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束秦 第一百三十二章 筹谋官学

《束秦》第一百三十二章 筹谋官学

作者:罔希夷 字数:3474 书籍:束秦

  张放听得张良如此言语,脸上神情也不由得黯淡下来。

  毕竟秦朝的制度现在就是最为先进的,不然如何能够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他张氏再有能力和名望也只是局限在韩国一地而已,连六国都抵挡不住秦国的兵锋,张良又能有何妙计?

  “哎!”张放也是一筹莫展,以大势压人才是最为堂皇之道,根本无懈可击,其人只得徒自感慨:

  “若是未有那长公子扶苏,说不得老夫还能静待蛰伏数十年,但这嬴秦后继有人,莫非真是天意如此?”

  张良听了叔父的话语脸色更是阴晴不定,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而被这张氏叔侄惦念的主人公扶苏,却在图谋着一件更大的事情。

  “禀内史,这是匡指挥送来的书信,还请内史过目。”

  人高马大的圃双手捧着一封印泥未干的书信,小心翼翼地对着正奋笔疾书的扶苏请示。

  “哦?这罗网又有什么事?难不成是连陈平也一起给我请回来了?”

  扶苏放下手中纸笔,心中满是欢喜,迫不及待地便从圃手中夺过书信。

  只是细细翻阅过后,扶苏才知道这次罗网并不是来报喜的:“这陈平还当真是小心谨慎,擅于谋身。

  难怪历史上能成为西汉诸多开国功臣中仅有的几个善终者,不愧是能熬过吕后听政和诸吕之乱的丞相之才。”

  不错,匡当送来的书信正是为了向扶苏解释陈平不来咸阳的缘由,同时也是为了讨要加盖内史之印的信物。

  至于陈平提出的第二种方案,向张苍索要亲笔书信,匡当却是想也不想地就否决了。

  开什么玩笑,扶苏交给罗网的任务到头来还得向外人寻求帮助,那还养着罗网有什么用。

  不错,在匡当眼里,张苍并不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尽管扶苏与其关系甚笃,但也不关罗网的事。

  更别说罗网本就是阴私性质的机构,不可能这么早就告知张苍,那便失了效用。

  所以匡当宁愿冒着被评价为无能的风险来向扶苏索要印信加盖,也不愿用私交去请张苍写信。

  扶苏自然也能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因为匡当把陈平的话可以说是原封不动地摘抄了一份。

  “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陈平竟然已经通过了察举,获得了进入秦朝体制的机会。

  看来这察举之制对天下寒门士子的吸引力实在是太过强悍,不枉我处心积虑。”

  扶苏一边庆幸于没有同陈平失之交臂,一边又不禁感到些许自得,这就是察举制的降维打击。

  没有犹豫,扶苏将信件放在一边,重新拿了一张苏纸写道:

  “吾尝闻阳武陈平者,有宰天下之志,何故愿为乡间一小吏?空有经世之才而终日碌碌,岂不憾哉?”

  在纸上署好文成君和时间的落款,扶苏拿起一旁的内史之印重重地盖了上去。

  “圃!”扶苏唤来一旁静静侍立的护卫,将写好的信纸交给后者吩咐道:“速将此物送于匡当。”

  “诺!”瓮声瓮气的回应传来,圃立刻转身出府,去寻匡当了。

  “陈平啊陈平,我怎么可能放过你呢,历史上的你不在汉初三杰之列,这方时空可就不一定了。”

  扶苏清楚,张良这旧日的韩国贵族是肯定不可能归顺自己的,就像项羽一样,这是天生立场就已经决定的。

  自己既然享受到了大秦长公子带来的种种便利,就必须承担会因此带来的各项风险。

  而将这种风险最小化的方法,便是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优势和长公子的地位,

  将一切可以拉拢的人才收纳麾下,把一切潜藏在暗处的敌人势力尽力削弱。

  迁徙豪强是为此,推行察举也是为此,暗中招揽陈平韩信更是为此,谁让扶苏和大秦的命运已经绑定一致了呢?

  扶苏失笑摇头,将自己的注意力从陈平一事上转移回来,继续书写着原本手头上的奏章。

  陈平韩信等人再是人才,也不过是小插曲罢了,真正能够拯救大秦的还是要靠各项能够持续贯行的制度。

  一阵笔尖与苏纸的摩挲之声过后,扶苏看着眼前的奏章,脸上不由得泛起欣慰的笑容:

  “殷商有序,成周有庠,连西汉都有太学,我大秦又怎么能落于人后,没有一二教化之地呢?

  总不能统一了天下之后还是只有武力没有文治罢,那样终究无法长久。”

  扶苏不由得又想起来一个儒生,就是那被刘邦称帝后破口大骂仍面不改色进谏的陆贾。

  一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便改了刘邦对儒生的看法,扭转了西汉的治国方向。

  与之相比,秦朝的教育制度实在是有些落后,难怪当初会被山东六国看不起,认为是只知战争的虎狼之国。

  扶苏在视察察举之制的时候便发现了这个弊端,虽然参加的士子很多,但是并没有多少是经过正规教育的。

  大部分还是依赖家学相传的知识或者是有声名的私学开办者来获取知识,这已经能算佼佼者了。

  剩下的野狐禅即使参加察举也不过是陪跑而已,很难真正达到察举的录用标准,即便首次察举的考核难度并不高。

  因此扶苏便有了在秦朝创立官学的想法,毕竟连钱币文字都进行了大一统,没理由不把教育的资格也收归国有。

  当然,民间的私人办学扶苏也是不会建议取缔的,任何时候都是要有竞争才有活力,全部国有并不现实。

  只是在当今的秦朝,官学肯定不可能像后世一样把儒家经典当做授课标准,那样连嬴政这一关都过不去。在扶苏的计划中,秦朝将要建立起来的官学体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修法家经典的学校,一种是教授各类知识的专科学校。

