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16章 朱熹王阳明都错了!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第216章 朱熹王阳明都错了!

作者:肥鸟先行 字数:3573 书籍: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方爱竹?你不是去南平陪姑爷了吗?”

  一名李夫人身边的侍女端茶出来,看到了方爱竹,接着又看到了方爱竹身后的苏泽。

  侍女连忙返回屋内通报,等一会儿她满面春风的出来道:“解元郎,夫人请您进屋。”

  苏泽跟着侍女进了屋子,这时候李夫人已经坐在主座上,她右手边坐着一个三十岁不到的读书人,他穿着儒衫,眼睛炯炯有神,让苏泽奇怪的是他却没有留胡子。

  这年头的读书人基本上都会留胡子,特别是有一定地位之后更是基本上都会蓄须。

  一般苏泽这种还在考学读书的读书人为了方便读书才会剃胡子,堂上的这位应该就是刚刚被李夫人训斥的李贽。

  但是此刻李夫人和李贽都是一副和睦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来刚才的争吵。

  苏泽在打量李贽,李贽也在打量着苏泽。

  对于这位方家未来女婿,李贽早就在和方家父女的书信中得知了。

  李贽如今还不到三十岁,其实和方若兰的年岁相差并不大。

  李贽也是被李夫人拉扯长大的,所谓长姐如母,他和方若兰的关系也很亲近,并不是长辈晚辈关系,反而更接近兄妹。

  方若兰来信中就提到过这个苏泽,从中李贽也看出了自己这个外甥女的心意。

  等到姐夫方望海来信说了这门亲事,李贽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当时苏泽还没考上解元,但是李贽倒是不觉得功名这么重要,反而写信劝自己姐姐放低要求,只要合适就早点完婚。

  后来苏泽高中福建解元,方家上下对这位未来姑爷是越来越满意。

  李贽少年天才,十二岁就能写文名动乡野,二十六岁在科举大省福建考上举人,可也不知道怎么的就不愿意再继续考学,反而沉迷于各种学术。

  李夫人对于弟弟也是无可奈何,如今李贽也要三十岁了,已经成家立业了,她毕竟已经嫁人,也没办法像小时候那样管教他了。

  就算是气急了斥责两句,李贽也总能嘻嘻哈哈糊弄过去。

  这一次李贽从国子监跑回来,说是要辞官不做了,又把李夫人气到了。

  明代制度,举人做官若是辞官,以后就不可以继续做官了。

  国子监博士也是学官,坐上几年也是能外任外任为官的,而且南京国子监在南京城内,这也是当年方望海请求同年给李贽谋的好差事。

  如今国子监早就不是国初那样,就算是南京国子监祭酒更是混日子人,同样是学官,比起劳心劳力的海瑞,李贽已经舒服太多了。

  可就这样李贽还要辞官去游学,李夫人才这么火大。

  苏泽老老实实的拜见了李夫人,李夫人又介绍李贽,苏泽又向李贽行礼。

  李贽对苏泽这个外甥女婿很有兴趣,不过家姐在堂,他只是低着头喝茶。

  李夫人问了问苏泽南平的事情,感慨了时间飞逝,苏泽又趁势送上礼单。

  礼单上除了上次苏泽送的胭脂水粉之外,又多了新染布和几本新书,还有武夷山最新的红茶。

  除此之外,还有一副苏泽从鹿大王战利品中找到的象牙骨雕折扇,还有一副精美的手绘马吊牌。

  对于这份礼单,李夫人非常的满意,刚刚训斥弟弟的脸色也好了很多。

  等到李夫人聊完了家常,又说起正事。

  不过婚事这种事情自然不可能直接和苏泽谈,还要等到方望海找机会定下来,李夫人说的正事就是方望海的公事了。

  “年后汝霖就要启程去国子监坐监了吧?是准备去京师国子监还是南京国子监?”

