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逐鹿大明 第二百四十三章:失之东隅

《逐鹿大明》第二百四十三章:失之东隅

作者:春江钓客 字数:3691 书籍:逐鹿大明

  朱棣眼见俘虏众多且回归之路遥远,一面向朝廷报捷并传下军令,调遣士卒快马加鞭先行赶回长城内的边关卫所,调集粮草前来接应。一面传下军令,让众军宰杀那些伤重难行的战马以作口粮,押送着三万余元军俘虏浩浩荡荡的踏上了班师之路。

  数日之后,回到开平卫所之时,一众元军俘虏早已是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原来明军加之俘虏数量庞大,粮草消耗甚多,朱棣每日里只许俘虏们吃一餐,却要用双脚赶数十里路,一群北元士卒饿得头晕眼花下只得像羊群般被驱赶着前行,哪里却有力气作乱。

  朱权眼见万全都指挥使已然尊奉朱棣军令,调集粮草及军队前来接应,此去北平当无大碍,便即和部下杨陵,景骏等人统帅大宁驻军与朱棣分道扬镳,改道回转大宁。

  北平高大的城垣渐渐映入眼帘,乃尔不花,咬住相视苦笑,心中滋味苦涩之极,难以言表。当他们在草原苦苦撑持之时,梦寐以求的便是有朝一日返回这元朝的大都,重振元朝余威。今日总算如愿以偿,可惜自己却不是作为大元朝的复国重臣,纵兵掳掠而来,而是成为了束手就擒的明军俘虏,此情此景,当真是情何以堪。

  朱棣策马缓行,身侧马匹之上却是端坐着一个身穿黑色袈裟。生就一双三角眼,貌相颇显狞厉的老和尚,正是得到明军捷报,出城数十里迎接的僧道衍。

  道衍看了看神采飞扬的朱棣,突然微笑道:“殿下得胜班师,想必陛下很快便有旨意到来嘉勉。”

  朱棣闻言甚喜,正欲说话之间却听道衍淡淡说道:“陛下龙颜大悦,自然会嘉勉殿下,可是只怕这数万军队便要返回各自卫所了。”

  朱棣闻言心中不由得一凉,原来他麾下护卫人马不过一万八千,此次率军远征的大部分人马皆是遵从父皇朱元璋的旨意,从北平附近卫所抽调而来。初战便即俘获三万余元军,使得他的内心中隐隐抱有一丝侥幸,希望自己的父皇能给予自己更大的军权,此时满心欢喜之际给道衍如此直言不讳,不合时宜的一番言语,心中不禁颇有些愤懑不平之意。只可惜这股愤懑却是无从发泄,虽然他曾经是沙场上叱咤风云,一马当先的统帅,但自内心中却是深深敬畏着当今大明朝的皇帝陛下,自己的老爹朱元璋。

  道衍仿佛对朱棣看向自己眼光中的恼恨浑然无觉,依旧是那一副好整以暇的样儿,嘴里淡淡说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上最为难以得到的究竟为何物?以贫僧看来,殿下今日之所得,远远大过了所失。”

  北平在元朝之时乃是都城所在,自徐达北伐收复大都后经过多年的恢复,人口更是大胜从前。此时的城门之外云集了北平各级文武官员,正自翘首以盼,迎接远征归来的燕王朱棣。

  城墙之外,早已是人山人海。数之不尽的汉人百姓,城墙之上驻守的明军士卒将校眼见昔日作威作福,将自己的祖先肆意欺凌的鞑子高官,士卒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给押送到来,不禁爆发出了此起彼伏,山崩海啸一般的欢呼。

  跟随朱棣出征的数万士卒历经艰险,侥幸生还而归,听得这般欢呼之声更是群情汹涌,难以抑制,个个手舞刀枪嘶声怒吼,不但为自己依然活着欢呼,更是为了身先士卒,率领他们扫灭北元大军的统帅,燕王殿下欢呼。

