拜与祈求佑护,我不觉得中间是新月,而应该是远古人崇拜的神。”苏迪说到。

  他从桌子底下拽出一纸箱资料,挑出几副照片,指着中间的‘新月’:“您看,中间的新月形状除了两头翘,中间也有一尖角分突出连接着太阳。所以中间不会是新月。‘日月山’符号不仅在陵阳河发现,在安徽,江苏等地也有出土,均刻画在大口陶尊上,陶尊里发掘出夭折孩子的遗骨,这足以说明这个陶文是在祈求夭折孩子早日轮回,佑护后代免于夭折。”

  “我认同你的观点,新月形状,应该是远古人认为的神迹。”

  “哪来的鬼神,我大胆猜测,神迹是一艘飞船!”苏迪确信自己的猜测,眼神里期待忞珹的认可。

  “喔,够大胆,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真如你所言,那你我的谜也就解开了。”

  “忞珹,您是勘探的专业的,我们可不可以对屋楼崮进行勘探?我怀疑山是空心的。”

  “技术和设备都是可行的,不过像山东这种人口密集区,不会有未勘探的地方,我之前也查阅过一些资源普查报告,山体并无异样。”

  “如果你想隐藏一个秘密,会让不相干的人知道吗?相反却会想尽办法把秘密泄露给应当知道的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科研人员,这点勇气也没有?”

  忞珹一时无法反驳,或者说自己说服自己,这总归是一个可尝试的方向。接下来二位制定了周翔的计划。看来的都是急性子,明天就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无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