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大明军制的弊端!募兵制与世兵制的碰撞!李景隆的“仁”。

《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大明军制的弊端!募兵制与世兵制的碰撞!李景隆的“仁”。

  “刀下留人!”

  还好话音传的及时,朱高煦的刀锋在兵部左侍郎的脑袋还有两寸的时候,停了下来,收住了刀。

  “高煦,你好大的胆子!!”

  朱棣回过神来,发现老二居然动起了刀子,当即勃然大怒,走过去一脚将朱高煦给踢翻在地上,骂道:

  “谁给你的权利能够随意动用私行,即便要处置,也是朕来处置!你真是越来越放肆了!”

  朱高煦这才发觉自己僭越了,大汗淋漓,急忙跪地求饶道:“父皇,儿臣方才有些激动,愿领责罚”

  朱元璋见状则是哈哈一笑,道:“老四,高煦这个性子,跟你年轻时候一模一样啊,当年你去济南练兵遇到贪官侵占军田,也是先斩后奏,咱还将你狠狠地罚了一顿。”

  “这”

  朱棣脸皮一红,附耳小声道:“爹,给孩儿留些面子啊.”

  而这时,李逍走了过来,朱元璋笑道:“好了,现在国师来了,方宾你有何要辩解的,尽管说。”

  李逍朝着朱元璋和朱棣拱了拱手,便站在一旁,随后发现两人看自己的眼神有些暧昧啊,今天发生了什么?

  “究竟是何事?”李逍道。

  还没等兵部尚书开口,朱高煦看向李逍,急忙道:“姐夫,这么个情况.”

  朱棣冷声道:“叫国师!”

  毕竟不是私下,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叫姐夫,还以为他们老朱一家几个人独断朝纲呢.

  “是是是。”

  朱高煦这才改口道:“国师,是这样的,这不是明年就要出征倭国了么,按照父皇的旨意,攻打倭国不需大材小用,这驻守边疆的将士原封不动,而是从其他地方迁移卫所的兵马来京训练,结果”

  说到这,朱高煦气愤至极,指着方宾道:“这兵部拿着朝堂的俸禄,居然两头通吃,今日本王一检验,就发现大问题。送来的军户尽是一些老弱病残不说,居然还有替补、空缺的现象,这样的士兵,如何能够打仗?你说我能不气吗?”

  方宾大喊冤枉:“汉王,你莫要血口喷人啊,兵部怎么做出这事,本官也是刚刚发现此举,已经探查过了,下面的官员也实属无奈,才会出现这样的乱子。”

  朱高煦叉腰道:“难道本王冤枉你不成,即便不是你授意的,那也是你监管不力,用老弱病残充数,你这个尚书怎么当的?”

  “好了好了,高煦你少说两句。”

  李逍微微皱眉,大致听明白了。

  就是从外地招兵来京,结果兵源出了问题。

  他看向方宾道:“方尚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见国师。”

  方宾拱了拱手后,开口道:“下官也是近日得知此事,已经严加批评了,本次调遣的是北平附近的几个府的卫所,是下面卫所出现问题,不过.”

  一般来说,古代需要动用兵马,都是就近原则,交通不便是主要的原故,不可能全国动用兵源,所以往往打起仗了,都是盯着一个地方死薅。

  如果为了公平,让全国各县动员士兵,谁要是做出这种操作,这皇帝基本上就属于卧龙凤雏一档的。

  如果这个地方的兵擅长打仗,那就好了,能被直接薅死。

  明朝末年,因为义乌兵英勇无惧,被朝廷无节制的征兵。

  最后义乌十室九空,被征生还者十不存一二,义乌及周围一带苦不堪言。

  在清朝的时候,清朝更是差点将华夏最强的“战斗民族”鄂温克索伦部直接给薅的差点灭族。

  索伦部作为满洲八旗的中坚战力,四处征战,在对明朝和朝鲜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在清朝进入关内后,八旗带着家眷进入了关内享福。

