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明月 第251章 都统制之争

《大宋明月》第251章 都统制之争

作者:湘南笑笑生 字数:2735 书籍:大宋明月

  蔡家五公子与人小妾私通的消息,不到三日,便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甚至成为了汴梁城中百姓酒后茶余的谈资,津津乐道。

  虽然最后查得那小妾的确是有与其夫君窜通一气敲诈蔡鞗,但是却也证明了蔡鞗的确与其平素有私通,最后被打了五十大板,轰了出去。

  至于蔡鞗这边,无论如何也说不清自己为何会孤身赴樊楼,入了人家小妾的阁子,与人家小妾单独共处一室饮酒。而且据樊楼的侍应作证,蔡鞗一进来便指定要去青月阁,是两个侍应亲自带蔡鞗入的那小妾所在的青月阁的,绝非无意间闯入,想要赖都赖不掉。

  反正这事,蔡家是吃了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来。

  原本以为借此与官家搭上了亲,谁知蔡鞗与茂徳帝姬订婚不到五日,便已被退婚,而且还惹得官家龙颜大怒,认为蔡家令皇家蒙羞。

  当然,这些只是官方和民间的说法。

  对于蔡京一党来说,事情来龙去脉已经很清楚明白了,那便是他们的死对头赵皓,设了个套陷害蔡鞗的。

  前来给蔡鞗送信的太监叫张迪,蔡鞗认得那张迪才会相信,但是事实上,那天张迪根本就没出宫,也没任何宦官出宫,这种极高明的易容术,大抵只有鱼龙混杂的锦衣卫才有。

  此案原本不应归锦衣卫管,赵皓却主动抢了此案,而且那几个大汉和假冒赵福金的小妾,被锦衣卫装模作样打了一顿便消失了,已经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了。

  而最最重要的是,赵皓当日恰巧在樊楼宴请宾客,而且就在青月阁旁边的阁子,莫名其妙的宴请了分属不同派系的三品以上大员,出了事情之后,赵皓第一个出场指认蔡鞗的身份,这一点已经让真相昭然若揭了。

  蔡京一党虽然心中明白,却也无可奈何,事关茂德帝姬的清白,真若找官家争个明白,只会越描越黑,适得其反。

  所以蔡京虽然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将赵皓碎尸万段,却也只能打断门牙和血吞,谁叫自己那傻儿子脑袋短路,硬往人家设的圈套里去跳。

  至于蔡京与赵皓之间的仇隙,早已结得不共戴天,也不在乎多这一桩。

  只是可怜蔡家五公子,黄粱梦醒,受的刺激太深,回府后便一病不起,硬生生的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

  ……

  天气越来越凉,秋收已结束,北伐的准备工作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出兵一事也提上了议程。

  宣德门前,比往常更早的聚满了前来等候上朝的百官。

  因为大家都知道,今日便是要决定北伐的一些重要议题了,谁也不敢缺席和告假。

  北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东风便是谁挂帅出征的问题,原本在历史上是由童贯挂帅,事实上童贯执掌西军二十年,而且近年来先是将西夏打得哭爹喊娘求饶,然后又平了席卷江南的方腊之乱,再加上他那宦官的身份,主帅的地位是几乎不可动摇的。

  只是从宣德门前的人群来看,清流派人,蔡京一党,童贯一党,各自议论纷纷,恐怕接下来在朝堂之上,又是一场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辩。

  对于童贯一党来说,以童贯为宣抚使的身份挂帅出征,那是板上钉钉的,问题是至少还要争取将副使和都统制的位置争取过来,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毕竟北伐之战,才是童贯一党的核心利益。

  蔡京之所以逐渐不受宠,赵皓的屡次打压只是次要原因,真正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蔡京主张联辽抗金,而童贯、王黼等人则主张联金攻辽,收复幽云十六州。收复幽云十六州是赵佶的梦想,蔡京与官家的步调不一致,自然要失宠,而童贯和王黼等人则是因为主张北伐而逐渐得宠。

  所以,伐辽是童贯和王黼的一张王牌,只想连肉带骨头吃个干净,连汤都不想留给他人喝。

  清流党人,自然是要把种师中、种师道等人推到最前,都统制和副统制的位置是少不了的,最好还能争取个副使,也好分北伐这个蛋糕的一杯羹。

  至于蔡京一党,原本反对北伐,此刻意图却是高深莫测,蔡京、余深、白时中、杨戬等几个核心人物说起话来也是极其小声,似乎生怕被人听到。

  随着晨钟响起,宣德门徐徐打开,各派也早已内部商议已定,齐齐向宫内奔去。

  垂拱殿内,今日的队伍排的特别快,很快便安静了下来,众人屏声静气,等待着官家的到来。

  不一会,赵佶在梁师成等人的簇拥之下,龙行虎步而来,显得神采奕奕,意气风发,大有席卷八荒、横扫六合的气势。

  众人依旧向前见礼,礼罢,梁师成依旧是那一句“诸位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那句开场白一出,殿下便热闹了起来。

  只听王黼率先出列:“微臣有事启奏!”

