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牛吏之帝王崛起 517.归去归来

《牛吏之帝王崛起》517.归去归来

作者:天下九九 字数:2818 书籍:牛吏之帝王崛起

  邯郸未央宫,温明殿内。

  建武皇帝刘秀将案上的奏书狠狠地扫到地上,大怒道:“韩歆辱我太甚,我必杀之!”

  殿内有宦官宫女,也有皇帝的近侍,邓禹此时也在殿内。众从未见皇帝如此暴怒,吓得一个个跪伏于地,不敢抬头。

  皇帝说道:“邓禹,你也看看,这上面都写的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皇帝没有称呼邓禹的官职,也没有亲切地称呼他的字,而是直接唤名,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可见他此时心情必是差到了极点。

  邓禹慢慢走上前来,拾起散落在地的竹简,一根一根展开来看,他从头看到尾,之后便垂首不语。

  刘秀此时正背着双手,在殿中来回疾走,看样子是气得不轻。

  他忽地停住脚步,向着众人道:“伪汉猖獗,祸乱天下;豪强无义,反叛朝廷;流民无情,四处掳掠。国家于此生死存亡之际,我等君臣正该同心一意,共振朝局。韩歆身为大司徒,当为天下官民之表率,可他不思为朕分忧,为国纡难,反而无端指责于朕,胡乱向朕的身上泼脏水。他说朕处事不公,迁就豪门,不恤百姓,致使民怨沸腾,流寇四起,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他将这些统统归咎于朕,这个意思,是说朕是桀纣之君吗?他还要朕效仿刘钰,善待百姓,压制豪强。他的意思,是说朕不如伪汉的那个放牛皇帝了!既然他那么看好放牛皇帝,干脆投奔长安好了!”

  这话说得非常严重,叛国投敌,那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邓禹本不想说什么,可此时也忍不住低声道:“陛下,陛下言重了,您知道,韩歆说话向来如此,不会拐弯抹角,他绝没有这个意思。。。”

  “他是不会拐弯抹角,他都直接指着朕的鼻子开骂了!”刘秀气得声音都有些发抖,“朕夙兴夜寐,批阅奏章,处理政事;朕绞尽脑汁,筹集粮食,救济灾民;朕还要亲征沙场,披坚执锐,去做那些为将者该做的事。朕,朕做了这个皇帝,简直没一日轻闲,没一日舒心享受。朕如此辛苦,为的都是国家和百姓,没想到还要受他的污蔑!眼下朝局是不顺,年景也不好,有一些饥民闹事,可他作为大司徒,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他不思自我反省,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却往朕的头上扣屎盆子。他自己要搏一个直臣之名,却要陷朕于不义之地。你说说,他到底居心何在?朕不杀他,枉为帝王!”

  刘秀暴怒之下,根本听不见什么劝谏,邓禹只好闭了嘴,默然站在一旁,心里只替韩歆叫苦,以他对刘秀的了解,这个坎恐怕韩歆很难过得去了。

  韩歆一向直言敢谏,从不知道隐讳,他曾数次触怒刘秀。

  前两年韩歆为尚书令时,为皇帝处理各地的奏书,对政事和民情很是了解。他断言当年是饥凶之年,年成肯定不好。刘秀一直被粮食问题折磨,当然不愿听这种话。更重要的是,韩歆是在拿天象说事,而天象一向是被儒家与皇帝的德行联系在一起的。在刘秀看来,韩歆表面上是在说年景,实际上是在当面指责他这个皇帝失德,所以上天要以饥凶之年来示警惩诫。

  韩歆根本没顾忌皇帝的感受,竟然还上前争辩,指天画地,言辞很是激烈,惹得刘秀勃然大怒,当时便想处置了他,多亏群臣求情,才保住了韩歆。

  虽然后来证实韩歆说的对,当年确实是一个饥凶之年,但是说不招人喜欢的实话的人向来没什么好下场。韩歆证实了他的预言,却愈发被刘秀厌恶。

  在这之后,很神奇的是韩歆竟然升了官,做上了大司徒,位列三公。但是韩歆却对这次升职闷闷不乐。因为这实在是个凶险的职位,常常因为小事就被下大狱,承担极大的罪责。

  自董仲舒强化“天人感应”之说以来,天灾再也不是纯粹的天灾,而被理解成为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儒家认为,只要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上天就会降下灾异朝廷谴责。一定要有人对此负责任。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要保持权威,轻易不能背这个锅,需要有人代他受过,于是位极人臣的“三公”,尤其是大司徒,便成了最适合的背锅工具。原本“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生蕴含着限制无限君权的意思,结果竟成为了历任“三公”的噩梦。

  除了背锅“灾异说”的风险之外,荐举人才也相当危险,如果哪位大臣荐举的人才犯了罪,那么他的举荐人也要连坐。越是官职高,对他的要求就越是苛刻,万石高官可能被几百石小官的过失连累致死。另一位大司徒戴涉便是因为所举荐的人偷盗金钱,被连累下狱,死在狱中。