  而索伦人却被留在了关外苦寒之地,坚守边疆地区,随时还得随时征调为朝廷征战。

  当时的索伦部还面临着沙俄侵略军的威胁,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这些索伦人却总能将侵略者打退,而八旗子弟却在京城整日溜达逗鸟,过着好日子。

  为了防止索伦部失去彪悍的战斗能力,原本就属于建州一部落的他们,清朝各朝都拒绝让他们汉化,持续到民国,索伦部才结束这悲惨的命运。

  对于古代王朝,征兵对着一个地方薅,李逍是有些不能接受的。

  不过,现在有了火车,等全国各地铺上铁路后,就能快速动用兵源,就能免去这种悲剧的发生。

  这时,李逍看方宾看自己的眼色有些怯意,不由问道:“方尚书,不过什么,有话直说。”

  “是,国师。”

  兵部尚书方宾如实道:“也不是下面卫所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所征调的太原府、河间府、真定府,三府之地的军户家里拿不出兵来了,只能用家里的人替代”

  虽然北平的兵制已经改了,但明朝其他地方还是世兵制。

  所谓世兵制,卫所制度,也就是朱元璋弄出来的制度,朱元璋直接划了一部分的百姓成为军户户籍。

  军户世代为兵,是最惨的一种户籍,比农民还不如。

  不准冒滥,不许更改,子承父业,役皆永充,一旦成为军户,则万世不能改变,子孙都要应军差,充军伍。

  农民起码还能参加科举改变命运,朱元璋为了防止军户减少,直接禁止军户参加科举。

  不过这种情况,在永乐中期的时候,被朱棣改了,后面军户能参加科举改变命运,著名的张居正就是出自军户。

  而北平的兵制,被李逍改成了唐朝的义务兵制,也就是百姓义务当兵两年,随后如果愿意留下,可以留下作为长期军人。

  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花钱,白嫖。

  军户需要耕种田地养活自己,八分屯田,二分守备。

  朱元璋常常自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李逍这种方法花费巨大,因此朱元璋常常谈此事,说李逍其他改革都不错,就这事儿办的不行,没自己的世兵制好。

  这时,朱棣好奇的问道:“你是说,太原府、河间府、真定府,三府之地的军户拿不出人?这是怎么回事??”

  方宾无奈道:“其实,是两地的政策出现冲突,在北平的政策是,只需要自愿进入北平,务工一年后就能成为北平的户籍,这三府之地的百姓多有来到北平的,特别是这军户,十户七空,家里除了走不动的老人,年轻人几乎都跑到北平去了。下面的官员无奈,为了完成朝廷调兵的任务,只得用军户中的老人应征,另外又抓壮丁充数了。”

  此言一出,真相算是大白了。

  大家纷纷看向了李逍。

  朱棣咳嗽两声,道:“李逍,若是属实,倒的确是你的问题啊。”

  李逍尴尬一笑:“当时北平大发展,人口不够,于是我就动用了此法,没想到今日会出现这般问题,既如此,也就不要怪罪方尚书了,要怪就怪我罢。”

  话虽这么说,但谁会怪李逍啊?

  方宾则是松了口气,还好国师大义,包揽了责任,否则自己怕是不好过了。

  朱元璋想了想,道:“既如此,赶紧亡羊补牢,将政策改了,如今这京师已经人满为患,出生人口也迅速增长,不需要外地来人充当劳力了,立刻禁止外来人口流入,之前这么做,已经对其他地区有所损伤,必须改,另外.”

  朱元璋看向李逍,道:“李逍,你这个军制.也改了吧,换回原本的世兵制,你这兵制太费钱了,王朝迟早会被拖垮!当年宋朝就是类似你这兵制,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庞大的开支,导致王朝崩溃。”

  朱元璋一开口,就是直接下命令了。

  李逍微微一愣,咦,大哥似乎对我这个军制有意见啊,那不行,今天必须好好给他上一课。

  李逍拱手道:“太上皇,臣这并非是募兵制也并非是义务兵制,而是两相相结合推出的全新募兵制,正适合眼下的情况,臣以为不适合改,就该这么继续执行,逐渐推广。”

  此言一出,大家都略微惊讶。

  还得是国师啊,还得是你啊,其他人哪敢跟太上皇犟嘴,还是太上皇最引以为豪的制度。

  “哦?”朱元璋没有动怒,“说来听听?”

