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秦国做武王 第十一章 兴农策

《我在秦国做武王》第十一章 兴农策

作者:陈四奇迹 字数:2348 书籍:我在秦国做武王

  第十一章兴农策

  第十一章兴农策

  姬圣伦与农家弟子躬耕年,必定就是在这乌托邦了,他虽非农家弟子,但也相去不远了。

  这种人是有好处的,要是完完全全的农家弟子,凡事都要遵循许行的那一套,反而做起事来,会很麻烦。

  “好想法,非农家弟子,的确也可治农也,世人本无成事之能,反而是事情在成人,先生之学,在寡人看来,可谓是通古而博今,天下难寻,不知道先生对我秦国兴农一事,可有何具体举措呢?”

  提出了的建议,就已然很不错了,但往往只能提出建议,却做不了实事的人,就只能成为幕僚一类的人物,并不能委以一方重任,唯有能明事,能存志,还有非常手段者,才能成其事情也。

  这就如同秦王当初,在儒家弟子中选陇西郡守一样。

  万章之才学,能敏锐地道出异族与华夏不同之根本,或许他在公孙丑之,但其人并未有具体能实行的手段,就只有想法,充其量可为治学之才,兴学之才,在这巴郡大学宫他就做得很不错,但若是放到孟轲那个位置ꓹ一切就又不一样了。

  站在秦王的立场来看,秦国下ꓹ都是太平,可是在臣子们来看,他们之间,时常有你死我活的争斗ꓹ毕竟官职就那么一些,不是你就是我,这断人仕途ꓹ不就是在谋财害命吗?

  不知道此刻姬圣伦ꓹ能提出什么样的举措呢?

  “秦王ꓹ臣有兴农五策,请秦王听之。”

  姬圣伦准备充分ꓹ又要开始长篇大论了。

  “其一,因地制宜,秦国土地,可为天下之最ꓹ而且尽皆膏腴,若是不能因地而尽其力,则地势再广ꓹ又有何用,地有南北,然其农也有其南北也ꓹ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ꓹ便是这道理。

  关中之地,陇西之地ꓹ河西之地ꓹ汉中之地,可为秦国之北,庸之地,南郡之地,可为秦国之中,蜀中之地,巴中之地,荆州之地,襄州之地,可为秦国之南,南中北各有不同,则耕种之法也不同。

  陇西之地,河西之地,汉中之地,庸之地,巴中之地,又多是以山为主,然则山中寒冷,少灌溉而赖雨水,这又有不同,襄州之地,荆州之地,蜀中之地,关中之地,南郡之地,多是以平川,这又是一不同,种种不同,当以种种不同之耕种。

  自古以来,秦人以粟为主,何也,秦人就只会耕粟也,如今,大王有如此多地,那自当以因地制宜,丰富农物,倡导耕种,每地只耕最适宜的农田,不仅可以令秦人多食,也可令秦国粮产多多。

  使巍峨之国,不再有半寸多余之地,使煌煌之国,不再有无地之黔首,地多则黔首多,黔首多则地多,如此往复,只能强大也。”

  姬圣伦说完,还不忘故意停顿了一下,他就是在给秦王思索的时机。

  虽然这位君王,可以称之为天下明君,精通儒法兵纵横之道,可他对于农家之事怎么样,姬圣伦心中一直都没底,若是没有一定的了解,他说的这番话,还要给秦王再做个解释,才能让他彻底明白。

  可令人惊讶的是,秦王很快地就点了点头!

  他哪里知道,这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优越之处,还记得从小学年级开始,就有一门学科,叫做《社会》,里面所讲述的东西,的确很社会,都是华夏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对社会的一个简单认知,世界观的初步建立,等到初中了,还有《地理》,正是因为它们,才让嬴荡明白,农业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还有他这个秦王,辈子就是一个泥腿子,没少跟着父母种地,实践加理论,这对他来说,也不难理解。

  “果真大妙之论,寡人听得尽兴,先生请继续!”

