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大建筑师 第512章 又一位院士

《重生之大建筑师》第512章 又一位院士

作者:比拉夫大王 字数:3614 书籍:重生之大建筑师

  “宋老师,我当年可是学过您的教材啊……金老师,您在两****中使用的手法可以说是开了国内之先河,我每次重新翻看图纸都有新的收获……祁老师,你之前发表在《建筑师》上的那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家客气,林楼当然要更客气。

  虽然他们的成就有限,但他们毕竟是在那个荒芜的年代,支撑起中国建筑发展的前辈,应有的尊敬还是该给的。

  当然,要是他们一上来就摆前辈的谱,对林楼横竖看不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现在这种情况既然没有发生,那就还是谦虚一些吧!

  要真认真说起来,只要不是脑子不够的,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情况,他们的年纪虽然比林楼大,在他们退休之前,林楼应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但是他们也有学生,也有后辈,做事之前也得为他们想想。

  俗话说得好,欺老不欺少,林楼现在已经展现出同辈人无可匹敌的实力,现在惹了林楼他们自己或许不要紧,但要是日后林楼报复到他们的徒子徒孙身上,在某个奖项的评选中打打低分,在某个协会的纳新中拦上一把,他们可就哭都没地哭去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先结个善缘,将来徒子徒孙们有啥事儿找到林楼,一说起今天的渊源,他也不好直接推辞不是?

  所以现场的气氛就比较融洽了,他们听到林楼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心里可是美滋滋的,看来我当年做出的那点小成绩,现在还是有人记得的么!也不枉我这么多年的辛苦啊。

  “哈哈哈,这么微不足道的成绩,就被小楼你给记住了!和小楼你做的那些项目比起来,我可就差远了!”几位老师哈哈大笑着说道。

  “是啊,我之前还专门去香山饭店看过,不同于以往咱们国家的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那时候大家只知道给房子加上大屋顶,肤浅地追求形似,小楼你和贝先生的设计,才是真正把握住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达到了神似。”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在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方面,已经逐渐开始有人摈弃形似的方式,而追求神似的道路了,主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之,但是也有人认为神似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理论,能不能应用在建筑上还是两说。

  这两派产生了激励的辩论,到后来似乎后一派占据了上风,大屋顶的风潮又开始在国内蔓延;而从这番话来看,这位金老师应该是神似派的支持者。

  “咱们的传统建筑是建立在土木砖瓦等建筑材料的基础上的,而现代建筑则以钢筋水泥玻璃等新材料为主,从材料出发,这两种建筑风格的根基就不一样,简单的追求形似并没有太大意义!”林楼同样支持神似理论,于是接着他的话题说了下去。

  “对么,利用木头的延展性搭建斗拱飞檐是非常巧妙地做法,但是用钢筋水泥来做,就没意思了!材料的性质就不一样,为什么要勉强?反倒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留白等更深层次的理念,丝毫不受建筑材料的影响,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做到这些。”

  一看有人跟自己一个想法,金老师顿时高兴坏了,“我看过你亚运场馆的设计图,在表面上虽然没有应用非常直接的传统建筑元素,但整体建筑的分布排列,以及同景观、湖面的搭配,就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亲善自然的想法。”

  “但是那些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不断有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涌现出来,我们要是一直抱着这些理念,还怎么进步?”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想法,“照我看,该舍弃的东西还是早点舍弃吧!”

  “也不能这么说,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先生,从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里提炼出来灰空间理论。”林楼反驳道。

  “黑川纪章先生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创造出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在他之后,安藤忠雄等新一代的建筑师也开始将这种理论发扬光大,设计了许多经典作品出来;这就是一次让古老理念重新焕发出新生机的成功尝试,还是刚才那句话,不管是原封不用的照搬传统建筑的形还是理论,都不符合现在的发展需求,但是我们可以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赋予其新的变化。”

  “就像黑川纪章先生这样,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就像日后的王澍,他的作品灵感就来源于传统的瓦片,却没有完全照搬传统建筑中对瓦片的应用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东西,这才成就了中国第一座普利兹克奖。

  要不然中国做仿古建筑,或者新中式建筑的建筑师那么多,为什么就只有王澍得奖,若不是其它人呢?那是因为王澍比他们走的更远,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为国际建筑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流派。

  “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啊!”众人尽皆无语,一种全新的理念流派,那可不是轻易就能开创出来的,不仅需要深厚的积累,还要有卓越的天赋。

  “但总归是一个方向,总比依旧默守陈规的要好吧?”林楼笑笑不说话了,这个话题有点大,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聊出结果的,甚至一篇两篇重量级论文也不够,必须要有深入的理论文章,以及让人惊叹的建筑作品才能让人信服。

  “好了,这些话题咱们下来再聊,现在还有活儿干呢!”金老师拍拍手,招呼着大伙儿进到里面,开始对送上来的作品进行初步的筛选。

  由于眼下适合国内建筑系学生参加的比赛并不多,而且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虽然现在还没到截止时间,收到的稿件已经不少了。

