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小诊所到医疗帝国 第二百六十九章 开学

《从小诊所到医疗帝国》第二百六十九章 开学

作者:一弦一柱 字数:3728 书籍:从小诊所到医疗帝国

  “喂,老王你怎么有时间给我打电话?你可是大忙人啊!”

  “哦?你是说那例视觉认知障碍吗?我是有些想法,不过还不太成熟……”

  “别别别,你不是刚刚调任国家卫健委医政管理局担任领导吗?新官上任,岂可轻动?千万别来我这边,耽误你这大领导工作。”

  “哦?你是说这个病例非常重要,对于解决语言认知障碍等老年性退行性脑病很有价值?”

  “好吧,好吧,既然你都说了,这是下安黎民、上保社稷的大项目,那我当然要配合攻关啦!”

  “嗯……九月份吧,九月份好,九月份秋高气爽嘛,适合研究嘛,我也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嗯,当然了,到时候我这边也有点小事,老王你得帮忙……”

  ……

  张子凡挂掉了王斌教授,或者现在应该称之为王局的电话。

  从燕山医院副院长调任至卫健委医政管理局当一把手,这一步王斌迈得比预想的还要大。

  这自然得益于上半年他向科委申报的,与浩然医疗合作的重大科研突破,受到了上峰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除了王斌这边受到重用,浩然医疗方面更是一连受到了好几次内部表彰。

  只可惜,张子凡并非体制内人士,对于这种表彰并不是很感冒。

  不过不出意外,张子凡很快就能成为全国神经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了。

  这就是行政职务的强力之处。

  其实张子凡早就在头颈外科领域贡献卓著,但名誉地位却一直滞后。

  目前,张子凡一个人几乎刷新了唇裂修复指南和甲状腺手术指南。

  这样的临床贡献,随便安在一个大医院主任身上,早就成为全国口腔医学会内的领军人物了。

  但张子凡的年龄实在太轻、资历实在太浅,导师又不是什么名师大家,而且早就退休了,甚至连他本人都是搞民营医疗的……

  虽然说,口腔医学算是被资本高度渗透的一个医疗学科,但学者的风骨也好,长久以来的偏见也好,业内对于民营医院的专家还是持有抵制的态度的。

  所以姚士华教授帮忙推了好几次,但都没有办法将张子凡送进口腔医学会的核心圈子。

  毕竟他只是个普通教授,最多就是江湖地位比较高而已,与王斌这样的学术官僚的能量相差甚远。

  但张子凡并没有什么不满。

  因为从本意上来说,学者自发地抵制资本,这是一件好事。

  虽然资本不一定都是坏的,但成为资本的俘虏,终归容易丧失本心。

  张子凡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也从来没有想过给民营医疗正名,最多只能说是给他们带个好头。

  所以自己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张子凡还是蛮高兴的。

  但这并不代表张子凡就不在乎王斌帮忙争取到的全国神经医学学会常务委员的资格了。

  这可是很了不起的荣誉。

  别的不说,从今以后,全国神经外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只要张子凡出席,那都是主席台朝中的待遇了。

  更实际的说,全国那么多医院的神经外科,只要想建国家级重点科室,张子凡手中都会有至关重要的一票。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事还真有点麻烦。

  好在按照规定,作为常务委员,张子凡也不是每次都需要参评,否则光是接受宴请,都能让张子凡给酒精泡成蛇。

  说起来也是很搞笑,其实直到现在,浩然医院还只是一家三丙医院,没有任何一个科室是国家重点学科,甚至连一个省重点学科都没有。

  本来去年参评的时候,孔祥的眼科中心是符合条件的,只可惜他初来东海省,不明白各省的规定,张子凡也是半桶水不太懂医疗学科建设。

  最终导致相关材料上报错过了时间。

  这一次,张子凡已经决定了,要在年底的考核中,一口气将眼科、口腔科、头颈外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五大科室全部申请省重点。

  至于说全国重点,也都报上,能不能过就听天由命了。

  ……

  就在张子凡考虑下半年的科室发展规划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

  老方穿着一身管家模样的衣服,走了进来,为他倒上一杯冰镇的……可乐。

  没办法,这大热天的,有什么比一杯冰阔落更加解暑消渴的呢?