  李逍道:“太上皇,臣直说,你不会生气吧?”

  朱元璋一笑:“咱有这幺小心眼吗?但说无妨,保证不生气。”

  “那我就直说了。”

  李逍笑道:“其实宋朝的募兵制臣以为,没有任何问题,当兵吃粮,职业军人,战斗力是一定能得到保障的。问题在于他募兵的对象有问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灾民、流民、囚犯、地痞。因为当兵的社会地位太低了,大部分人不愿意当兵。大宋建立之初,朝廷认为这些人是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隐患,同时解决兵源的问题,所以实行了特殊的募兵制,这才是导致宋朝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导致的积贫积弱的情况。”

  朱元璋微微一惊,李逍居然发现了这个小细节,这也是他前不久不断通读史书才发现。

  李逍一看朱元璋的表情,就知道,他应该能理解这点,于是趁热打铁道:“太上皇,宋朝是不是所有朝代中农民造反最少的朝代?”

  朱元璋点头道:“的确如此。”

  李逍道:“这不正反面证明了,宋朝就是因为招募民间不稳定的因素来募兵这样一项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农民起义的隐患,用冗兵消除社会安定的隐患。

  这是一种矛盾转移的方法,十分高明,可惜用错了地方,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用国家最关键的国防,来解决这个隐患!

  这样做的结果是,士兵的数量却越来越多。在宋太祖赵匡胤之时只有十多万人,到了宋仁宗时竟达到了八十万之众。

  可想而知,招募这些灾民、流民、囚犯、地痞,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混日子的,战斗力不强。

  因为兵源差,就导致士兵地位低下,没有地位。这才导致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就是传至宋朝。

  而士兵是国家的基石,如果士兵的地位如此低下,一个国家想不完都难啊,咱们大明的军户制度,也有这个问题啊。”

  一番话落下,整个场面都沉默了。

  兵部的那些官员此刻还跪在地上,可却感觉不到膝盖疼痛,而是呆呆的看着国师。

  朱高煦也震撼住了,北平的士兵素质之强,他是知道的,因为北平的士兵地位好像的确要高一些,待遇也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这还是没变法前的情况,变法后就不更不用说了,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但其他地方,的确是不行。

  “有道理!”

  朱高煦喊了一句。

  “.”朱棣瞪了朱高煦一眼,示意他闭嘴。

  朱元璋思虑万千,许久才开口道:“李逍,你的意思是说,咱大明的卫兵制不行,咱大明的士兵地位低下?”

  李逍笑道:“刚才方尚书不是说了,跑到北平来的基本本上都是军户,这说明军户是多么不愿意当军户啊,抛开国家层面来讲,在大明被划上了军户户籍,那可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朱元璋:“.”

  朱棣:“.”

  朱高煦:“有道理!”

  朱元璋:“????”

  李逍看向朱元璋:“大哥,你说过不生气的哈。”

  朱元璋按耐住不悦的心情,冷哼一声,道:“在咱大明当兵不好么?这可是铁饭碗啊,有吃有喝,不打仗的时候也安逸.算了,你接着说,看你能不能说出个花儿来!”

  李逍嘿嘿一笑,走过去挽着朱元璋的肩膀,道:“大哥,不会打我吧?”

  朱元璋不看李逍,看向天,“你说吧,保证不打你。”

  这可把其他官员看呆了。

  这尼玛,这李逍跟朱元璋的关系这么铁的吗?

  这简直是拍老虎屁股,老虎不但不咬他,还摇了摇尾巴。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太上皇吗?

  当年四大案干死了十几万官员的太上皇吗???

  众人集体懵逼。

  李逍之所以敢怎么放肆,那也是有底气的。

  自己可是给朱元璋续了十年的命,加上这么多年的变法改革,朱元璋根本不会动他。

  而且,随着朱元璋年龄大了,李逍发现,这脾气性格又好转了起来,随和了很多。

  李逍微微一笑道:“大哥,那我就接着说了,你想啊,在咱大明朝一旦被划上了军户,那就是世世代代就是军户啊,所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老百姓对于从军的影响,那就是如果被选去当了兵,那基本就是个死人了。而且大哥,当时您在元末的时候搞了个军屯制度是不是?”