  再加上林楼成为本届比赛的评委在全国建筑系学生中间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距离截稿时间还有一个月,他们收到的稿件已经超过了上一届。

  “嚯,这回可是有的忙了,比去年的工作量大多了,你们的比赛可是越办越好了啊!”参加了上一届评审的祁老师进去之后,看到满屋子的稿件,可是高兴坏了,他也希望国内涌现出来更多优秀的年轻建筑师。

  “上一届初审进复赛的比例是三比一,这回我估计啊,最少也得是五比一喽,今年想要拿奖可比去年难多了!”金老师笑道,他和祁老师一样,都在为这项比赛越办越好而感到高兴,参赛的人多了,就说明比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光数量提升还不行,质量也得上来!办了这么多届比赛,还没有能超过第一届小楼的作品出现呢!”宋老师要更谨慎一些。

  “老宋,你这可就有些太贪心了!小楼当年虽然才大一,但那时候人家已经已经能清清楚楚地指出贝先生的错误,并且进行修改了!这样的水平别说普通学生了,你就是搁到全国上下所有建筑院系的教授里面找,估计也不多见吧?”

  “哈哈,这也是,别的学生能拿到全国大学生竞赛的一等奖,那是他的荣誉!而小楼拿到这个奖项,可是全国大学生竞赛的荣誉!我估计啊,到时候有人在说起咱们这个奖项,应该就会说是林楼林工当年刚出道时候拿到过的奖项!”

  “这事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呢!当时奖项刚评选出来的时候,就有人抗议了,说完成度这么高的作品,肯定不是本科学生能做出来的,甚至有人怀疑是那个学校的老师,为了帮学生一把,自己做了方案,然后署上学生的名字。”祁老师说起了当日的往事。

  “我当时看了也有点怀疑,在保留北京老四合院风貌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这种理念不说学生,就连在北京干了多年的资深设计师都不一定有啊?”

  “最后所有作品都打过分之后,大家揭开小楼那件作品的参赛选手信息栏,才算是揭晓了真相!这件作品当时已经建成了,确实是小楼的手笔!”

  他们夸自己的时候,林楼只好低头去看那些作品,首先要看的是这些作品符不符合参赛要求,具体的要求还是和林楼参赛的时候一样。

  每项作品提供两张至四张参赛图纸,包括能充分表达作品创作意图的总平面图及建筑平、立、剖面图、效果图、分析图、模型照片等,5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

  设计方案的图面上需明示的基本数据:用地所在城市名及其经纬度、建筑用地面积、建筑总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绿化率等必要内容。

  要是不符合要求,那就遗憾了,甭管这件作品多好,都没办法进入复试,不过组委会为了勉励这些学生,要是遇到特别好的作品,就算不让它进复试,还是会写一封正式的回信,指出问题所在。

  不是你的作品不够好,实在是你没有认真看参赛要求,提交上来的稿子不符合规范,希望你下次注意点,明年继续来参加比赛,然后再加上简略的点评,这样收到回信的学生虽然非常遗憾,却也不至于毫无收获。

  复审阶段的话,每件作品都会有多名评委分别打分,然后算出平均分,最后按照分数高地进行排名,如果出现有争议的作品,将会由评审会主席做出决定。

  而初审阶段就要简单的多,只要有一位评委觉得这件作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推荐上去,然后把所有收到推荐的作品进行汇总,看看和当初预计的数字有没有差距,要是差距不大的话,就按照他们提交的作品数量来进行复审。

  要是差得有点多,那就重新审核,数量不够继续从落选作品里面再挑一遍;数量超的太多,就看上面的打分,去掉几个最低分。

  林楼看了看自己手上的作品,这件作品虽然完全符合参赛要求,可惜质量不高,许多设计都是照搬教材上的范例,这样的作品显然是没资格进入复审的,于是给打了个低分,丢到对方淘汰作品的地方了。

  其它几位老师笑过之后也开始工作了,评审的氛围比较宽松,偶尔遇到好作品了,几位评委还会传看一番。

  谁要是拿到特别优秀的作品,脸上还会流露出自豪的表情,就好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

  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怎么地,祁老师、宋老师、金老师他们都翻到了几件不错的作品,给其它人显摆了一番,唯独林楼这儿还没动静呢。

  其它人不由得有些担心了,“小楼啊,毕竟是针对大学生的比赛,你可别要求太高啊?”他们生怕林楼抬高了要求,从而把不该刷下去的作品淘汰了。

  “没有没有,只要是符合参赛要求,没有大的疏漏,又有一点儿亮点的作品,我都留下了!”林楼指着自己面前那些进入复审的作品说道。

  至于为啥没有找到优秀作品,或许是我运气不好吧?正在他嘀咕的时候,一件新的作品映入他的眼帘,咦,这件作品质量相当高啊!

  而且还有点眼熟,是不是在那里见过啊?林楼捧着图纸看了一会儿,终于想起来了,这不是未来建筑领域的院士曹凯的作品么?林楼在他的作品集里面看到过!

  这还真是不来则已,一来就是王炸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