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长生:我曹某人看得到提示语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雪山

  刘知易打算去太学学医,这是回家之前就深思熟虑过的。

  他现在法医双修,学法、学医均可。学法前途更加光明,可经历过一系列变故之后,他对官场、对太学产生了一些看法,他打算先以悬壶医者身份进入太学,观望一番再看。

  对于大哥打算去从军,他真心支持。虽然现在太平,可是隐患还在。太后垂帘,毕竟不是什么正常状态,会有越来越多大臣站在皇帝背后,给太后施压,支持皇帝亲政,朝堂争斗非但不会终结,反而会愈演愈烈。一旦帝党获胜,肯定会继续追查徐案。即便短期内帝党还没出现,也有王朝栋这样的人在暗中调查徐谦案,刘知易不知道他们会调查出什么。

  大哥去从军,是一件好事,进了军队,很大程度上能得到保护。像这次这种发配充军的罪行,就不会被追究。虽然充军也是进入军队,可跟主动从军是不同的,被朝廷刺字充军后,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而良民从军后,立功晋升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至于让父亲辞官,只是句玩笑,虽然是他心里所想,可无法实现,刘大刀把家业看的很重,宁可掉脑袋,也不想丢家业。刘知易也知道自己暂时劝不动。

  好在还早,魏太后十四产子,如今也不过三十二岁,春秋正盛,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跟帝党斗智斗勇。刘知易希望等下次危机到来前,他不用像这次这么卑微,所以他要入太学。

  太学兼容包并,诸子百家学派都有,主要是儒、法、兵三家,还有其他分科,只是没有这三家强势,因为科举只考这三家学派。也只有这三科拥有从地方到京城的系统性官学,太学开设了医家,但没有从乡学到太学的系统选派制度,而是设了一个跟科举类似的学考。

  刘知易打算去考一考。

  太学医科学考很简单,分为丹方、问诊两科,不过有一个硬性条件,那就是领悟医者仁心,换句话说,得修成医家真气。这条难住了九成九的民间大夫,所以太学医科往往是一些医道世家的禁脔,普通民间大夫很难进去。

  刘知易恰恰有医家真气,而欠缺问诊、开方的经验,因此他得好好备考,他需要一个老师。

  拜师在三天后。

  拜师前三天,家里忙的不可开交。

  刘家是春风亭大户,六十宗族男丁过千,是春风亭第一大宗族。这也是刘大刀三代把持亭长一职的根基。

  所以刘大刀一家免罪归来,光是同族的亲戚,就来了上百家。然后是其他乡亲,春风亭下辖十里,每里的里正都到了,纷纷带着重礼来向刘大刀拜贺。刘大刀则请来了名厨,在家里大摆流水席。

  刘大刀带着两个儿子,在门前迎客,本人笑容满面,次子刘知易也一脸客气,长子刘知难神色木讷,不悲不喜。妻子在后堂操持,同族的妯娌、媳妇们都来帮衬,红白案子摆满后院,两个屠夫不断现场宰杀猪羊。虽然有同族一个长者临时充当管事,负责指挥后生干活,一天下来,一家四口还是累的精疲力尽。

  父子三人倒还好,母亲刘姜氏送走人后就黑着脸,一脸不高兴。

  “这算什么事?我们回来的时候,一个躲着不见,现在好了,看着皇榜了,才敢上门。张口闭口患难与共,口口声声互相帮衬,谁稀罕似的!”

  母亲抱怨着。

  昨日一家人回来的时候,官府的榜文才送到县里,县吏还没拓印送到亭里来,今天大早送来,就张贴在刘亭长家门前的石牌上,邻里相亲这才知道,敢情刘大刀一家敢回来,不是不要命,而是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了。这才纷纷上门恭贺。

  刘大刀劝老婆:“人之常情。以后还不得靠着邻里帮衬,过得去就是了。”

  刘大刀这种乡官,处事最为圆滑,未必是天性使然,环境所迫。

  刘姜氏也知道这种情况,多少年了,早习惯了,只是嘴上说说。

  “哎。对了,真送知难去从军啊?”

