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永不下车 第八一六章 货柜

《永不下车》第八一六章 货柜

作者:阳电 字数:1828 书籍:永不下车

  从科研,到生产,再到人文,乃至老弱病残等脱离直接生产循环的人员,旧时代的名义生产力与实际生产力差距之大,令阿达民印象深刻。

  由此引申,强人工智能的著名判断,“百分之一”,的确很有道理。

  旧时代人类文明的生产力,以经济指标计,换算为年gd的联邦马克计价,盖亚净土的生产力也以联邦马克计价,则双方的名义数值比较,达到同样的实践效果,后者所需的数字仅相当于前者的百分之一。

  换成大白话,如果认为今天的盖亚净土,人类活动投射到文明发展、民众生活上的效率是100(实际上也正是如此),那么在旧时代,

  这种投射的效率,就只有可怜的1左右。

  只有少数国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譬如理联,譬如曾经的西大陆列强,这数字会接近10,也因此而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旧时代的弊端,已成往事,阿达民现在并无心纠缠于此。

  他更关注的,还是盖亚净土所需的生产力规模,按“盘古”的测算,如果只是保障两千六百万民众的日常生活,乃至永生,人类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就已足够,甚至在很多领域还取得了超前的成果。

  倘若从这一角度,“永不下车”,似乎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没什么大不了。

  永生,在“意识模拟器”里坐享无限长的生命,对一个人、一个群体,就已经足够了吗,当然不,混吃等死绝非盖亚净土的精神。

  这且不算,宇宙中潜伏的无数威胁,都有可能轻易摧毁一个故步自封文明的永生幻梦。

  发展,而非生存,是今日之人类文明的目标,所需的生产力,也不再取决于两千多万民众的生活所需,而是原则上没有极限的永恒追求。

  不过在研讨之后,至少,科学家们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

  倘若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服务于生活,那么,具体生产实践部门就无须再局限于盖亚表面,而完全可以部署到遥远的太空。

  正是基于这一点共识,自西历1533年起,gc、盖亚管理委员会便正式启动“〇二工程”,使用刚刚竣工的月球电磁入轨设施,以十万吨级货柜为标准箱,开始向半径一千五百万公里的近日轨道投送物资。

  十万吨货柜,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单体,质量与一艘核动力重型航母相仿,如果从盖亚表面发射,简直无法想象。

  即便在重力较弱的月球,传统的化学火箭也力有不逮,且浪费大量资源。

  只有借助轨道长达几十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人类,才有能力将如此巨量的物质送入太空,跨越一亿多公里的漫长距离,抵近太阳。

  盖亚——月球系统,与太阳之间,隔着约八分钟的光程。

  这段路,光只需八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十万吨级的巨型货柜,以24ks的初始速度,加速接近太阳,也需要近两年时间才能今日绕日轨道,并在ai的指挥下,自行编组、连接并激活,开展换能站的建设。

  初始速度很低,这一特性,充分反映了从月球投送物资的经济性、便捷性。

  与民众经常会有的错误认识不一样,从天体表面,投送物质到太空,并不需要将其加速到超过该天体的逃逸速度。

  譬如盖亚,表面逃逸速度(第一宇宙速度)达到79ks,

  但这一速度,只对无动力的物体才适用。

  说白了,如果忽略大气阻力,在盖亚表面将物体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之上,就可以确保其挣脱盖亚引力的束缚,持续的飞向太空。

  而如果是有自身动力的物体,譬如化学火箭、离子火箭或其他航天器,第一宇宙速度就没有硬性的约束力,只要航天器自身推力能弥补其飞离盖亚的势能增量,则不论其处于什么速度区间,都可以持续远离。

  当然,对自身仅有微调装置的货柜而言,将其视为无动力物体,是比较合适,

  那么从月球表面飞离,就需要将其加速到每秒二点四公里左右,在飞出月球引力的优势区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被太阳吸引。

  相比于离开月球表面,在抵近半径一千五百万公里的近日轨道时,如何顺利入轨,反而更让白大褂们费心,毕竟,在货柜接近太阳的过程中,其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速度会越来越快,且超出近日轨道所要求的公转速度。

  考虑到这一点,事实上,在总质量十万吨的巨型货柜里,大约有五分之一被减速发动机占据,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西历1533年,第一次大规模发射行动中,人类先后向太阳系内层空间投送二十只巨型货柜,将一百多万吨有效载荷送入近日轨道,经过一年多的旅行,这些货柜陆续抵达减速点、开启反冲发动机,进入落轨流程。

  第一次大规模的太空发射、建造流程中,工程实践上的差错,无法避免。

  盖亚遥测中心监控的结果,有一只货柜的反冲发动机工作异常,无法按预定计划落轨,但这也还好,指挥ai调整其运行方案,择机进入一条长椭圆轨道留待回收。

  向太阳系内层空间投送物资,看起来,是很有一些风险,但其实航天器几乎不会坠向太阳。

  待技术成熟、工程完善,回收这些滞留在椭圆轨道上的货柜,并不困难。

  只要各物资货柜的内容物严格按raid规则配置、留有备份,就不会影响大局。

  到西历1535年,在距离盖亚公转轨道一亿三千万公里之遥的深空,人力历史上第一座太空换能站开始建设,货柜中的预定义模组,陆续展开、互联并锚定,组成约十平方公里的巨大反射面,为换能站核心光辐射。

  十平方公里的锥形反射面,围成雪糕筒状,中心是一条数百米长的换能器,一期装机容量300,000,000,000瓦。

  类比盖亚表面的同类工程,近日轨道换能站的第一期工程,

  装机容量就很惊人,是于史上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的十倍以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