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八零辣妻有点甜 第1994章 太煞风景了

《重生八零辣妻有点甜》第1994章 太煞风景了

作者:醉妃儿 字数:888 书籍:重生八零辣妻有点甜

  [[巳时过半,天空湛蓝。

  虽然太阳东升已一个时辰有余,毫无遮挡的阳光亦倾洒大地,但随着阵阵微风而来的,是令人发抖的寒冷之意。

  “杀,杀,杀……”

  阵阵的喊杀声,响彻半空。喊杀声来自一片好大的平坦之地。

  这片好大的平坦之地,聚拢了数以千计的士卒,看他们的穿着,应该全是大明边兵。

  但他们所穿的衣裳款式各异,有穿胖袄的,有穿皮袄的,更多是穿单衣的。

  破烂陈旧是他们这身衣裳的最大共通之处。

  细看之下,这些大明士卒却分成了好几个部分,喊杀声正出自平地西侧。

  只见平地西侧有百余名士卒列成了方阵,每人前后左右隔着数尺之距,人人均手持一把长约三尺、宽约寸许的雁翎腰刀。

  跟从前方军官的指引,他们手中的腰刀一劈、一砍、一挑、一刺,动作整齐划一,口中更高喊着:“杀,杀,杀,杀……”

  东侧的演练拳脚。数以百计的赤手空拳的士卒亦列了一个方阵,跟着军官的示范,左一拳、右一掌地挥动着。

  北侧却在步操。数百名的士卒几乎肩并肩排成十余列,由军官带领缓缓跑着步,同时发出:“一、一、一二一……”

  南侧是射箭的,那里摆了数十个箭靶。每个箭靶之北五十步左右,均有十名左右的士卒列成队,站于队伍最前列的士卒在拉弓射箭,目标自然就是那些箭靶。

  聚拢于这平坦之地的大明士卒居然人人精神抖擞,完全没有大明边军常见的敷衍了事之状。

  这片好大的平坦地之中,最突兀的却是一名身披戎甲、头发和胡须已花白,但腰板挺得笔直的健硕男子。

  只见他在南侧的射箭区域驻足打量了一会,走到最边缘的一支队列的前面,拍了拍那名刚射完箭、缓缓放下长弓的士卒的肩膀,说道:“你步射的姿势和拉弓之法都不对,自然脱靶……”

  被他拍肩膀的士卒听了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反而朝他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请大人指点。”

  这名士卒口中的大人,正是总制固原、甘肃、宁夏、延绥四镇的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的秦纮。

  秦纮也不客气,随即伸出双手:“把弓箭拿过来,老夫为你演示一二。”

  站在那士卒之后的数名士卒,以及旁边另一支队伍的士卒,听得顷刻间围了过来,站到秦纮身后。

  离得更远些的士卒也想靠拢过来,却被各自队伍所引领的军官喝止。

  秦纮见得只微微一笑,他左手先接过士卒递来的弓,右手再取来一枝箭,这才打量了下围过来的十数名士卒。

  “步射,要先从步姿开始,你们先看一看老夫如何站。”

  未几,秦纮已站了个不丁不八的步姿,又说道:“要像这般,前脚要绷直,后腿则半弯。”

  话音刚落,围着他的十数名士卒里,已有数人开始模仿起来。

  秦纮见状颌了颌首:“很好,活学活用。”

  少顷,他又道:“接下来,就是拈弓搭箭。”

  只见他右手先将箭栝扣于弓弦,握着弓的左手以食指和中指轻夹箭杆置于弓弝处。

  望着秦纮有板有眼地教授,那十数名士卒更紧紧盯着,唯恐错过一丁点细节。

  “认真看老夫如何拉弓。”秦纮边说着,边举起手中的长弓。

  未几,随着弓弦缓缓向后拉伸,箭簇已接近他左手中指的边缘处,他又道:“看左手肩窝、肘窝及虎口这三处位置。瞄准时若已成一线,要屏住呼吸,扣着箭栝的右手三指即可适时一松……”

  话音仅落片刻,他弓中之箭已“嗖”地往箭靶飞奔而去。

  须臾,随着“督”的轻响,那箭矢已插在五十步外的箭靶中央。

  围观的士卒自然惊叹连连。

  “其实步射并无多少难度。你们为何会屡屡脱靶?除了站姿与拉弓之法有误外,往日你们可曾勤加习练?这就不用老夫多说了吧?”秦纮将手中长弓还给那名士卒。

  那些士卒纷纷低起头。

  “以往如何,追究亦无益。老夫惟望你们将箭靶视作寇贼,勤加习练,提升箭艺。待与寇贼相遇时,若能击杀寇贼,除了保自己性命,更能换来战功。难道战功,你们也不想要么?”

