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南明大唐王 第384章 回答

《南明大唐王》第384章 回答

作者:戍边铭东 字数:2057 书籍:南明大唐王

  朱聿鐭估计吴三桂是不可能接受这种‘救援’的,毕竟这种救援是需要吴三桂先率本部与满清血战连连,一直坚持到明军救援大军的到来。

  而以吴三桂的尿性,只要没有到殊死一搏之时,估计是难以做到单独与满清将本钱拼个净光,这并不是他的风格。

  所以无论吴三桂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救援,朱聿鐭都觉得自己可以接受,若老吴将自己的力量拼光了,他收拾起这老小子就会更容易一些。

  若是老吴不愿意旗帜鲜明的倒向大明,那朱聿鐭收拾起他来,更加没有心理负担。

  就在朱聿鐭已经慢慢有了决议之时,曾国维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吴三桂若真的反正之后,他的爵位问题又该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朱聿鐭与两位文臣全部笑了起来,根本没有人当回事。

  毕竟之前李定国也是顶着一个晋王的封号,这个还是大明另一个皇位竞争者封的,虽然只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毕竟是大明正统性更高的桂王。

  但绍武朝廷连这个正统性更高的永历朝廷都不承认,就更不用说满清这个大明之前的奴才所建立的朝廷了,没看到到了现在绍武朝廷对外称满清,依旧还是鞑清。

  这种朝廷所封的王爵又怎么可能被认可,之前苏观生与莫修伟发言之时,所引用的弘光朝所授的蓟国公,就是他们对吴三桂未来反正之后所承认的爵位。

  至于吴三桂会不会同意,这两位内阁大佬显然都不在意,他们虽然对吴三桂没有恶感,但更谈不上有多少好感和交情,对吴三桂的投诚之事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基于这个态度,这次小会议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顺畅,当朱聿鐭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后,两个内阁阁老并没有任何诧异之色,显然两人也早想到了这点,并且也知道他们的皇帝一定会选择这个答复。

  这样的选择才是最为符合绍武朝廷利益的,至于吴三桂会如何想,那关他们什么事?

  吴三桂就算顺顺利利的投降过来,也是武勋集团的一份子,至于保障武将的利益,那应该是曾国维这种武勋代表所考虑的事情,关他们个屁事。

  就在朱聿鐭决定明日便即专门下旨给吴三桂,告知朝廷对此事的态度,并且宣布散会之时。

  莫修伟却是欠了欠身,向朱聿鐭拱手道,“陛下,如今开始准备北伐事宜,是否太过于仓促了一些,江南刚刚安定下来,各地依旧有些不稳,若是将大军派遣北上,地方上失去了压制,恐会有祸起萧墙之虞。”

  对此,朱聿鐭却是沉默了下来,莫修伟说的是正理,若是北伐,这么多的军队北上,无论是谁作为统帅,他都不会太过于放心。

  为了稳妥起见,自己势必要亲自御驾亲征,而失去了自己压制的江南,有些不安分之人,势必会有所动作。

  朱聿鐭也听的出来对方的言外之意,更可虑的是如今自己的继承人,只有一个七八岁的朱琳洛,这兵凶战危的,自己也不可能保证战事顺利,若是自己有个闪失,难免会出现主少国疑之相。

  就算自己的嫡系们,能够护着这小家伙坐稳位置,但是没了自己的引导,大明势必会重新回到之前的模式,那自己疯狂折腾了这么多事情,又有多少能够继续完成下去?

  更别说,失去了自己的压制,李成栋、金声恒之流,还想让他们如现在这般听话,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自己的嫡系,估计也不会这般听从一个受人摆布的小皇帝的话语,更别说这个小皇帝连后族的支持也没有,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权臣的傀儡,进而引发南明一场大规模的内讧,让满清在最后捡了个现成全家,而这恰恰是朱聿鐭所最不想见到的。

  但是他年纪已经不小了,若是不能早早将国内平定下来,向外开拓的事宜又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所谓成大事者,不仅仅需要手段,更需要运气和魄力,不可能因为害怕危险便即止步不前,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直接回家老婆孩子热坑头最安全。

  如今江南明军野战军,已经由之前绍武元年的八万余,增加到如今的二十余万的规模,其中属于编练而来的明军数量有十六万之多,而收编而来的降军经过甄别挑选之后,重新打散混入新军之中,则有四五万之多。

  自绍武二年,江南再无大战事之后,便即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军制改革。

  基层的伍长取消,直接以一什十人为基本单位,设什长一名,副什二人,三什为一队,设队正一人、队副二人,三队为一连,设连长一人,副连三人,三连一曲,设曲将一名,牙将三人,三曲为一团,设游击一人,曲将三人,并配以一曲骑兵五十骑。

  三部则为一旅,设副将一人,除本部三千步兵外,并辖直属旅部一团五百骑兵,直属炮营五百人,二十余门大小火炮,额定总人数在四千五百人左右。

  不过如今江南骑兵数量不足,各部实际上只有一个空架子,除了一些斥候和传令兵外,根本没有配备骑兵。

  三旅则为一师,设总兵一人,副将若干,外加独立于军官之外的镇抚官体系与监军系统,一师规模在一万六千到八千左右。

  这个架子并没有延袭了大明的军制,而是将大明原本的四进制,改为三进制,更是改了名字,更方便朱聿鐭的认知而已。

  不过更改最大的是军衔制,自什长开始,副什为下士,什长为上士,士官盔插白羽。

  队官则为少尉衔,头插红羽,连官为中尉衔,盔插两根红羽,曲官为上尉,盔插三根红羽,以为标示。

  而团级则是不再插羽,而是以甲后红披风为标志,军衔为少校官。

  旅级为中校衔,在其部已经是人人尽识的人物,无需标记为自己标识,在朱聿鐭的想法中,旅级单位,将是大明日后作战的基本序列,调动之时也是以旅为单位。

  而师级则为大校,同样无须标识。毕竟标识只是为了让下层士兵明白,一旦混乱之时,他们该当如何分辨军官,可以快速的在各级军官的组织下,重新成为整体。

  而当混乱已经达到旅师级单位,那说明战场上已经是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也根本无须再去分辨军官了,大家还是能逃多远逃多远的吧。

  及至绍武五月初,全军一共编为近五十个步兵旅,三个骑兵旅,外加六个炮兵旅。

  “岂有不行险便可得天下者乎?”

  手中的力量强大了,朱聿鐭的信心也就强大了许多,这也是他对莫修伟问题的最终回答。chaptererror();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