  长子去了一趟军营,跟军中军校切磋武艺,一起操练,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竟然要从军,丈夫竟然不拦着,真打算送他去军营。

  刘大刀叹道:“从军也没什么不好。天下太平,又不打仗,去军中历练一番,将来回来好接我的位子。”

  刘姜氏皱着眉:“这道理我懂,可也不一定要送去边郡啊。当府兵不行吗?”

  其实刘知难现在就是府兵身份,府兵已经沦落为民兵,既不用出战,也不用训练,只有一点免税特权,可现在朝廷已经不在分配军田。所以府兵名额,渐渐成了乡下地主大户家用来逃税的一个工具,充任府兵的往往都是地主家的子弟。穷人也不眼红,因为当府兵,要自备军资,至少得养一匹马,普通人家也养不起。甚至有些地方恶霸乡官,会用抽府兵来压迫治下穷人,一匹马会让一户小自耕农破产。

  刘大刀道:“府兵那还是兵吗?让他去边郡,巡巡边,多少能混些军功,上下打点一下,才好接任亭长。当府兵,谁会认?除非碰到押送要犯这种差使,府兵怎么捞军功?”

  一提到押送要犯,刘姜氏马上摆手:“快别提这劳什子了,还是去边郡稳妥。”

  当府兵押送犯人,在她看来,比去边郡巡边更危险。

  “那就这样说定了。过几天就送他走,得辛苦你一人看家了。”

  “非得去一趟边郡?写信不行?。”

  “多年没去了,老长官也好,老战友也好,不得去拜会一下。失了礼数,谁会照拂大朗?”

  刘姜氏点点头,丈夫说的有理,关于大儿子的前程,她不敢阻拦。

  只是有些担忧:“那你早去早回,我是个妇道人家,许多事不好出头。”

  “二郎不是在家帮你吗?”

  “二郎要考太学的。”

  “这怕什么,就算考进了太学,天天都能回家。”

  “那倒也是。对了,二郎考太学,得拜个名医,你心里可有数?”

  “方先生就不错。”

  “这个庸医能行?他先前还说二郎活不了了!你不是说回头要拆他招牌吗?”

  “诶。不能小看方先生,他年轻时游学四方,见多识广,整个春风亭都找不出几个这么有学问的先生。再说了,随便请一个大夫,人家未必好好教。方先生跟咱家几十年的交情,必然尽心。”

  就这样,第二日刘知易跟父亲刘大刀一起上街,出门后在街上买了份点心,一坛酒,几匹绸布,又上北街割了十斤肉,拎着去春风亭西街的方济堂。

  出风亭位于官道交汇之处,房屋、商铺都沿着官道修建,所以北去的官道叫做北街,南来的一段官道被叫做南街,西去的自然叫西街,拢共三条街道,刘府住在南街,隔壁是座驿站。方济堂在西街,是一家药铺,是游方郎中方闻问十几年前在西街开起来的,十多年过去了,方济堂成为春风亭唯一的药铺,因为方济堂的药卖的很便宜,别家药铺无法赚钱,纷纷关闭了。

  刘知易见过方先生几面,没怎么说过话。父亲跟方先生是故旧,方先生在春风亭十几年,不可能不认识亭长。

  所以进门来,方先生很热情将父子二人迎进屋内,一间普通的药铺,铺子不大,药材齐全。没有伙计,站柜台的是方先生,诊脉的是方先生,开方子是方先生,抓药的还是方先生。方先生偶尔出诊,药铺就会关门。

  穿过狭小的前堂,后院稍大,有三间砖房,不华丽,很实用,墙砖厚实,房瓦致密,已经有些年头了,却完好无损。

  走进中间的堂屋,方先生要泡茶,刘知易立马主动抢过活儿。

  连水都没有!

  刘知易飞快的跑去院中的井口打水,拎着桶回堂屋的茶炉烧茶,扔进去几块竹炭,慢慢熬着井水。

  一边扇着炭火,不时偷偷看父亲跟方先生说着什么,一开始方先生皱着眉头,似乎很为难,后来眼神变得热切,仿佛很感兴趣。

  很快水烧开了,刘知易拎着连忙泡好两杯茶,端过去一杯。

  躬身将茶端到方先生面前。

  “方先生喝茶。”

  方先生抚须没有接。

  父亲刘大刀冷哼一声:“就是这样敬先生的?没规矩!跪下!”

