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赵武灵王英雄传 第两百七十七章 攻城

《赵武灵王英雄传》第两百七十七章 攻城

作者:傲双 字数:2927 书籍:赵武灵王英雄传

  三日后,赵雍在丛台宫外检阅攻伐中山的十万大军。

  两千战车居中,五万步卒居其后,四万骑兵分布两侧。金戈林立,旌旗招展。和煦的阳光照射在赵国兵甲身上,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赵雍身穿战甲,位居高台。在阳光的映衬下,宛如天神一般,威武赫赫。

  赵雍注视着十万北征将士,拔出腰中的长剑,向前一送,誓师道:“五伐中山,正式开始。不破灵寿,绝不南归。”

  十万北征将士,齐声高呼响应,“不破灵寿,绝不南归。”

  响彻天*鸣般的声音,一波又一波传了过来。

  赵雍闻言,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振臂高呼:“天佑赵国,我军必胜。”

  “天佑赵国,我军必胜。”数十万人如雷鸣般之音,回荡在山谷之间,久久不能消散。

  赵雍注视着自己的威武之师,厉声道:“出征。”

  一时间,战鼓雷动,号角长鸣。十万赵国北征中山的将士,军容齐整地开出邯郸。

  邯郸街道聚集了许多百姓,站立在街道两旁,前来为大军出征送行。

  邯郸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公元前301年,赵雍为政二十五年。赵国五伐中山,正式开始。

  此刻,赵雍身边有公子成、赵云舒、赵歇、赵固、肥义、田不礼、楼缓、赵爵、司马望族等文武大臣;又有乐毅、赵袑、赵希、牛翦、许钧、廉武、庞爰、蔺相如等后起之秀;还有富丁、李疵、仇液、王贲等外交能臣;以及中山降将石氏、季氏一族。

  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政治清明,国势大增,武力强盛。此次,攻伐中山,赵雍势在必得。赵雍要利用中原第三次大战,无暇顾及赵国内政,一举攻破中山国国都灵寿。

  赵雍亲率十万之众,北上鄗城,挥师东垣,北渡滹沱河。

  中山国建立的滹沱河防线,在赵军强烈地攻势下,顷刻瓦解。赵军连战连胜,击溃中山抵抗的军队。不到十日,赵军兵临中山国国都灵寿。攻破此城,中山国再也没有能力与赵国对战。想到即将建立万世之功,赵雍壮怀激烈,久久不能平复那颗荡漾之心。

  中山国是战国五个‘千乘之国’之一,其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高于宋、鲁、卫、周等诸侯国。

  魏文侯以乐羊为将,太子击为监军,李克为军师,攻伐三年,灭亡中山。公元前380年,中山恒公趁着魏、赵交恶,中原大乱之时,倚靠燕、齐之力,发动复国之战。随后,中山恒公击败魏、赵、燕强国,在夹缝之中站稳脚跟,并力主将国都迁往灵寿。

  灵寿成为中山国都,历经中山恒公、中山成公、中山衅王厝、中山王姿灵寿四代君主,经营了数十年。

  灵寿依自然地形建成,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灵寿城平面呈桃形,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分为东、西两城。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西部和北部地势平坦。灵寿东、西城垣外有河沟,自北向南流入滹沱河,成为天然的护城河。

  赵雍注视这坐桃形的城池良久,没有即刻下达进攻灵寿的命令。

  须臾片刻,赵雍召集众将商讨攻伐灵寿的策略。

  不多时,此次作战的将领,来到主军大帐。

  赵雍环顾众人,率先道:“灵寿,这座城池,依山而建,又有滹沱河环绕,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诸位,此战,我们应该怎么打,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自己的损失。”

  肥义沉思良久,率先答道:“中山国面对国难,势必会齐心协力。此战,不好打。”

  “不好打,也得打。此战,是攻伐中山,最后一战。纵使是一块硬骨头,我们也要将它拿下。”田不礼态度强硬地说道:“灵寿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我们强攻,的确会折损兵力。但这是对中山国最后一击,纵使折损兵力,也要攻破灵寿,荡平中山。”

  司马望族见君上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答道:“灵寿地势险峻,又有滹沱河作为依托。城内有山,山中有城。中山军依托地利的优势对我们展开节节阻击,我们必会损失惨重。兵发云,得其地,失其民,无益。臣,不赞成强攻。”

  “我们不选择强攻,如何才能攻破灵寿。”赵爵忍不住问道:“君上,灵寿就在我们眼前。难道我们就错过这次攻破灵寿、荡平中山,千载难逢的时机吗?”

