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女总裁的逆天高手 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 王爵的岗位

《女总裁的逆天高手》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 王爵的岗位

作者:楚琴子 字数:1827 书籍:女总裁的逆天高手

  【后遂无人问津——】

  寥寥六字,却让人叹惋不已。

  “陶公之前,关于理想社会向来都只是从大方面而谈的。大同社会,小国寡民,莫不如是。”

  苏轼心情有些激动,忍不住站起来回踱步“只有……只有陶公,只有他是从真正的生活层面落笔的,没有税赋,没有纷争,桃花源就是这样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

  想到这里,苏轼的心情又低落了,心中一片惆怅“美丽又富足,谁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呢。”

  “阿娘,下辈子我好想生活在桃花源啊。”天幕的上的字很神奇,即使不识字也能看懂。

  小孩的脸上满是羡慕,她说不上好看,头发焦黄,骨瘦如柴,连穿的衣服都是阿娘东一块西一块拼凑出来的。

  这是一张稚嫩的脸,童真的脸。

  天幕上描绘的世界令人向往,可惜,生活在战乱中的他们,每天真实上演的都是生离死别。

  她的阿娘心如刀绞,紧紧抱住她唯一的孩子,不让孩子看见夺眶而出的眼泪。

  “囡囡乖,再等等,等你长大了日子就会变好了。”

  秦朝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但是仅存在于向往中。”

  秦始皇同样怅然,但很快他就从这种怅然若失的状态中抽离了出来。

  身为皇帝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国民生活向这个方向靠拢。

  虽然步子可能跨的大了一点,但他,就在这个正确的方向上。

  秦始皇对这一点坚信不疑。

  【桃花源里描绘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人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和平幸福,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都念念不忘去寻找那片他们心中的桃花源。】

  天幕流转得飞快,化身无数文人墨客,一口气贴了十多首诗出来。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这是我的诗。”

  李白眼神不错,打眼一瞧就看到了自己的作品。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刚到朗州的刘禹锡也在天幕上看到了自己,又是意外又是欣喜。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于要追随他的本心去了,在临死前两个月,陶渊明有感于自己之将亡,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还顺手把自己的祭文也写了。不得不说,能干出自己祭奠自己这等事,他也是绝了。】

  天音是活泼调侃的,但是天幕缓缓浮现出的新场景却让人开心不起来。

  只见一阵夹杂着沙土的风吹过,本是湛蓝的天空一瞬间笼上了一层灰败的眼神,茫茫荒野上草叶枯黄,装着灵柩的车碾过草叶,远远地来了一群人。

  他的儿子作为挽郎牵引灵柩,嘴里反反复复唱着哀歌,不难听出正是陶渊明的那三首。

  无言的哀伤弥漫在画面之中,这群人披着麻戴着孝,默默前进,除了凄凉的哀歌之外再无别的声响。

  就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到一个空旷的地方,那地方荒无人烟,只有刚刚给他立起来的,孤伶伶的墓碑,马儿仰天悲鸣,秋风也跟着萧瑟作响,仿佛在为陶渊明哀悼,哀悼他的离去。

  为首的几人面容哀戚,呆滞在墓穴前良久,才把灵柩放进去。

  一双又一双手拾起黄土,一捧又一捧的黄土扬了上去,漫过墓穴,随着墓穴渐渐合闭,里面的人彻底长眠于此,从此阴阳相隔,再不复相见。

  丧事已毕,人们便三三两两地回去了。

  画面加速,日月不断东升西落。

  不知过了多久才停了下来,此时的山谷格外空旷,四下无人,只有哀戚的风声拂过山岗,不断回荡着,回荡着。

  很少有人能够从容面对死亡,生与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话题,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活得长一些再长一些,为此不惜寻仙访药,苦

  苦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

  尤其是那些皇帝,当一个人拥有了人世间所能想到的一切之后,任谁会想牢牢攥在手心里不让它们溜走。而长生不老,则是永远拥有这些的基础。

  嘉靖皇帝朱厚熜心有戚戚然地看着天幕。

  身为坐拥四海的皇帝,掌管天下,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修仙不就是为了活得久一点,多享受享受吗。

  “来人,开炉,我要继续炼仙丹——”

  与嘉靖皇帝自己身体力行的修仙不同,秦始皇还在寄希望于徐福身上。

  秦始皇这几年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精力不济,对长生也越发的渴求。

  这个帝国离不开强有力的掌舵人,但偏偏自己继承人还没彻底成材。

  即使他的精力远不及年轻的时候充沛,也只能继续咬牙坚持下去。

  “赵高。”秦始皇出声呼唤。

  被点到名字的赵高忙不迭的应声而出“陛下,您有何吩咐。”