  苏泽老老实实的说道:“晚辈想要去南直隶的国子监,顺道在附近游学一番。”

  这句话说到了李贽的心坎里,他立刻插嘴说道:“去南京国子监挂个名就好了!完全没必要入监读书!那帮蠹货也教不了你什么东西!”

  李夫人重重的瞪了一眼亲弟弟,被血脉压制的李贽低下头。

  李夫人说道:“兰儿的舅父就是国子监的教授,他这次回乡探亲,到时候年后让他和你一同去南京入监吧。”

  李贽本来想要反驳,自己不是归家探亲而是准备辞官不做,但是又被李夫人瞪了一眼,再次低下头不敢说话了。

  李夫人站起来留下苏泽用饭,然后带着侍女到后面准备晚饭。

  李贽终于逮到了和苏泽单独谈话的计划,他眼神炽热的看着苏泽说道:

  “解元郎,我可是在姐夫的书信中总是见到你的名字,上次他去江南赴任来南直隶,和我见了一面,可是对你赞不绝口!”

  “长者谬赞了,晚辈惶恐。”

  苏泽也终于见到了方若兰口中的奇人舅舅,大明中晚期思想史上的独特人物,也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李贽。

  李贽从小离经叛道,十二岁就写文抨击孔子,能够在二十六岁在竞争激烈的福建考上举人,他的儒学水平是极高的。

  现在的李贽才三十岁,方望海给他谋了一个南京国子监的教职,但是李贽却连去国子监混日子都不愿意了,嚷嚷着要辞官游学四方。

  现在的李贽,正在处于汲取各家思想的时期,只不过苏泽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接触到泰州学派的学问。

  李贽拉着苏泽说道:“我就叫你汝霖,你就叫我宏甫,莫要搞什么繁文缛节,如何?”

  果然史书上说李贽是“轻视礼法,不拘名教”的狂士,在重视辈分礼法的大明,他这样的人实在不多。

  但是苏泽还是摇头说道:“我称呼先生的号吧。”

  李贽想了想说道:“那就叫我卓吾吧。”

  “卓吾先生。”

  李贽有些失望,本以为苏泽少年解元,应该是个年少轻狂的性格,却没想到他性子这么稳重,和他那个木头人一样的姐夫差不多,这让在南京混过的李贽有些失望。

  此时的南京,处于文风最盛的江南地区,可以说是名人狂士层出不穷,李贽这样的在江南地区都算不上什么。

  这样一板一眼的人,怎么写出《牡丹亭》这样的神作的呢?

  李贽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接到了方若兰寄过来的《牡丹亭》,一时惊为天人,他在南京国子监中推广,众人也都认为苏泽是大才。

  “汝霖知道格物致知吧?”李贽看着苏泽问道。

  原来这个时候李贽接受的还是心学思想,不过也正常,此时是心学昌盛的时期,泰州学派也只算是心学的一个分支。

  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也是心学传播最广泛的地区,李贽热心于心学自然很正常。

  苏泽说道:“格物致知,致良知吗?略懂。”

  对于格物致知的认识,儒家解释各不相同。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从万事万物中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

  和陆九渊则认为这个“格”的意思是革除,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

  而王阳明更进一步,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所以苏泽说到了致良知,李贽就知道苏泽是知道心学的,他立刻高兴的讨论起来。

  “汝霖,我近日研究《荀子》,其中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略有所得。”

  “请赐教。”

  李贽说道:“汝霖你可知道制盐的卤水?这冬日卤水和普通水一起放在屋外,普通的水结冰而卤水不结,岂不是说卤水和冰一样寒?水和冰一样寒,是不是荀子错了?”

  苏泽倒是一点不意外李贽说出“荀子错了”这样的话,从李贽的一生来看他一向是蔑视权威的人。

  不过这样的聪明人,也最容易钻牛角尖,喜欢吊书袋扣字研究,最后陷入到了空谈的哲学思辨中。

  而如今的心学就这样的趋势,人人都在讲究格物致知,可是谁也说不出到底要怎么“致良知”,一切讨论都陷入到空谈中。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李贽非常善于观察,他已经发现了饱和溶液的冰点低于水这件事。

  苏泽摇头说道:

  “不是荀子错了,是朱子、阳明先生都错了。”

  李贽本来习惯性要反驳苏泽,这是他在南京和人辩经养成的习惯,他刚刚张口,却听清楚了苏泽的话。

  “什么?!”

