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秦国做武王 第一零八章 六利六弊

《我在秦国做武王》第一零八章 六利六弊

作者:陈四奇迹 字数:2510 书籍:我在秦国做武王

  六国谋秦,消息传到秦国。

  秦王下令、河东、洛阳两地大军,原地待命,又传令上将军向寿、荆州都督白起、洛阳都督冯章、宜阳都督魏冉,共同入咸阳。

  六国宠宠欲动,很显然,秦王召集他们入咸阳,是要开始商议对六国策了。

  于此同时,秦王下令国务府,开轻工司一府,掌管大秦国府轻工一事,拜蔡重为秦轻工大夫。

  外事未定,内事却正在火热进行中。

  嬴荡曾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相信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才是决定一切胜负的关键,这一场河东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

  于士气,秦国战卒要胜过魏国大军。

  于勇气,秦国战卒久经训练,多是老兵,有着演武宫培养的将官,可以说,这是一直拥有优良传统和坚定意志的军队。

  于战略战术,更是举国上下,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让秦国的大军,从本质上就要超出六国大军不少。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的军事体系,要远胜六国也,这非一将之功,也非一人之功,乃是一国之功也。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体系下,才能涌现出了白起、蒙骜这样的年轻将领。

  总结起来,就是秦国的强盛,才是将军们兵锋天下的基础,七国之战,是国与国体系间的对抗,最终决定这胜负的,也可以说是体系。

  就在六国商议着,如何攻秦的时候,秦王却单独召集治礼令孟轲、邢尉令殷丽入寝宫,这两人,一个执掌礼乐,一个执掌秦律,一个为儒家,一个为法家。

  儒法一同见王,王必有深意。

  治礼台和刑尉台立下,已有五年之久,五年之中,秦国上下,皆是因此而变,秦国风气,已大有不同,值此六国谋秦之际,嬴荡要让天下人都看看,秦国方为天下王道霸主之最也!

  其一,他要重新修订秦法,减轻酷刑,减轻酷吏,重德之处,当用礼法教之。

  其二,定下未来整个秦国的基调,法万事为本,儒只能万世为表也,这几年来,他为了推行儒家礼法,教化而收拢人心,对于儒家,是令其一直扩张。

  到如今,在秦国士子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秦礼,形成了忠君之思,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约束,尊老爱幼,救死扶伤,一改秦人之敝习,有了以四言为代表的秦国之书,可以说,儒家教化的目的,已经是初见成效。

  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该到定下基调,重新修订秦律,对于儒家的扩张,也要适可而止,将法家为本,儒家为纲的长久国策定下来。

  若是法儒两家,能在秦国有很好的结合,那一个拥有坚实思想基础、以法立国的大秦,就算是彻底地定下了。

  法之严,虽有好,但若是处处彰显,反而为其乱,事事皆靠法来约束,也必定会造成整个社会,失去活力,无活力,则无创新,无创新,则不可能有盛世,顺应着,重农抑商的律令,要适当的放开一些的,制定出完整的商业和工业法。

  法轻易不能更,法定下是什么,那就只能是什么,嬴荡做这一步,也是为将来的大一统准备,这才是真正的万事基业。

  秦王寝宫。

  君臣三人落座,照例在寒暄过后,嬴荡才开始步入正题。

  寒暄,乃彰显秦王爱惜贤才和重视人才之心,也是秦王以人道为本的体现,这样的事情,他做得久了,就会成为他的日常,以后天下的人都会认为,秦王乃是圣明贤君,可为天下表率。

  “国之治理,在于权力之分,只有权力均衡,国才有安,我秦之大权,皆在于五也,一曰军权,二曰立法,三曰行政,四曰司法,五曰监察也。

  国务府六台,各有其权,却又互相交融,互相制衡,其中立法权,则是由治礼台和刑尉台共同执掌,刑尉台为主,表律令,表国律,治礼台为辅,表民意也。

  而国务府所掌,乃是寡人之权,大秦之权,旗下各司,乃我大秦职能部门,主具体之事,却并无权也,这些年来,正是因为我秦国府如此高效,我秦之国力,方能蒸蒸日上。

  世人皆以为,国务府治礼台之权,乃我秦最小也,实则不然,治礼台之权,乃是儒家纲常,儒家又源自大周礼法,此乃国体,如此,治礼台有颠覆我国体之能,此干系甚重,寡人不可不察也。

  两位国务大臣,俱是我秦之栋梁肱骨,刑尉台手持我大秦之法律,治礼台手持我大秦之礼教,今日,寡人想与两位来一场礼法之争,也是一场儒法之争,以此来确定,我大秦国体,万世不可更也!”