  至于咖啡什么的,现在张子凡见到就想吐。

  “院长大人,这是这次学校招生的报名情况。”老方递上了一份单薄的表格。

  想不单薄也不容易,浩然医高专招生名额只有100人。

  就算这么少的人数,张子凡还都担心招不满。

  打开投档表,张子凡就知道自己没有瞎担心。

  果然,原本100人的招生计划,投档的只有107人。

  不要以为有107人投档,这就说明能完成招生计划。

  张子凡之前已经向招生办咨询过了。

  按照往年的经验,像浩然医高专这样的民办大专,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学生拿来凑数的。

  不少人虽然被投档过来,但很快就会后悔。

  在预录取之前就主动打电话来联系,要求退档的学生就会有不少,更别说那些录取了之后不来报道的家伙了。

  这些学生会占据一个名额,但是最后却选择复读。

  当然,这也是个人的自由,但客观上,对于学校方面,以及其他想报考而分数不够的学生不太友好。

  看着招生办发过来的文件,张子凡无奈的摇了摇头。

  “朱振宇这小子真的报了啊!”

  张子凡翻到了一号考生,赫然正是东海省立刻第三名,如今袁强的小跟班,朱振宇。

  但再往下翻,张子凡发现生源质量居然要比自己预想的好。

  超过各省本科分数线的学生居然多达52名!

  想了想,张子凡便猜到了原因。

  作为民办大学,只要符合要求,各省招生名额是可以自主分配的。

  浩然医高专并没有像大部分大学一样,重点照顾本地生源,以及北上津生源。

  张子凡将大部分的招生名额放在了内陆省份,以及类似河北之类比较“惨”的高考大省。

  河北嘛……

  一个全国老百姓都不忍心黑的省份,原因就不能细谈了。

  总之,张子凡给这些省份投放了大部分的名额,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或许是因为浩然医院已经小有名气,或许是民营学校中低廉的学费,或许是这个年代比较罕见的“包分配”的招生简章。

  所以就算作为民办大专,费用要比普通大专贵一点,但毕竟要比三本院校便宜,还是有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选择降档报考浩然医高专。

  总之浩然医高专在这些省份的招生情况很好,而在东海省、浙省等沿海省份,报考的人就不太踊跃了。

  ……

  在拿到投档名单后的几天里面,张子凡陆陆续续接到了各种电话。

  有些电话是黑中介打来的,开口就是“张校长,我手上有一批生源,你要不要买”,让张子凡吓了一跳,还以为碰上人贩子了。

  有些电话是心力交瘁的学生家长打来的。

  以前大家经常嘲笑英国人,投票脱欧了才去上网搜索“什么是欧盟”。

  但实际生活中,这种迷糊的人还真不少。

  不少考生和家长都报了浩然医高专了,居然对这所学校一无所知。

  更有甚者,还有一个内蒙的考生打电话来问,浩然医高专到底是在二连浩特还是呼和浩特?

  对此张子凡非常无语。

  之前听一个秃子说,有河北的考生报考石河子大学,就是为了留在石家庄,离家近一点。

  看来几十年前过去,一切都没有改变。

  当然,还有不少电话是招生办打过来,或者是家长直接打过来,要求退档的。

  对于这部分考生,张子凡没有像大部分民办大学的老师一样苦苦挽留。

  毕竟张子凡办学主要也不是为了钱,学费定得也不是很高。

  作为民办大专,每学年只有七千左右,属于中下水平。

  这个价位学校还是能赚钱,但利润率也就那么回事。

  就算一个学生赚3000,一百个学生一年也就30万,还没刘建明这货一个礼拜的工作量高。

  他给老板种一口牙,这三十万的利润就回来了,根本用不着剥削穷学生。

  而且张子凡现在手里根本不缺钱,这30万基本还是会以奖学金的形式发还给他们。

  ……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退档、调档,并让负责科研教学的杨副院长组织人员电联学生家长明确情况,最终浩然医学院录取人数为97人,比预期少了3人。