  “谨遵大人之命……”

  听得“战功”二字,这些士卒似乎人人激昂……

  ---

  紧邻在这一片好大平坦地的最西侧,即是花马池守御千户所。

  这座千户所,在弘治七年之前却为“花马池营”,乃天顺年间,由长城之外移筑于此。

  移筑而起的花马池城,东西宽三百三十余丈,南北则约莫三百五十丈,比禁宫还要大三四成左右。

  城池的城墙全部以黄土夯筑,墙基宽四丈许、高则约三丈五尺。

  花马池城仅开了东、北二门,东为永宁,北是威胜,门上均设有城楼。

  两门之外还同时围建了一座与城墙齐高的,南北宽约五丈、东西长四丈余的瓮城。

  而在秦纮亲自督阵士卒操练之时,花马池城永宁门前的瓮城之上正站着三人,靠近垛口边缘处,居高临下察看这群士卒的操练。

  中间的那人亦如秦纮那般身披戎甲,身形甚为伟岸,颇具威严之相。

  站在其左侧之人则头戴乌纱帽,身穿绣有锦鸡图案的杂色团领衫,腰束花犀带,脚蹬皂靴,乃是一名二品的大明文臣。

  而立于其右边的那人却是一副宫中的宦官打扮,虽然白脸无须,但双目带着精光。

  只听得那名身披戎甲的官员说道:“这位秦大人一到宁夏,怎么就像拼了老命似的,如今居然还亲自督阵操练起来?”

  “保国公,莫非你忘记这位秦大人早已致仕,此番得蒙圣恩才获起复?”那头戴乌纱帽的官员望着他道。

  这身披戎甲的官员正是征虏大将军保国公朱晖。他祖父是抚宁伯朱谦,父亲则是保国公朱永。

  其父亲朱永于弘治九年去世,年近五旬的朱晖才承继保国公爵位,岁禄达二千五百石。

  虽然他承继了爵位,但与其父相比较,他却平庸之极,既无领兵之才,更无作战之能。

  其父朱永除了治军严肃外,但凡征伐几乎均能奏功,而且曾八次获佩将军印,于京城则总领十二团营以及掌管五军都督府事,当时无一勋戚能出其右。

  “那又如何?”保国公朱晖问道。

  “他此番是以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之职,总制甘肃、宁夏、延绥及新设的固原四镇。如此位高权重,他怎能不感戴天恩之至?”

  “史大人言之有理,这秦大人忽获皇恩,自要想方设法感恩戴德。”那名宦官附和道。

  被这宦官称作“史大人”的头戴乌纱帽的官员,则是监督征虏军军务的都察院都御史。姓史名琳,乃余姚人,正统三年生人,于成化二年登进士第,时年授了工科给事中。

  史琳微微一笑,指了指城下的秦纮:“苗公公,秦大人白发苍苍的模样,居然这般生龙活虎,你能相信他比本官还年长十余岁么?”

  被他称为“苗公公”的宦官自然就是提督军务太监苗逵。

  苗逵听得轻叹一声:“这秦大人的身子真够硬朗,就不知咱家能否有他这般的年岁。”

  “苗公公,多想无益,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必强求。”史琳轻轻一笑。

  “这位秦大人何止生龙活虎,他这一来是要将宁夏搅得天翻地覆呢。”保国公朱晖却“嘿”地一声。

  “保国公,你是指他一来,便核查宁夏一众镇巡官为闰七月寇贼侵边报捷之事?”史琳随即说道。

  苗逵也说道:“这位秦大人没几日,就已将宁夏一众镇巡官员先前呈递的捷报几乎推翻,还加急呈奏疏,要皇上惩治一众人等。”

  保国公朱晖摇了摇头:“郭鍧他们也实在胆大包天,明明没有出城击敌,居然还敢杀良冒功。你说他们报捷也就算了,还斩贼首五级?”

  话音刚落,他已轻叹了声。

  “我们征虏军也不敢这么来,七月仅报捷斩敌首三级。”史琳道。

  “那是保国公慎重,想我征虏军十万之众,才敢报斩敌首三级。一个宁夏镇也报斩寇首五级?这不是自找不自在嘛?”苗逵朝保国公朱晖笑了笑,一副讨好的模样。

  未料,保国公朱晖听得脸色突然一变,双手化掌互相一击。

  随着“啪”一声的响起,他先望了望史琳,又看了看苗逵,失声道:“史大人、苗公公,八月初,我们三人所上呈的捷报,是斩敌首十二级的……”

  苗逵笑道:“保国公,那可是我们三人当时反复考量过。月初,我征虏军移师至花马池,与各卫所上下一心,多方调度之下,斩敌首自然多些。”

  但史琳听得沉吟起来,脸色似乎慢慢变凝重,苗逵见状笑声慢慢消去,尴尬地望着他。

  保国公朱晖更是愕然,三人瞬间沉默不语,只有城下各种操练声时不时传过来。

  又过了一会,史琳才说道:“保国公、苗公公,此一时,彼一时。可还记得我们七月所呈递的捷报,前后不过十日,赏赐的圣旨已下达?”

  见保国公朱晖和苗逵点了点头,史琳轻皱着眉头:“但八月初六之捷报,上呈至今已半月有奇,为何仍没有回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