  确认国体?

  孟轲有些疑惑。

  在他的心中,这本就是不需要确认的,因为从大王的所作所为,都能看出,秦国是以法为本。

  在未入秦前,他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儒家在秦国,居然会推行得如此顺利,儒家立后,百年之功,还敌不过在秦,这短短的四年。

  秦国国体,是不会变的,也不可能变的,大王召集他来相商,这是要对儒法明确定性了,自此之后,或许儒家也会受到秦法的约束,这才是真正的法家为本。

  至于殷丽,他虽然是法儒兼修,但他这一生当中,最推崇的还是魏文侯之法,那当然还是偏向法家了。

  “臣等遵令!”

  殷丽和孟轲对视一眼,同时说道。

  秦国君臣,共事五年之久,他们清楚,大王刚才就只是开了一个头,引出了话题,真正要谈论的,还没有说出来呢,也正是因为大王的这种睿智,让朝堂之上,形成了群策群力、议政的风气。

  嬴荡看过两人,又接上说起。

  “儒法之争,各有其过,也有其长,寡人就先说这儒家之过,其一,儒家倡导德行约束,法家倡导教条律令,而道德无一准,唯有律令,有准也,道德难践行,也唯有律令,才能真正约束也!

  其二,孔子云,黔首十日一肉,士七日一肉,大夫三日一肉,此等礼法,必会令我秦阶层固化,上下不通,士子难晋升,权贵永掌权,如此治国,无法久矣,我秦商子所云,但有军功者,皆可封赐,不至于阶层固化,能者上位,弱者下位,国能永存。

  其三,儒家重内,而法家重外也,内者,重视民众自身约束,以仁义礼智信为德行之标准,法家重视律令,凡事皆依照律令,万事有法可依,以法约民,儒家之约,不能及根本,法家之约,才能为彻底。

  其四,儒家崇贤,法家重功,唯功是举,照儒家所云,贤能之人,乃是贤能之品德,以德行而推崇人才,实则德行优者,并非就是能治国者。

  其五,既然是尚贤,那儒家治国,多是靠人治,贤能上位,各立其法,国同而法不唯一也,而法家治国,乃是法治,任凭世事变迁,但这法令轻易不更,一国之根,在与其法,法制不稳,基石不牢,此,又为儒家之弊。

  其六,尊崇王道,尊崇上古,可这天下大势,俱是向前,岂能思后退,时日不同,天下不同,法理也该不同也,上古之时,可曾有七十五万雄师,伐秦之举,寡人所说,皆是儒家之过”

  嬴荡话落,下方两人俱是没有言辞,因为他们都知道,大王的话,还没有说完呢。

  不错,儒家之过不少,但儒家之功,也一样不少。

  “纵然如此,寡人还是推崇儒家,因为天下之法,皆有其利弊,儒家也不例外,至于其利,寡人也有六说。

  其一,若无德行约束,全用律法约束,则此法过重,奉行酷吏,民众困苦,国府也不久矣,六国人人皆说,我秦人不知劓刑之丑,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二,儒家重内,在不重外的前提之下,是为错,若是在重外的前提之下,方为对,世人重德,人人知礼,方才盛世。

  其三,尚贤之事,也并无不可,自古贤能,多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必定不会做无德之事,若是让贤能之人,有法为依托,以法而治国,岂不两全。

  其四,法家重功劳,功劳确可以令人加官升爵,但若是不重视德行,则会让无德之人,掌管我秦要害,为祸一方,儒家之功,不可废也。

  其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家则有国,有忠心的臣子,家国才能太平,此乃太平之举,也为儒家之利。

  还有其六,治礼令之仁政之思,乃治国之精要,若无仁义,则民无以为君,君爱民者,方能得民心,得天下也,卫公好鹤而亡国,便是无仁政之思也。

  儒家之法,六利六弊,我秦治国,当为用之利,去之弊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