  其中河北省12人,东海省10人,赣省9人,滇省9人,徽省7人,吉省7,川省7人,豫省6人,浙省6人,粤省5人,桂省5人,湘省3人,陕省3人,黑省2人,内蒙1人,甘省1人,辽省1人,帝都1人,荆省1人,胡省1人。

  从人员构成上来看,除了少数省份自治区,浩然医高专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学生。

  ……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九月的脚步终于还是到来了。

  一辆从祖国北方驶来的普速旅客列车,缓缓停靠在S市火车西站。

  刘小亮、管如潮、张超三人,跟随着拥挤下车的人流,扛着大袋小袋的行礼走下火车。

  一下车,他们就将行礼放在一旁,用力揉起了大腿和屁股。

  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票,就算是年轻力壮的三人,也都感觉浑身散了架一样。

  尤其是从内蒙上车的张超,更是用力活动了一下筋骨,身上发出咔咔的响声。

  “老二,这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地方吗?这天堂也太热了吧?”

  刘小亮用手擦了擦额角的汗水,一直以来对于江南的美好向往,被38度的高温瞬间融解。

  管如潮摇摇头,道:“我听说南京是个大烤炉,没想到S市也一样,希望学校能安空调吧……”

  听到这话,刘小亮和张超神情复杂。

  他们既希望能有空调,又有些担心电费。

  除了管如潮来自帝都,家庭条件优越,他们两人家庭条件都不好。

  他们原本都是能念三本的,但是三本的学费实在太高了。

  随便念一个专科又觉得不甘心。

  这才千挑万选,选择了一家位于东部发达城市,同时还能分配工作的民办专科学校。

  但老实说,这年头民办学校的雷实在太多了。

  直到现在,两人还是十分忐忑,一种前途未卜的迷茫感始终萦绕在心头。

  相比较之下,三人中的老二管如潮,就没有这种迷茫。

  他只是觉得江南出美女,打算来这边混张文凭,然后回老爸安排的单位上班。

  说起来,按照正常情况,管如潮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坐硬座来S市的。

  按照他的条件,飞机、高铁、卧铺,都是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

  之所以选择硬座,源自于他那令人哭笑不得的执著。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达,如今大学新生在入学前早就通过贴吧、论坛之类的渠道找到组织了。

  管如潮就是百度“浩然医高专”吧的吧主。

  这倒不是什么官方委任,是他自己抢占先机得来的。

  通过这个贴吧平台,不少浩然医高专的录取生都彼此取得了联系。

  其中管如潮最聊得来的,就是来自内蒙的张超,以及来自沧州的刘小亮。

  好巧不巧的,管如潮发现他们三人的姓氏恰好是“刘、关、张”三个。

  当然,管与关只是谐音,但管如潮坚持认为,自己祖上就是关改姓过来的。

  总之,他们三个一见如故,约定一起坐火车来S市。

  为此,管如潮也阻止了想要陪同的父母,坐上了普速列车的硬座。

  “兄弟们,喝水!”

  管如潮从售货机上买了三瓶脉动,递给了两人,“这鬼地方太热了,咱们赶紧找人吧,学校招生老师不是说会有人接吗?”

  “应该是大巴车吧?咱们先出站看看,如果真有,这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刘小亮将管如潮递过来的脉动收了起来,然后伸手想要帮他拿行李。

  “我自己来就行!”管如潮摇摇头道,“哪有让大哥拿行李的道理!”

  他正要去拿行李,忽然觉得一阵凉爽。

  只见巨大的阴影笼罩了过来。

  “同学,你们是浩然医高专的学生吧?”

  管如潮等人抬起头,两个铁塔壮汉手里拿着一张类似通缉令的画像,仔细地比对着三人的样貌。

  “呃……是的……”刘小亮答道,在陌生的城市遇到的第一个人,居然是这样的恶汉,他不禁有些畏惧。

  “那就好,跟我们走吧!”

  说着,那两个铁塔壮汉如同拎小鸡崽子一样,将三人的行礼提在手上,朝着车站外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