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阿炳的诸天生活 第223章 第十一个任务 阿Q要姓赵15

《阿炳的诸天生活》第223章 第十一个任务 阿Q要姓赵15

作者:白痴口香糖 字数:2284 书籍:阿炳的诸天生活

  陆仁炳手头的钱太多,所以他必须大量的投资出去,放在手里太扎眼。任何年代吃独食,吃的太肥招人眼。

  他不但自己建立实业,还投资江浙商帮的企业,张骞的纱厂,无锡荣家的面粉厂,他都入了股。1908年盛宣怀奏请将汉冶坪由官督商办,变成完全的商办,预计招股1500万两。由于汉冶坪公司历来盈利欠佳,并且欠有日商大量欠款,朝廷里袁世凯还一直要将公司完全收归国有。

  因此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历史上这次盛宣怀只募得了100万两股本,被迫接受日商债转股的要求。中国近代最大的重工业集团,落入日人控制。

  这如何能忍,陆仁炳因为报业发行集团,以及通讯社牵扯电报,电话线路的问题。与邮传部长盛宣怀,交往甚密,正好他手头资金多的吓人。他便联络盛宣怀买下了剩余的1400万两股本。成为汉冶坪最大的个人股东。解了盛宣怀的燃眉之急。

  但是汉冶坪本就是日本人口里的肉,陆仁炳的举动无疑是危险的。这年代虽说日本人还没有扩张的能力,但是由于甲午战胜的原因,日本人在国内还是有很强的威慑力。

  今年日本人在中朝边境不断闹事,延吉间岛的归属问题争端不断,七月外交部还郑重照会日本明确延吉间岛的归属不容置疑。朝堂内部惧日派,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汉冶坪。

  所以陆仁炳再买了汉冶坪的股份,完成了汉冶坪公司的完全商办后,同盛宣怀商议良久。陆仁炳在金融时报连续撰文分析汉冶坪面临的危机,以及将来的发展前景,暗示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公开向全国招股,但声明只接受中国人的股份,他将自己手中的股份,又重新卖了出去。金融时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之前盛宣怀的招股,仅局限于江浙京津一带,这两地的商人本就背景复杂,清楚内幕当然不愿意掺股。

  但是通过金融时报的宣传,汉冶坪瞬间多了全国各地的十几万小股东,新一轮募资获得了4000万多万两,汉冶坪的股票,仅仅几个月就翻了一番。汉冶坪将全国的士绅拉拢到了一起,这股力量之强大,无论日本人如何向朝廷施压,朝堂内部也没有人敢再打它的主意。

  因为盛宣怀接受陆仁炳的建议,接纳了他政敌们的入股。大家都搅到一个锅里,你总不会再砸我的锅。不是盛宣怀变大度了,还是陆仁炳的钞能力起了作用。

  陆仁炳一番操作,下来还是汉冶坪的最大个人股东,但是持股比例已经降到了2%这个毫不起眼的程度。

  汉冶坪也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股份公司,陆仁炳亲自下场,协助汉冶坪做了现代化改革,成立了成熟的董事会,股东大会,聘请了职业的经理人团队,完成了汉冶坪的改革之后,可以确保全国各地的那些股东们的利益。

  陆仁炳主导的那些金融史的连载完毕。陆仁炳将他们结集出版,一共出了十本书,介绍了世界金融的发展史,介绍了保险业,银行业,信托行业,股市,证券,期货,现代公司,工业革命,电气革命。这些中国人闻所未闻的现代经济知识,陆仁炳将他们结集命名为《当代经济丛书》。

  陆仁炳为总主编,那些参与编写的撰稿人,根据贡献都被陆仁炳,加入了作者名录。陆仁炳没有贪别人功劳的习惯,不值得。反正他自己的老底迟早会被人起出来的。

  他没读过书,也没留过洋,发家资本来源也成谜。如果仅仅是主编还可以让人理解,这年代草莽出身,创下一番事业的人不要太多。

  但是摇身一变,成了精通各国语言历史的大学者,那就让人质疑了。他作为报社的大老板,挂名做个总主编,没有任何人会质疑。

  反正这些书,都是在他划定的框架里完成的,那些实际操作的人心知肚明,绝不会有不服气。

  自从这部丛书退出后,陆仁炳俨然已经成了全国最著名的经济学专家。这部丛书采用这个时代最规范的书写规格,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典故,都有专门的文献来源。一经出版,就受到追捧。

  当年就卖出十几万套,几乎成为生意人,文化人案头必备书籍。毕竟这部书开篇便说了,西方列强所以能强大的秘密全在这套丛书里。不过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发财的秘密也都在这套书里。

  这套书不仅在国内大卖,甚至还卖出了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地的版权。在1909年就已经开始在国外热销。

  这个年代,如此系统的梳理,金融史的书籍在全世界也不多见。陆仁炳的名声,已经开始跨越国界。这个年代,经济学家还不值钱,但是陆仁炳离成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学者,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尤其是这位学者,还是真正的从一个穷苦的雇农,几年之内成长为富可敌国的报业大亨的人。他编的书肯定值得一看。

  也正是有这个名头,汉冶坪的股东们,才放心的让陆仁炳为汉冶坪的改革掌舵。陆仁炳并不在汉冶坪任职,他只是挂名董事会副董事长,派员在董事会执掌他的投票权而已。他对亲自下场,为重工业的发展没有兴趣。

  但是他在董事会上提出的,汉冶坪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还是得到了董事会成员的一致通过。新聘请的经理人团队,也对这份规划奉若圭臬。

  唉,有本事的人,就是这么枯燥。本来是想着把钱花出去的,结果到了1909年底,自己投出去的1400万两,又翻了一番回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这钱太多了,陆仁炳不得已建立了一个银行,钞能力太强大,在各地的记者站建立的人脉基础上,陆仁炳的新华银行半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银行网络。与这个时代的银行家们,对股份看得特别重不同。

  陆仁炳的银行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复杂的人脉。他将新华银行设计成集团分公司模式,各地的银行都是分公司能够独立吸收当地股份,总行吸收全国股份,对于分行是持股模式。各地的分公司的董事会,负责监督当地银行的运行。

  总行负责协调全国银行的经营业务,这种复杂的结构,又是一个绑架全国富商的结构。几乎可以做到,将各地有头有脸的人,部分派别,不分良莠一网打尽。反正不论是谁,你都是我们银行的股东,银行挣的钱,年终你都要分红。

  朝廷的大员,没有漏网之鱼。一时间新华银行无论是从资本规模,还是人脉规模都远远超过了户部银行,交通部银行等一干国内银行。

  甚至连在国内呼风唤雨的那些老牌外资银行,其资本规模也同新华银行差的远。毕竟别看这些银行在中国的地盘上呼风唤雨,但是他们在他们的国内,那也就是个小弟。如果不是殖民地特权,他们啥都不是。

  不信你看看那个什么东方汇理,新成立的汇丰,刚在上海建立分行的花旗在他们的国内都是什么角色。所以他们啥也不是。

  也就是欺负欺负,华夏人不懂金融规则,没有强横的本土势力而已。陆仁炳的华夏银行除了拉拢各地豪绅,还拉拢各地票号,钱庄,同各个国内银行,仿照老摩根在米国刚成立的美联储的形式,搞了一个国内的银行钱业联盟,简称华夏银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