  刘知易一愣,马上一喜,这是谈成了。

  马上跪下,改口道:“弟子刘知易,拜见先生。先生请喝茶。”

  方先生这才接过茶杯,掀开盖子象征性抿了一口。

  然后先生开始训话了。

  “你既拜入我门下,我且问你,何为医者?”

  刘知易道:“医者,治病救人者也。”

  先生摇摇头:“治病救人,只是小道。在我门下,你当知医病者为下,医心者为上;医人者为下,医国者为上。医之大者,医国医民!”

  刘知易有些懵,搞这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的,不是道家吗?医家也搞这些?

  却不敢反驳,只能点头道:“谢先生教诲。弟子记住了。”

  先生点点头:“起来吧。”

  刘知易:“是,先生。”

  马上站起来,又屁颠屁颠的跑去端另一杯茶给父亲,接着站在先生旁边。

  先生之后又说了一些规矩,比如每天卯时来药铺学徒,酉时才能回家。说完规矩后,不在搭理刘知易,又跟刘大刀聊了些琐事。直到有人来药铺买药,刘大刀才告辞离开。

  刘知易跟着父亲慢慢走回家中。

  “爹。我觉得这个方先生不行啊。”

  刘知易有些担心,他对考太学很重视,方先生怎么说都只是一个亭中的小大夫,默默无名,仅仅这样也就罢了,一个大夫,不说治病救人的学问,偏偏说起什么医国医民,哪怕说医者仁心也比这个靠谱啊。

  刘知易很担心这个土大夫是一个嘴炮党。

  刘大刀哼道:“你懂个屁。方先生游历四方,医术精通,你好好学就是了,哪那么多话。”

  刘知易更担心了,感觉他爹根本不重视他的学业。

  刘知易感觉父亲心里藏着事,恨不能马上把两个儿子都安排了,准备第二日就北上边郡。

  刘知易虽然很支持大哥去边郡从军,心里却难免哀伤。父亲坚持将大儿子送去边郡,让刘知易颇为讶异。从军没必要非去边郡,龙爪山军寨也可以,离家近,还能照应上,万一有变,军营又是庇护所。

  刘知易心里明白,徐谦案之后,不止是他,父亲心中也受到了强烈冲击,送长子去边郡,也是防范于未然。这个扎根在基层社会,跟三教九流为伍的武夫,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粗糙。

  第二日,春风亭。

  一大早刘大刀就去隔壁驿站牵了马,刘家自己的马,平时寄养在春风亭驿站。

  父子三人牵着马,刘大刀、刘知难牵着战马,刘知易牵着一匹驽马,上面驮着行李盘缠。

  “就送到这吧。城里人送行,不过春风亭。你也没必要远送了!”

  刘大刀说道,声音低沉。

  “爹、大哥保重!”

  刘知易抱拳。

  刘大刀嗯了一声,翻身上马。刘知难多看了几眼弟弟,好像想说话,又不知道说什么,重重点了下头,也上了马,同时接过刘知易手中的驽马缰绳,拴在自己的马鞍上,喊了一声驾,三匹马同时跑起来。

  刘知易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感觉有种东西沉重起来。

  家里可就只有我一个男人了!

  当父兄的身影消失在北去的官道上后,刘知易往西,走上另一个方向。到了方济堂门口,药铺还没开张。

  等了有一会铺子门板打开,门板后出现一个身材高挑,五官立体,皮肤白皙,的妙龄少女。

  两人见面,都是一愣,似乎谁都没想过会见到对方。

  刘知易先反应过来,马上躬身:“你是大师姐吧。”

  这少女是街上的名人,因为她身份很特殊,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大夏国西方山中的戎人。有典型的戎人特征,大眼睛,高鼻梁,身材十分修长,是本地有名的丑姑娘,常被老人担心嫁不出去。

  刘知易倒是觉得这姑娘挺好看的。

  少女也反应过来:“对。就是大师姐。你就是我爹新收的徒弟吧。对了,你叫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