  秦始皇沉吟

  “你去告诉徐福,增添五百童男童女的事,朕允了。朕的要求只有一个,抓紧时间尽快把船造出来。”

  “诺。”赵高领命出去了。

  大宋 承天寺

  看到这一幕的苏轼眉头紧皱,随着天幕的播放心也跟着被狠狠揪紧住,一双手不禁握紧又松开。

  苏轼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爱笑也爱哭,都快要到知天命的年纪了,一颗眼泪欲坠不坠地挂在脸上。

  直到看到最后,那滴眼泪终于垂落了,他低声抽泣道“陶公走了……”

  张怀民同样心里难受,沉浸在悲伤之中。

  和苏轼张怀民一样心情沉重的人还有不少,虽然陶渊明后期私德上有些令人诟病之处,但是看到天幕毫不遮掩地,把人葬礼上的情形放出来。

  就好像自己也跟着参加了这场本该除了陶家人之外便无人知晓的丧礼般,心情低落。

  人死如灯灭,早先的些许愤怒被死亡的悲哀覆盖,即使是再冷酷无情的人看到这一幕也不由为之动容。

  “好端端的,人怎么没了。”这是很多人的叹息。

  …………

  除了陶渊明之外似乎大家都很悲伤。

  而陶渊明本人表示:我没死,我活的好好的,你不要咒我啊。

  “儿啊——你怎么就这么去了。”

  这是握着他的手,泪眼婆娑的娘亲。

  看一眼,偷偷拿袖子抹眼泪,再一眼,又偷偷拿袖子抹眼泪。

  这是他的父亲,演技拙劣,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他哭得不行。

  但是这都无所谓了,家里已经哭成一片了。

  陶渊明没想到,看到葬礼反应最激烈的居然不是自己,他甚至是这个家里最冷静的人。

  反倒是自己的父母,心情完完全全被天幕牵着走。

  一个两个全都悲伤地难以自抑,掩泣垂泪,连自己的妹妹也跟着嚎啕大哭。

  十五岁的陶渊明蚌埠住了。

  “阿耶阿娘,我还没死呢——!”

  他深吸一口气,声嘶力竭地喊了出来。

  屋内顿时为之一静,陶渊明的父母被他震住了,笑也不是,哭也不是,愣愣地说不出来话。

  “咳咳,我的意思我现在活得好好的。”这手效果太好,被家里人盯着看陶渊明一时有些难为情。

  在思绪里犹豫了片刻,他别过脸继续说:“所以别再难过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既然知道了将来的事,不好的方面我肯定会引以为戒的。”

  说来很奇怪,其实死亡这件事,对于他自己而言并不是一件特别悲伤的事情。

  甚至在自己的挽歌里,虽然前面写的凄凉,但最后也只是很平常地说“寄托此身在山冈。”自己的态度就是平平淡淡,与之前记录的生活没什么不同。

  只是大限将至,他感受到了,所以将这件事也

  记了下来。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另一个时空,久病沉疴的陶渊明甚至有闲心指挥儿子给他找了一个观看天幕的最佳位置来欣赏他之后的葬礼。

  儿子们自然是无奈的,俨、俟、份、佚、佟五个人有一个算一个,根本拗不过他们的父亲。

  “我都自己写文祭自己了,还差这一步吗”

  他振振有词地反驳道。

  对于儿子不让他看天幕的劝诫,陶渊明显然嗤之以鼻。

  天音继续:

  【后世有人评价他“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或许,陶渊明在很多人的眼中不够完美,不断逃避。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遵本心而为,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选择,选择心灵上的自由。】

  【南北朝以来,骈俪文风盛行,陶渊明的诗平淡醇美,古朴自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是在之后的岁月史书中,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变化,他的诗文在唐宋之后被广泛传颂,后世之人尊崇他为“古今隐逸之宗”,有很多仰慕他,欣赏他的人,其中不乏文学大家。】

  呼,这一段终于结束了。陶渊明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这一路听过来,他的心情可谓是跌宕起伏。

  一开始挺高兴,毕竟天幕上未来的自己意气风发,格外好看。

  接着又生气,因为官场黑暗,仕途不顺。

  到了退隐生活幸福安逸,陶渊明的尾巴又翘起来了,不愧是我。

  然后又迎来了一场大火,家产烧空,连带着妻儿都跟着他受苦受累,他又心痛又羞愧,不敢相信后面的自己这般没用。

  现在呢,自己看自己的葬礼……

  哎呀呀,这一生,还真是给我过全了。

  十五岁的陶渊明背地里暗自磨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