  原以为自己说荀子错了,苏泽会惊骇,可是苏泽竟然一口气将朱熹和王阳明都驳斥了。

  要知道荀子在儒家的地位本来就比较尴尬,他的作品很多儒生都是不习的,这位也就是说起来地位高,其实在大明儒生心中的地位是不如王阳明和朱熹的。

  这两人,一个是大明朝科举官方思想,一位是儒家新圣,现在苏泽竟然一口气说他们都错了?

  狂!

  李贽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狂徒!

  没想到苏泽如此温文尔雅的外表下,竟然有如此狂妄的思想!

  不愧是我家甥婿!

  在南京国子监辩经无敌手的李贽,燃起了辩经的兴致来。

  但是辩经不是比谁的立论怪异就能获胜的,还需要能将对方说服,最少也要驳倒对方的论点。

  李贽挺直了身体,做出一副战斗姿态,他举手说道:“汝霖请讲!”

  苏泽淡淡的说道:“格物是格物,致知是致知,明明是两种东西,先人不解其意而混为一谈。”

  看到李贽在思考,苏泽继续说道:

  “就以冰水为例,我在南平曾经以热胀冷缩为原理制作一物,名为温度计。”

  苏泽讲解了温度计的原理,然后说道:“若用温度计来测,卓吾先生的问题不言自明,混合盐卤的水结冰的温度要比纯水要更低,才有水结冰而盐卤不结冰的情况出现。”

  李贽心头狂震,他虽然没见过温度计,但是听了苏泽所说的原理,也觉得这个东西可行。

  是啊,如果温度可以定量,那自己那个问题就不需要研究了,只需要记录结果就可以了。

  苏泽说道:“格物,就是穷究物之理也,而物理是什么?是不变的大道。”

  “水沸而腾,水冷结冰,这些都是物之理,物之理是恒常的,不以人的意识而有任何变化。”

  这句话虽然有些前卫,但是苏泽说的水遇冷结冰,遇到热沸腾,确实是恒定的,是人的意识无法影响的,他不由的点头。

  苏泽又说道:“格物,就是穷究物之理,而物之理要从什么地方入手?从现象,从规律,从数据,从简单规律推导复杂规律,研究物之理不需要圣人经义,只需要根据规律总结推导就行了,所以有的匠人不懂圣人之言,却能明晰物之理,这不是更说明格物和圣人古训都没有任何关系吗?”

  李贽心头狂震,苏泽这一套理论实在是太违反他的常识了,可是他又似乎没办法反驳。

  苏泽又说道:“接下来就是致知。知,万民之识也,所谓致知应是致万民之识,这是研究人心的学问。”

  “往小处说,明事理,求良知之心,都是这样的学问。”

  “往大处说,如何治理手下,如何判决案件,如何管理财货,都是研究人心的学问。”

  “致知要读圣人之言,要学前人之例,要学史政之要,最重要还是明辨人理,顺应人心,这些都是需要根据时情世情随时调整变化的,又怎么能和格物混为一谈?”

  “所以晚辈才说是朱子和阳明先生都错了,格物致知,就是格物和致知两门学问,用恒定不变的自然之理来解释善变的人心不行,用人心道理的思考来解释自然之理同样是不行的。”

  李贽结结巴巴的说道:“也就是说,成圣之途,是两条路了?”

  苏泽点头说道:“当然,穷究万物之理能成圣,明辨万民之心也能成圣!”

  李贽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等等,汝霖,你说天理恒常,这天星运转感应人心,这不就是人心影响天理吗?”

  苏泽斩钉截铁的说道:“天星运转乃是天理,和人心何干!”

  看到李贽不相信的样子,苏泽说道:

  “天星运行,我可算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