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兰若蝉声 第五十九章 海外小邦称林邑 山中大能号达摩(下)

《兰若蝉声》第五十九章 海外小邦称林邑 山中大能号达摩(下)

作者:扫叶僧 字数:2900 书籍:兰若蝉声

  木白在入门前也是曾学过些功夫的,他随觉法时日最久,自然本领在众弟子中也是最佳。

  别看他年纪比庆云大不出多少,可是如果真要动起手来,恐怕连元法僧,刘赢也未必就能胜过这位达摩首徒。

  保义与任城王的人撤入兰若,寺中一下子涌入大批伤员。

  为了保证药草的供给,木白与慧可一早便入林采药去了。

  到了晌午十分,林中一阵大噪,千鸟悲啼,穿叶而出,一名小沙弥浑身浴血奔回寺内。

  慧可重伤,木白下落不明!

  隐在暗中的那些妖魔,开始围城打援,对所有与兰若有关的落单客下手了!

  觉法得了讯息,委托佛贤照顾重伤的慧可,自己便先入林去寻木白。

  眼下的局势,自然是兰若寺的布防最为重要,为了防止奸人调虎离山,任城王不但没有大规模行动去协助觉法,反而将得力的人手全部扼守在寺中。

  他对觉法大师,有着绝对的信心,

  觉法不但武功出神入化,行事更是谨慎沉稳,要算计他,那可能真要从灵霄宝殿借来天罗地网了。

  觉法的六识较常人灵敏,所以那日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衔枚的异动。

  而灵敏的六识也给他带来了更丰富的推理素材,因此他可以在初见冯亮与拔拔的时候将他们的武学特点翻个底吊。

  有着如此惊人天赋,侦缉线索这种事情,放眼当今南北两朝,那自然是鲜有可与大师匹敌的。

  林中惊起如此多的飞鸟,也落下一地灰白之物,

  觉法一边试探着这些新鲜的果木消化残留,感受着它们温度,凝结度与聚集密度的变化,一边在大脑中构建点状场域图。

  惊动飞鸟的大事件所发生的中心点,就这样快速的被描绘出来。

  救人如救火,觉法没有片刻停留,一抖僧袍,没入丛林。

  嵩山的植被覆盖率极高,因为山分太室少室,林场也被习惯性的分成了太林与少林。

  由于太室有故夏太庙,太林也被单独用来称呼太庙附近的林场,

  而白云观诸处连山葳蕤,又称上林。

  少室山的后山,埋伏众多,人际罕至,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颇具神秘感,所以也被称作禁林。

  禁林这个词,到了唐代改称翰林,与上林并为皇家园林的称呼,乃是后话。

  不过太室山脚兰若寺周围的密林,也因此独享了少林的名号。

  少林林场,是寺中僧医平日采集草药最常去的所在,在错落杂陈的乔木灌木中,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药草,蕨类以及菌类。

  浓烈的泥土芬芳,和菌类独有的草本香气,给觉法略微造成了一些困扰,

  所以他也需要不时的弓腰闭目,仔细地品着鸟群活动在自然中留下的蛛丝马迹。

  不知是鸟儿振翅的扬尘,还是抖落了树枝的积灰,少林此时空气,仿佛是蒙了一层薄薄的瘴雾,觉法走得越深,越象是入了缠丝幻境。

  他寻到的方向应该没有大的错误,他正在逐渐地接近事件的中心。

  于是连听觉也慢慢开始给了他一些正向的反馈。

  有人声,只有五个,其中一人的喘息声非常不均匀,显然是受了伤,似乎是出于阵发性的痛楚中,但是他在极力的压制,不想发出太大的声响被人发现。

  觉法知道,那一定是木白。

  他已经成为敌人的诱饵,但他却宁愿独自承受压抑自己的行藏,不想被敌人利用。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既然对方抱定了用木白引觉法现身的打算,只要觉法确实如他们计算的一般落单,那他们一定会主动的暴露位置。

  于是觉法也不再耗费心神,索性朗声道,

  “嵩山御赐兰若弥勒堂首座,觉法,单身赴约。

  不知是何方高人掳走小徒,可愿现身一见?”

  封魔奴沙哑的声音随之响起,

  “真不愧是传言中可与华阳先生一争短长的高手,

  竟然这么快就能找到这里,远远高过了封某的预期。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封某就在这里,何不前来一叙?”