  嬴荡也是心中欢喜,似乎他一直想要找的那个人,就要来了。

  “这其二,就是因时制宜,这与因地制宜同理,农业之兴,也随天时之变,此乃天道,不可更也,春时耕种,秋时收割,年年往复,天地开辟,自是如此。

  秦王请细细一算,这月开始耕种,九月十月之收,如此,一年十二月之久,而土地则只利用六七月的时间,那剩下六七月,岂能不加以利用,六七月变作十二月,意味着翻一番,可若是要利用,那就需得按照农物之天时也。

  能抗寒者,可在冷时耕种,能耐热者,可在热时耕种,这样一来,一年四季,都不至于令地空,地不空则粮食增加也。

  以我之明察,秦国十郡,皆可如此,纵然河西,陇西之地,也可在秋收之后,在行耕种菘、菔之物,此二物能抗寒冬,能果民腹,每年秋收之后耕种,来年春种之前可收,一年四季,不空耗地利也。

  荆州、襄州、巴中、蜀中,甚至南郡一地,都可在冬日种植𪎌麰,夏日种植谷稻,也可令地一年四季都不落空也!”

  又是一个好计策。

  这件事情,嬴荡以前也是想过的,但他想的并非是交替耕种,而是培育早稻,让水稻一年两熟,甚至熟,只是怕被楚国学去,随即作罢。

  现在有人重新提出来了,那就做吧,𪎌麰就是小麦,至于另外两种,应该是萝卜和大白菜了吧,这两样虽然都不是主食,但也不至于让人饿死。

  天下诸国,大多都是如此,耕种的法子,的确是太随性了一些,还远远没有形成姬圣伦所说的这般成系统,都是开垦了荒地,庶民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耕种,他这法子要是实行下去,对秦国的粮食产粮,必定是大有裨益。

  秦王点了点头,姬圣伦会意,又继续说了起来。

  “还有其,乃是修缮农具也,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行之时,必定离不开趁手的农具也,农家一脉,本就是出自墨家,而墨家又以机关之术而闻名,对这农具之事,农家也是颇有所得。

  有了前面这其一其二,那这农人之务,必定要比以前忙不少,五口之家,一年所能耕种所得,又能有多少呢,而这农具,则可令农人之务事半而功倍。

  人人皆说,战国之世,大争之世,所有的君王都将好的精铁拿去,打造了长戈,打造了利剑,打造了箭簇,可他们不知道,若是拿出其中一部分,做成这农具,将意味着有更多的粮食,更多的黔首,更多的氏族,就算人人持杆,也可破敌也,反之,只有长戈利剑,却没拉弓之士,又能如何呢!”

  其他两件事情好办,唯有这第件事情,就有些难了,铁是开始被广泛采用了,但毕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根本就没有富余。

  还有姬圣伦说拿棍子都能打仗,那就是一句胡话,打仗又不是别人一个人过来,你派过去二十个人围攻,靠人数就可以了,两军对战,十万人铺开,决定胜负的,就不可能是人数这么简单了。

  秦国五十万大军败于五万魏武卒,不就是因为这样吗?

  当时,五万魏武卒冲杀过来,秦人看到魏国大军装备精良,行动有素,乌央乌央的一大片,反正到处都是人,在这个时侯,没有人会想我方有五十万人,根本就不用怕,他们只会看着手中的棍子,看它是否能破开敌人的甲胄,若是破不开,就只能去死,连垫背的都没有。

  等到魏国武卒切入秦军大阵,那五十万大军,立刻就变作五十万惊慌失措的黔首,只能被魏武卒纵横穿插了。

  不过,术业有专攻,这事情也怨不得姬圣伦,他已经足够有才了。

  “先生所言,寡人尽是明白,因地制宜,便是要让我秦国无浪费的土地,但凡土地,皆可耕种,缺少的就是适宜的农物罢了。

  因时制宜,就是让我秦国在既有的土地,再无时间浪费,一年四季,都有时节,这样人人才能饱饭。

  至于大兴农具,那便是为了令农人事倍功半,少出力而多产量,一人种植两人粮,一人出两人力,不知寡人这样理解,可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