  朱棣高踞汗血马上,昂然而行,眼中见得北平一众大小官员望向自己的目光中,个个充满了敬畏之意。耳中听得此起彼伏的欢呼直冲云霄,朱棣胸中也是豪情万丈,难以自已。内心之中那一丝阴霾早已荡然无存,暗暗忖道:但教本王坐镇北平一日,就绝不容那些蛮夷之辈再肆虐于我大明的锦绣江山。这一刻的他,忽然明白了道衍所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真正含义,也真正明白了自己那位生杀予夺的父皇为何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因为他不但是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更曾统帅千军万马浴血沙场,替普天之下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夺回了尊严与自信。

  大宁,王府后花园中。徐瑛静静伏在朱权怀中,眼望苍穹天际处给夕阳映照得甚是绚丽的云彩,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安静祥和之意。

  朱权忍不住笑道:“你也不问问我和朱老四此次出征的战果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无论是胜是败,注定已然有人无法回到父母妻儿身边。”徐瑛轻轻叹息一声,微微摇头。言语之间,心弦颤动下不禁有些害怕,害怕朱权下一次出征。思虑及此,双手不由自主的抱紧了朱权。

  朱权感觉徐瑛柔软的娇躯微微颤抖,竟似畏惧着什么一般,心中不忍下柔声说道:“我想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用再率军出征了。”嘴里这样说,心中却是暗自忖道:北元虽灭,鞑靼瓦剌势必取而代之,希望下一战晚些到来吧。

  徐瑛闻言甚喜,情不自禁的抬起头来,注视着朱权柔声道:“ 此话当真?”

  眼见徐瑛睫毛轻颤,眼中充满期盼之色,朱权胸中不禁柔情顿起,微微颔首。

  徐瑛低声道:“希望我的儿女出生之日,已然是天下太平,再无征战。”说到后来,已然是俏脸晕红,声似蚊呐。

  朱权闻言一愣,犹自没有回过神来,待得徐瑛羞恼之下在腰际狠狠揪了一把,吃痛之下这才回过神来,心中欢喜之情犹如泉涌下激动不已,紧紧抱住徐瑛,在她粉颊一侧狠狠一吻。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正当大宁军民忙于春耕之际,一个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由高丽踏入了辽东兀良哈三族的栖居之地。却是来自高丽国王的使者李成元,以及手下的一百余随从。

  大宁乃是朱权的就藩之地,兀良哈三卫目下更是宁王部下,三族首领不敢怠慢,连忙派遣手下骑兵护送李成元来大宁觐见朱权。

  王府客厅之中,朱权一面打量着这个年约四十,颔下三缕长须,作一派中原文士打扮的李成元,听着他一口流利的汉话,不禁暗自纳罕。他却不知高丽自隋唐其便深受中土文化影响,国内读书之人莫不以会说汉话,会琴棋书画为荣,却和草原游牧部族大不相同。

  李成元乃是目下高丽国王李成桂的族弟,而李成桂则是昔日高丽的统兵大将,迫于无奈也曾率军犯境,逼近大明铁岭卫所。

  原来高丽面对中土强大王朝之时历来是心存畏惧,昔日畏惧蒙古骑兵的骁勇善战,也曾是元朝的藩属国。历代元朝皇帝也素来以和亲的方式笼络这个小国,故此来自元朝的王后,妃子依仗元朝势力,在高丽可谓是呼风唤雨。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取大都,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统华夏,元朝皇帝逃亡草原后,高丽国内也逐渐兴起了一股亲明势力。无奈北元重臣纳哈楚统帅辽东元军二十万盘踞辽东,近在咫尺,依旧不是高丽弹丸小国可以抗衡,故此元朝后宫势力依然占据上风。待得纳哈楚被冯胜大军迫降,李成桂被迫率军进犯铁岭,实在不愿以卵击石索性率军回国,以清君侧的名义彻底肃清了国内亲元势力后,逼迫国王禅让,成为了高丽的一国之君。李成元素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钦慕中土繁华大国,索性向族兄讨了这个出使大明的差事。

  朱权眼见这个李成元言辞之间甚是谦恭,不禁颇有好感,无奈对方意欲前往应天觐见大明皇帝朱元璋,念及此国不但曾在元朝后宫指使下杀死昔日大明派往高丽的使者,亦且自不量力的兴兵进犯铁岭卫所,也不知朱元璋和朝中一帮大臣对这个小国是何态度,沉吟片刻后便即淡淡说道:“贵使远道而来,便请暂居大宁,待本王启奏朝廷,再作决断。”

