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仙国 第27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求追读)

《大明仙国》第27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求追读)

作者:河蟹道人 字数:1835 书籍:大明仙国

  “最根本的就是人口问题。虽然开国至今,耕地跟人口都在增长。但地有数,人却无数。现在人口增长的速度已远远超过耕地增长的速度,以前一块地可供养一人。

  但现在呢,说不定要供养两人乃至三人,如此情况下,再加上正赋杂税,因此其只能想尽办法求活。而他们求活的方式也很简单,要么破产成为流民,要么则主动向士绅献田成为佃户。

  这其中原因,想必张先生也一清二楚。那便是官田、士绅田等等因为朝廷优免等原因,可以不用服杂役,只需要缴纳正税便可,这足以让百姓减轻不少负担。”

  听到皇帝这么一番分析,张居正脸上不禁露出惊讶之色。

  他原本以为皇帝只是会说出笼统的原因,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居然从人口跟土地两个最根本的方面进行切入。而关于这两方面的分析,他之前也听过,他也有所分析。但皇帝这么一番话却十分有新意。还分析的十分有条理,把其中的利弊分析的甚是清楚。

  想到这里,他不禁狐疑盘算起来,难道是谁在日讲的时候悄悄告诉过皇帝,才让皇帝有如此认识。

  而朱翊钧的分析才刚刚开始,只听他继续说道: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天下的私产民田只会越来越少。不用缴纳杂税的士绅田却越来越多。甚至据朕所知,目前许多官员士绅大族名下的田产多则数十万亩,少则两三万亩。而他们这么多田,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方式兼并过来的。

  但就是因为有士绅优免政策,并且这种政策被不断滥用。就导致向朝廷纳税的土地急剧减少,朝廷许多本该收的税现在没法收,但赋税又不能减少,只能以加派的方式,强加交不上来的税赋,摊派给那些私产民田户主身上。

  而越发沉重的负担,会更加迫使更多民田户主放弃了自己的田产,成为了佃农。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这才是当前大明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富户享有不用缴税的土地,而贫苦农民没有或拥有少量土地,却要缴纳土地税并承担过度的“劳役”。

  长久以往下去,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情况日益严重,流民也会越来越多,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就麻烦了。”

  朱翊钧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一番,而一旁的陈矩见状,连忙递过一盏温茶,让朱翊钧润润嗓子。

  陈矩现在对皇帝越发崇拜起来,虽然自己不懂政事,但听皇帝这一番话鞭辟入里,让他瞬间明白了目前的大明财税的问题缘由。

  朱翊钧接过茶抿了几口,随即就望向张居。只见张居正越听越脸色凝重,现在更是闭目沉思起来。

  “张先生,朕刚才对于财税的分析,你觉得如何?”

  张居正还在沉浸在皇帝的话语之中,他执掌大明中枢多年,皇帝的这么一番分析与其在各地题本上看到的内容不谋而合,自己之前也有思考过。

  但皇帝的话明显是更加具有逻辑性,条理更为清晰,不禁让他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并且他也明白这种见识,别人根本教不了,只能是皇帝自己思考所得。因此他是既疑惑又钦佩,真的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因此他不禁想听听皇帝对于其他事情的看法与分析,于是见皇帝询问,他当即起身说道:

  “陛下恕罪,臣失态了。刚才陛下的一番分析条理清晰,鞭辟入里,让臣大为受用。只不过您刚才只是财税一项,不知陛下对于有何可以教臣的。”

  听到张居正这么说,朱翊钧也不奇怪。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帮张居正更深刻地了解问题的缘由。哪怕张居正不问,他也会主动说的,于是他整理下思绪,随后继续分析道:

  “刚才那个只是财税问题,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刚才朕分析了,朝廷财税少是因为其以农业正税为根本,因此随着掌握土地人口也越发少,大明朝廷财政收入也越发少了。

  但问题是大明目前的经济真有那么差嘛,在朕看来不是的,整个天下其实是民富官穷的情况,这一点江南等地就是证明,朕也不用多说。”

  张居正闻言连连点头,皇帝的话说的没有错,江南豪商富庶天下皆知,穷奢极欲者不胜枚举,哪怕他在京城,他在大明中枢也有所耳闻。

  “因此朕想着,这绝对是不正常的,绝对是哪里出问题了。最后朕想明白了,这其实就是朝廷政治方针有问题。

  我大明以农为本,以农为基,财税一事都建立在土地之上,虽然也征收了商税,但其数额极小。但现在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商业之上,而大明却对此熟视无睹,仍把注意力放到土地之上,这种因小失大之举,说白了就是朝廷制度越发不适应大明民间的发展了。”

  “陛下这么一番看法,让臣受益匪浅。”

  张居正闻言不禁感叹起来,皇帝的想法跟他的不谋而合。

  朱翊钧笑着摇摇头,对于张居正的夸赞不以为意,这才哪到哪。他接下来要说的话语,估计会更加颠覆张居正的认知,只见他继续说道:

  “而正因为朝廷对于商业等的不重视,导致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促进了心学的兴盛。大明南方商业的繁荣,也使当地儒商工交互成为一种常态。而阳明心学的人人皆具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世人异业而同心的理念,就会在大众层面得到响应。

  而江南本就是举业兴盛之地,儒学的发达与心学的流行会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士人,成为阳明学的中坚,让心学进一步传播。

  因而在朕看来,不要怨什么心学率心而为,不服朝廷制度,议论朝廷,反对官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切都是因为朝廷对商贾的不重视,而商贾一旦崛起,势必需要有人为他们发言,这便是心学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解决问题之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