  赵希也道:“这一天,我们等了很久,岂能错过。”

  许钧也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注定是要死很多人。只要能建立万世功勋,牺牲在所难免。”

  田不礼见有很多人支持自己强攻的观点,忙道:“攻灭中山,开拓胡地,不仅是简、襄之志,也是血洗先君之耻。更是我们解决腹心之患,以争天下最重要的一步。君上,我们攻破这座城,一切都可以实现。”

  赵雍何曾不明白,攻破此城意味着什么。但,他身为一国之君,既要建立万世功勋,同时也要减低损失。正如兵法云,得其地,失其民,毁其众,伤已士之命。纵使得到疆土,也不能增长国力,反而还会弱其国。

  楚国攻灭越国,虽得其地,但越众不服,与之争。越国宗室率其众,南下开拓疆土,也不归附楚国。楚国得其地,没有强国,反而还在越地驻守十几万的将士。

  齐、韩、魏忌惮楚国之势,联合起来三伐楚国。这几年,楚国成为诸侯发难地对象。

  得其地,不得其民,看似大福,实则不是大祸。

  赵雍既要攻破中山国,同时也要中山国之众为己效力。赵雍相信,林胡人和中山降将都能为自己效力。中山国之众同样也会臣服自己。摆在赵雍眼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攻破灵寿,同时又能降服中山之众,为他所用。

  田不礼等人主张强攻,赵雍心里是不赞成的。

  “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统兵将帅才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司马望族续道:“君上,灵寿是中山国的国都,也是中山人最后的依托。面对亡国之险,中山人势必会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战场之势,瞬息万变。天时、地利、人和,也对我们不利。”

  赵雍琢磨片刻,不答,反问道:“乐毅,你有什么计策。”

  “臣赞成云中将军的意见,攻灭中山,踏平灵寿,不能以武力取之。”乐毅躬身答道:“兵发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臣认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楼缓见状,接过话道:“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中山城内有数万之众,加之城池坚固,护城河宽广,地势险峻。我们不能采取强攻。”

  赵雍想了想,看着众人答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我们既要攻伐中山,彻底解除我国腹心之患。同时,寡人又要降低自己的损失,以及要中山之众为我所用。寡人建立盖世功业,不需要血流成河、千万枯骨。我们五伐中山,已经死了很多人。寡人不想看到无辜的将士,白白送命。”

  “君上仁德,乃文、武之道。”肥义道:“齐国、中山攻破燕国。先以重兵围城,其后以武力威慑,辅之以劝降之法。臣认为,我们不如效仿齐破燕都之策。”

  赵雍摇了摇头,回道:“我们围而不攻,以乱中山国军心。随后,用武力逼迫让中山军民诚惶诚恐,扰乱民心。最后在用劝降之法,瓦解中山君臣残存的斗志?”

  肥义答道:“臣正是这个意思。”

  “齐破燕之计虽好,但不适合我们用来攻伐中山。”赵雍换了一口气,又道:“齐国联合中山,起五都之兵,不足六十日攻破燕都。此乃,燕王哙禅位乱国在前,子之之乱再后。燕国百姓离心离德。齐国才能趁机而入,攻破蓟城。但我们攻伐中山取胜是用武力。灵寿是中山最后一道防线。中山军民为了守住这道防线,保存自己的国与家,他们势必会齐心协力与我们最后一战。”

  田不礼接话道:“我们趁着中原大乱,诸侯无暇顾及中山之事,出兵征伐。我们围而不攻,一旦中原诸侯混战结束,就会干预我们攻伐中山。尤其是齐国是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山国被我们吞并,选择袖手旁观。”

  司马望族也道:“齐王不会想看到齐国东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赵国。十年前,我们以‘平叛驱齐’的名义,扶持燕王职,插手燕国内政。齐王田辟彊对我们恨之入骨。十年后,齐王也会效仿我们,以‘平叛驱赵’的名义报一箭之仇。”

  楼缓也道:“是啊!我们要在中原混战结束之前,攻破中山。否则,我们也会被诸侯围攻,走上齐、楚两国的老路。”

  “我们和诸侯都在赛跑。谁走在时间前面,将会是最大的赢家。此战是中山国和我们最后一战,攻城的过程,将会异常惨烈。”赵雍吸了一口气,杀伐果断,“既然牺牲避免不了,我们也只能与之一战。”

  太子章激动道:“君父,孩儿记得太傅说过一句话。对待野蛮人,武力和拳头最有效。孩儿认为,应该用武力和拳头先痛击中山军,瓦解他们抵抗的斗志。再以恩德感化他们。”

  重兵围城,辅之以武力、劝降之策的确是一条好的计策。赵雍也明白,中原诸侯不会给他太多时间。为了在中原混战结束之前攻破灵寿,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好吧!我们就用拳头和武力攻破中山。”

  田不礼等人见君上即将下达开战的命令,请战道:“臣等愿意领兵,攻破灵寿。”

  赵雍见众将一心,士气大增,发号施令道:“司马望族、章儿、乐毅,你们带领两万人围攻北门。”

  “喏。”

  “楼缓、赵爵,你们率领两万人围攻南门。”

  “喏。”

  “赵希、赵袑、牛翦,你们率领两万人围攻西门。”

  “喏。”

  “石楼、季剜,你们负责围攻东门。”

  “喏。”

  赵雍眸色明亮,语调铿锵有力道:“攻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