  李成元本待拜见朱权后便即起行南下,前往大明朝的都城应天,此时听得这位手握重兵,驻守大宁的王爷如此安排,不禁颇为失望,心念转动之间忙即微笑说道:“昔日妖后,妖妃蛊惑本国朝野,目下本国乃是新主执政,已然将那些祸乱社稷的狐媚女子尽数处死……”

  朱权对于大明使者身死,李成桂率军犯境之事本是耿耿于怀,此时听得这个李成元哪壶不开提哪壶,心中更是不悦,皱眉沉声道:“皇帝陛下日理万机,本王念及贵使远道而来,特此相见。还望耐心等待为是。”

  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高丽自上而下,对于当今大明朝的皇帝,对于这个数十年间就能叱咤风云,灭亡元朝的朱元璋那是自心底里深深畏惧,眼见朱权神色间颇为不耐,也就不敢再行啰嗦。

  朱权策马出城,正在军营观看明军士卒操演之际,突接风铁翎禀报,瓦剌首领马哈木率领手下五百士卒,来到了大宁城外,意欲求见自己,不禁愕然。

  待得眼见满头白发的马哈木率领手下五百士卒,若无其事的来到自己军营帅帐相见之时,朱权眼见对方神情冷肃,泰然自若,和李成元全不相同,心中也不由有些佩服,暗自忖道:这些能在塞外称雄一方的部族首领,胆识气度倒是让人不得不服。念及他那个狡诈多智的儿子脱欢,心中不禁暗自叹息忖道:上次没有趁机干掉脱欢,只怕以后机会再也难得。

  夜幕降临之下,王府书房之中,荆鲲听得朱权诉说今日面见瓦剌首领马哈木,以及高丽使者李成元的事后,略一沉吟后淡淡说道:“高丽小国实力远远不可和大明相比,且颇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对中土一统王朝素来是敬畏有加,暂时不具威胁,不足为虑。但瓦剌趁北元灭亡后趁势崛起,非是高丽可比,马哈木此次前来虽则亦是愿意臣属大明,但所求封号之事却是值得商榷。”说到这里,看了看端坐一侧凝神倾听的朱权,微笑说道:“马哈木希望瓦剌臣属大明后,得到皇帝陛下降旨封为瓦剌国可汗,此举万万不可,还是封王较为妥当。”

  “难道称号不同,意味却也不同?”朱权狐疑道。

  荆鲲微笑摇头,正色道:“可汗在草原之上代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颇有和咱们中土皇帝陛下平起平坐之意,而一个王爷则永远只能臣服于皇帝陛下驾前。”说到这里,端起茶盏浅酌两口后说道:“故此殿下在上奏之时,必须声明对此事的看法。”

  二十余日之后,自应天而来的圣旨到达大宁。洪武皇帝朱元璋允准瓦剌首领马哈木,高丽使者李成元进京朝见。出乎意料之外的却是,特命朱权亲自率军护送二人回转应天。

  徐瑛甚是挂念远在应天的徐辉祖,无奈已然是数月身孕,不便远行,不由得怏怏不乐,只得嘱咐朱权回到应天之时前往魏国公府看望。

  朱权唯唯诺诺的一口应承之余心中却不由自主的暗暗苦笑忖道:这个舅子一心忠于太子朱标,和黄子澄,方孝孺一般将我这个就藩的王爷视若仇寇,当真是不如不见。

  朱权,马哈木,李成元一行晓行夜宿,南下而来。冰雪消融下春意盎然,一路景色倒是颇减旅途寂寥。待得踏入江苏境内之时,大道之上忽然多了许多头戴方巾,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读书士子,年纪从弱冠少年到四五十余岁之辈尽皆有之,行色匆匆之际竟是不约而同的俱都朝着应天赶去。

  朱权心中好奇下询问沿路接待官员,这才知晓原来今年恰逢三年一次的大考,士子们寒窗苦读,俱都是前往应天参加春闱。

  夜色笼罩下的应天,紫禁城御书房中 ,朱元璋端坐书桌之后,打量着眼前不远处的朱权,回想这小子昔日里胆大包天,竟敢先斩后奏下与徐瑛拜堂成亲之事,心中甚是恼怒,脸色也不由得颇为难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