  梁师成望了望赵佶,便道:“将明,请讲!”

  王黼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我大宋天朝,半年多前与女真人互通国书,达成联盟,一致破辽。今女真人势如破竹,连克辽地,今已攻下上京。日前,女真人遣使而来,催促我大宋速速出兵,与其南北夹击,一举破辽,以雪我大宋百年之耻,以复幽云十六州,还请官家示下。”

  赵佶点了点头,道:“朕今日亦欲诸位商讨此事,依将明之见,何人可挂帅出征?”

  王黼急声道:“臣奏请太师、楚国公、枢密使童道夫为帅,率军出征伐辽,童道夫抚边二十年,威震西羌,去年又横扫江南群寇,武功无人可及,此番若挂帅出征,必定马到功成!”

  赵佶这句话不过是走个过场,谁都知道童贯挂帅是板上钉钉的了,这一点无人可动摇。

  赵佶神色一肃,朗声道:“童道夫,你可敢接此任?”

  童贯肃然出列,迎着赵佶一拜:“官家有旨,微臣岂敢不遵!”

  赵佶大笑:“很好,朕就命你为宣抚使,率军十万,北伐辽人,收复幽云十六州,壮我我大宋神威,一雪百年之耻!”

  童贯神色凝重,慨然道:“臣必不辱使命!”

  赵佶又问:“都统制何人?”

  都统制是北宋后期,为了统一指挥出征的各路大军而设置的带有临时性质的武官职务,征战结束即撤销,相当于战役总指挥一职,但受主帅节制。

  童贯急声道:“微臣荐举鄜延路总管、马军副都指挥使刘延庆。”

  赵皓正在一旁听得聚精会神,一听刘延庆三字便急了。要知道历史上的童贯伐辽都统制是种师道,尚且因为童贯的瞎指挥而失败,加上种师道本身指挥的局限性,一败涂地,若是让刘延庆去,那这仗根本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好了。

  他原本的计划,便是根据历史伐辽失败扥教训,临行前叮嘱种师道一些注意事项,再对童贯施加压力,要求其作战指挥务必以种师道为主,以避免伐辽再次失败。

  如今听得童贯这厮居然举荐刘延庆,不禁大急,忽的窜了出去,高声道:“不可,都统制一职,非种太尉不可!”

  童贯一见是赵皓,当下便软了三分,哪里敢争辩,当即应道:“种太尉战功赫赫,精通兵法,亦可胜任此职。”

  一旁的王黼,正要驳斥赵皓,听得童贯这般说,气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

  赵佶虽然不懂战事,但是心中也并非完全没有一点数,即便赵皓不跳出来,这都统制一职,他心中也是定了种师道的,见得赵皓这一说,便借驴下坡,点了点头道:“好,那就任命种彝叔为都统制。”

  话音刚落,便听百官队伍最前头传来一声:“种太尉年事已高,可为副统制,不宜为主!”

  这声音,百官再也熟悉不过,甚至比赵佶的声音还熟悉,此人便是纵横宦海、把持朝政数十年的老公相蔡京。

  只见蔡京不紧不慢的走到了大殿正中,朗声道:“老臣只长种太尉四岁,虽养尊处优,尚且时常自觉身心疲惫。而种太尉年已古稀,军旅之行,餐风露宿,车马颠簸,劳心劳神,精力必然难以维持旺盛之状态,伐辽之事重大,不可有半点差池,否则便是倾国之灾,岂可儿戏?故老臣以为,种太尉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可为副统制,辅助都统制及宣帅作战,但不可为主也!”

  种师道眼见得蔡京轻视自己,愤然出列,高声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种某虽老迈,尚能骑得快马,开得二石弓!”

  蔡京也不争辩,只是淡然一笑道:“微臣荐举一人,足可胜任都统制一职!”

  赵皓冷声道:“满朝之中,还有谁比种太尉更能胜任此职?”

  蔡京大笑,指着赵皓道:“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便是你隆德郡公也!”

  甚么?

  赵皓瞬间凌乱了。

  不只是赵皓,满朝文武,齐齐哗然大乱。

  就连坐在龙椅上的赵佶,也满脸震惊之色。

  毕竟,这可是倾国之战,不比镇压梁山叛乱那种小打小闹。

  平梁山贼寇之乱,只是一万多兵马,无关大局,而此次可是十万禁军,几乎是大宋的一半精锐之师。

  自太宗赵光义以后,再无宗室统率过如此多的精锐兵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