  前者以太学命名,太学虽然是汉武帝时的创举,但名字却是古已有之,在西周时便有出现。(注1)

  后者以各类具体知识命名,教授律令就叫律学,教授算数就叫算学,教授医术就叫医学。

  需要指出的是,秦代的数学并不似后人想象的那般落后,随便拿出个九九乘法表便能够乱杀。

  这东西在出土的里耶秦简中便有实物例证,甚至还把乘法口诀中的各项乘积都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智慧。

  古代统计人口,修路建渠都离不开算数,若是作为官吏连最基础的算数之能都没有,那一定是不称职的。

  “可惜我还没能继位,没办法把儒学也一并划到必修课程当中,外儒内法的王霸之道只能再等十年了。”

  扶苏心中颇有些惋惜,受制于当今大秦的体制和思想,儒学、黄老这些东西肯定是不可能作为主干教授的。

  虽然秦朝也设置了博士来安置那些才学之辈,比如伏生、淳于越等等,但只不过是当个吉祥物而已,

  根本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思想来治国理政,在焚书之后就更不待见这些五经博士了,虽然此时离焚书还有一段时间。

  但已经接受过嬴政教育,明白这位始皇帝内心想法的扶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那样只会弄巧成拙,搞不好连官学都办不起来,远不如等到扶苏继位之后再行改革。

  “人的欲望,就如同高山滚石一般,一旦开始便无法停止。”扶苏又是心中感慨:

  “我不过是得了嬴政的青睐,连太子都未称得,便已经开始考虑继位之后的事情了,实在是有些奢求。”

  又是一番自我警醒,虽然来到这方时空后大体上都是顺风顺水,但扶苏如履薄冰的习惯从未淡去。

  进行最后一番检查后,扶苏将奏疏收起,对着堂外唤道:“司马竭,速速备车,吾要入宫求见父皇。”

  “诺!”司马竭答应一声,却是去操持扶苏的出行事宜了,自从被当街刺杀过后,扶苏的出行十分谨慎。

  至于内史府中的事务,自然有郑勉等人照应,除非嬴政亲自过问,否则内史一般还真不需要时刻在岗。

  载着扶苏的宫廷马车很快就到了嬴政办公的兴乐宫外,只是和以往畅通无阻不同的是,今天扶苏被拦了一下。

  “尔是说将闾弟在面见父皇?”扶苏颇有些惊奇地看着眼前的谒者,心中有点纳闷:

  “这后宫诸公子皆知嬴政一向勤勉政事,除却小儿子胡亥能靠着幼子的宠爱时时来访,

  其余兄弟大多在兴乐宫中都是整日不见踪影,这公子将闾今日怎的突然要面见嬴政?”

  “正是如此,还请文成君稍候,容在下禀告陛下后再行定夺。”那谒者不卑不亢,只是对着扶苏礼貌拒绝。

  扶苏自然也不会因为这些细枝末节而发作,不就是排队么,这事情又没少干,当下便摆了摆手:“无妨,速去通禀便是。”

  静静站立在原地,扶苏却是思索起了这公子将闾可能觐见嬴政的目的。

  记忆中的将闾和扶苏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一是因为扶苏性子温和纯良,对每个弟弟都照顾的不错;

  二是因为将闾和扶苏年龄相仿,只是相差一岁而已,因此经历的事情也大差不差。

  不管是学习还是射猎基本都在一块,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共同话题自然也少不了。

  “等等?年龄相仿?”扶苏突然发现一个被自己忽视的细节,不由得在心中暗想:

  “那岂不是说将闾也要加冠了?不会就是因为此事吧?那倒真是不得不嬴政亲自决定才行。”

  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也是一个贵族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

  在父亲主持下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只有加冠之后成为了成年男子,才能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力,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特别是对宗室子弟。

  当初嫪毐便是在嬴政于雍城蕲年宫加冠之时发起叛乱,因为他知道若是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等嬴政加冠之后,赵姬和吕不韦就再也没有理由限制王权,那时自己便再无希望,虽然到最后嫪毐的叛乱也没成功。

  但也能够说明这个仪式在政治上的特殊意义,而扶苏的冠礼已经在前身举行过了,不然也没有入朝的资格。

  “记忆中将闾虽然比我差了一岁,但却并不足额,只是几个月而已,算算时间还真差不多是时候了。”

  扶苏觉得事情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将闾应该就是为了加冠的事情才被召来,只是自己恰巧赶上了而已。

  “这对我来说,似乎不是一件好事啊?”扶苏心里不由得有点郁闷。

  本来诸位公子间只有自己成年能入朝理政,现在却多了一个将闾,这不就意味着自己多了一个对手么?

  虽然二人曾经关系不错,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但那毕竟是小时候了,谁知道现在的将闾什么样?

  再者,最是无情帝王家,面对太子乃至至尊之位,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毫不动心呢?

  “哎!最无奈的是将闾在历史上的记载实在太少了,史书上只有被胡亥屠杀前的一段话流传下来,

  我根本不知道他的主张和性格,自己一向引以为傲的先知先觉优势在将闾面前也是荡然无存。”

  不等扶苏再多细想,方才进去通禀的谒者已经快步走出,一路奔至扶苏身前:“陛下令文成君一同入殿。”

  注1:《大戴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注2:《里耶秦简》:“九九八十一...二半而一,凡千一百一十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