  觉法一声冷哼,他是艺高人胆大,根本不惧对方有何埋伏,径直便向声音发出的方向走去。

  觉法暗运真气,将僧袍都撑得鼓胀起来,举步间广袖挥舞,哪管你什么金属丝线绳网箩筐陷阱盖,破衲真气拂过处,鬼蜮伎俩无遁形。

  不过显然封魔奴也料到这些小把戏无法伤到觉法,大和尚一路趟过来,出奇的顺利。

  除了残叶埃尘,那一对大袖并没有卷出任何障碍。

  木白被四名黑衣人围在中间,双手反绑,黑巾塞嘴,蜷缩在地上。

  他的眼神非常镇定,似乎是想告诉师傅,他没事,不用担心。

  此时是在白天,但封魔奴还是黑巾蒙面,佝偻着背,用那双阴鸷的眼不怀好意地打量着觉法。

  周围的树不知为何,都透露出一股令人不安的死气,枝干灰败苍白,叶色萎顿枯黄。

  “觉法大师,果然好气魄。

  在下封魔奴,论武功,自然远不及你。

  若是平日遇到大师,封某自然会远远遁走。

  可是今日,你实在是不该来这里。”

  封魔奴阴恻恻的笑声响起,震得四周树木仿佛都在簌簌发抖。

  “哦?贫道倒要看看……”

  觉法的话还没说完,面上的笑容忽然凝固,他扫视一眼四周,瞳孔急缩!

  这是什么!

  》》》》》敲黑板时间《《《《《

  步步生莲这个典故,最早的出处就在萧宝卷的妃子潘玉奴身上。萧宝卷后宫流行起艺名,这也的确是真事儿。比如潘玉奴原名俞尼子,又名潘玉儿;阮令嬴又名石令嬴,这都是有史可查的。南朝嫔妃一般都是世家闺秀,为啥名字还老改来改去的……要不,真是从事情报工作的?其实石令嬴改姓据传是改嫁萧衍后得才得的赐姓,本文中让她先一步占有了这个艺名,这样日后萧衍赐姓也就有依据了嘛。

  本节主要想讲的,其实是关于林邑国。

  为什么要讲到林邑国呢?这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汉之南界,马援铜柱到底在哪里?

  二,对于古代越南,由汉至唐,中国究竟是没有控制?控制了一半?还是全部控制?这个林邑国,就是答案。

  首先,关于马援铜柱的位置,《后汉书》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因为马援铜柱被明确的作为大汉国土南极象征,又因为当时汉代的郡县最南到达日南郡象林县,也就是现在越南中部的广南省。所以汉代马援铜柱的位置应该就在那里。

  此后,从《晋书》开始,都有明确声明:林邑国本汉时象林县,则马援铸柱之处也。《南史》,《旧唐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都非常明确的表明了林邑,象林,马援铜柱三者之间的关系。那还有啥争议啊?

  这争议其实都源于越南史书,而我们当代史学在向越南史书做让步。

  越南,也就是古安南的历史其实以前也不计较铜柱这个事儿的,毕竟是国耻,提的不太多。一直到了14世纪,当时越南陈朝已向元朝称藩,朝中有一名学者黎崱写了一本越南的百科典志——《安南志略》,这里面就说这个马援铜柱年久失修,在唐朝,有一名叫马总的将领在旧址旁边令立了新柱,这根柱子现在在钦州,也就是现在中国广西省境内。

  这个说法一出来,安南人爱听啊,于是迅速成为学术主流,它就被安南历史典籍中地位十分尊崇,相当于中国《史记》地位的《大越史记全书》所收录了。尽管在越南关于铜柱也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诸如更南的富安省说或者北一些的乂安省说,但那些大多都是以地理考为证据的非主流学说。

  那么问题来了,《安南智略》,《大越史记全书》是不是胡诌,是不是当时安南史学家耍刘忙?这倒也不全是。

  马总立新铜柱的事情呢,《旧唐书·马总传》,《隋书》都提到了,马总在唐元和年间曾任安南督护,他“于汉所立铜柱之处,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确实曾经在老铜柱旁立新铜柱。但是唐,隋两书并没有说新柱子在钦州啊。

  当时的安南学者,应该是根据《新唐书·南蛮上·南诏》中的一句: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判定马援铜柱在南诏安宁城,也就是今广西省的。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两个事件中,立柱人并不一样。马总以安南督护的身份重新立了安南马援铜柱,何履光定南诏后也立了马援铜柱。马援当年是否也在南诏立过铜柱宣誓汉土呢?很有可能啊。越南的铜柱出名是因为它代表了汉之南极,但不代表其他国界标没有同样操作。在四川的涪陵以及湘西溪州,也有马援铜柱的记录。《后汉书·马援传》对南极铜柱都是一笔代过,对其他次要铜柱自然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而马援何履光两个人分别立柱的事实,也很明显。其次,何履光立的那根柱也不一定就在安宁城,关于选址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的。

  不过安南史学家当时就将这两条史料搞拧巴了,或者出于民族史观需要,故意拧巴一下。这事儿,越南学者愿意信,可以理解。国人起什么哄啊?咱家里的《晋书》《南史》《水经注》都是假的?越南史学界从不质疑林邑国,象林县之间的关系,单单把马援铜柱拉开来讲,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学术技巧。

  铜柱这事儿就先说到这儿,下一章我们继续以林邑国为突破口,捋一下古代大安南地区和中土王朝之间的联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