  韩歆明知道自己处于凶险境地,可是本性难移,依然是有啥说啥,不知避讳,眼看着就要成为下一场灾异的背锅者。

  这一次他因为国内流民四起,又勇敢地上了一封奏书。韩歆毫不避讳,直接指出刘秀的为政过失。最不应该的是,韩歆竟然以长安的建世皇帝为例,举出长安朝廷的一些为政举措,声称这些政策可以拿来借鉴。

  刘秀此时被刘钰步步紧逼,已左支右绌,难以应付,他的江山已处于崩溃的边缘。韩歆拿刘钰做参照,来与他进行对比,潜台词就是建武皇帝为政不如建世皇帝。这确实触及了刘秀的底线,犯了大忌。

  就算他说的是实话,那也是要找死的实话。

  果然,因为这封奏书,刘秀将韩歆下狱论处,他甚至懒得找什么灾异的理由,直接扣了个忤逆犯上的罪名,要将他处死。

  这桩案子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韩歆是南阳名士,不仅学问精深,而且为人正直,一直为人敬重。他因言语获罪,说服力并不充分。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上书,为韩歆求情,请求皇帝对他从轻发落。

  刘秀面对厚厚的一撂求情奏书,越发生气,他没想到自己身为皇帝,九五之尊,只是想要处置一个臣子,竟然会遭遇如此大的阻力。

  他不禁想起当年欧阳歙之案,在罪行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费尽心力才终于杀死了欧阳歙。如今韩歆的罪行远不如欧阳歙那么重,在天下人看来,是韩歆说话太直,得罪了皇帝,这不过是一些言语上的小过失罢了,皇帝不应该小题大做。更有甚者,有人暗中觉得韩歆说的对,皇帝的为政原来就有过失,韩歆是为民请命的那个人。

  此时刘秀心中的忿恨远甚于当年面对欧阳歙,欧阳歙在当时已成为他的政敌,他杀欧阳歙是为了推行政事,是为公,他可以平心静气,处心积虑地考虑周全。而他要杀韩歆是为私,是因为韩歆戳到了他的痛处,让他感觉受到了污辱。刘秀已经出离愤怒,他要泄一已之私愤。这种情况下,他很难保持冷静。

  一向处事谨慎、考虑周到的建武皇帝这一次是真的动了怒,他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乾纲独断,将韩歆就地免职,褫夺爵位,赶出邯郸城。

  韩歆的老家在南阳,此时南阳在刘钰手中,他当然不能回去。他的家安在了邯郸,但是皇帝不想在邯郸再见到他,直接勒令他迁走。

  韩歆曾在河内做过几年的太守,河内相当于他的第二个家乡,韩家在那儿有房产田宅,足够他安身立命。于是韩歆带着全家老小,自邯郸南下,想要迁到河内去。

  韩歆因言获罪,朝臣为其鸣不平,都不免觉得刘秀薄待功臣,褫夺爵位的处置太重了。但是韩歆终究保住了一条性命,免职还乡的结果还算可以接受。

  免官复起的人多了,不一定什么时候,皇帝便可能回心转意,召回韩歆,一旦他重新得宠,复爵也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许多朝臣聚集在邯郸南郊为韩歆送行。昔日的同僚坐在一处饮酒,有人道着珍重,有人宽慰他耐心等待,待陛下息雷霆之怒,或许不久的将来他们还会再见。

  他的好友桓谭为他弹奏了新做的送行之曲。一曲奏罢,桓谭向着韩歆笑道:“韩公,我这次做了两首新曲,全是用的七音之法,一首归去,一首归来,这两首曲子都是为韩公而做,如今归去曲奏完了,我可是急着要奏归来之曲,韩公莫要让我久待!”

  韩歆面色黯然,说道:“桓公,不瞒你说,我此番远离朝堂,心中很是平静,我只愿从此终老田园,再不闻朝堂之事,在家坐享天伦之乐,你那归来之曲,恐怕再没机会奏响了!”

  此时此刻这确实是韩歆的真心话,他已经灰了心,暂时忘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虽然他才高能干,但是为人处事一直不称上意,他自己也觉得憋屈烦恼。如今韩歆只想远离邯郸,远离是非,过一过清静日子。

  桓谭握住他的手,低声道:“韩公这么说,竟让我也起了归乡之思。”

  恒谭同样是不受皇帝待见的那个人,他对于刘秀大力提倡的谶纬之学嗤之以鼻,有时难免大放厥词,批判一番,韩歆今天的下场,或许就是他桓谭的前车之鉴。

  韩歆告别了同僚,带着独子韩婴以及一家老小登车南下。

  一天之后,邯郸未央宫中驶出了一辆轺车,急匆匆地也向南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