  朱元璋自豪点头:“没错。”

  李逍道:“你看,问题不就来了嘛,这军屯跟军户两个制度交叉的时候,本来一户普通的农户耕田好好地,一旦被划上了军户,现在既要交税,又得服兵役,粮食是自己种的,种好的粮食还要自己亲自送到战场上,打仗还得自己上。你说这是不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更要命的是,世世代代都是军户,有人战死了还得从家里带走一人补上空缺,这简直是魔咒啊。”

  朱元璋:“.”

  良久,朱棣走过来缓和了一下气氛,道:“李逍,你还是心太软了,太顾忌他人的感受。你皇祖父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这也是出于国家安定不得已做出的举措,若不是军户制,这大明哪来的一百八十万士兵,皇祖父养兵百万,不耗费百姓粮食,这一点你要承认吧。”

  李逍看向朱棣,道:“老丈人,你别说好话,你也不厚道。”

  朱棣一愣,怎么说的好好的,怎么扯上自己了啊?

  兵部尚书方宾再次懵逼了。

  好家伙,国师怼完太上皇,开始怼圣上了,两个圣上一起怼,太勇了!

  朱棣道:“李逍,朕怎么不厚道了?”

  李逍道:“永乐二年圣上您规定,凡屯军年六十以上及残疾、年幼者,令耕种自食。看看,这些当兵的,一辈子用完了就扔一边了,你就不管了,年老、伤残,自己想办法吧,您说您是不是不厚道。这样只会导致士兵的地位很低,更多的人不愿意当兵。

  作为军户,不但意味着本人没有出头之日,后代的前途也都被锁死了,现在就连老了也没人管,想想都让人绝望。

  这不就是春秋时期开始结束军事奴隶制,咱大明又建立了军事奴隶制,这不是走了历史倒车么。”

  李逍直接开怼了,他虽然喜欢明朝,更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可明朝的确有很多方面,反而做的没有其他朝代好。

  李逍觉得,乘着自己还在明朝最有权势的时候,直接将军户军屯取消。

  这种制度在明初还能玩得转,到了明中后期,军屯都被兼并了,成了达官权贵的私人田产。

  正所谓“良田为官豪所占”,“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

  镇守太监王贵,在陕西任职期间,霸占军队屯田一万亩,有屯田兵士一千多人被迫为其耕种。

  这些军户们在军屯被兼并的情况下的生活愈发难过,史载:“军士妻子,衣食不给,皆剜蕨根度日”,而原本应担任起耕战职责的军士们则“饮恨吞声,无可控诉”。

  军户没了田地,就成了佃户,给地主种田,遇到打仗,还得放下锄头扛起长枪前去战场,地位极低,流血又流泪。

  明正德年间,独揽大权的一个大宦官,名叫刘瑾,人号八虎,这个人是后世众人唾弃的对象之一。

  正德皇帝上位后,每日在后宫玩乐,不务正业。

  皇权基本落入宦官刘瑾之手。

  但这个大宦官却做了一个对的事情,那就是整治军屯。

  经过仔细调查,刘瑾发现军制的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曾设置一个军屯制度,军队在战时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在和平时期种地产粮,这样军队就能自给自足,解决吃饭问题,还能上缴国家一部分粮食,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军队中的长官大肆征收士兵的土地,有的是买的,有的是抢的,这样士兵就沦为了军官的杂役,经常没有军饷,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军官则成为大地主,作威作福,军队的腐败在明末已经成为朝廷一大顽疾,也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刘瑾看到问题所在,打算整治军屯,就禀告给了朱厚照,朱厚照听了之后,觉得是一件好事,就安排刘瑾去办了。

  于是惹出了大麻烦,刘瑾本意不是为了那些大头兵争福利,他只是想挽让自己的名声好听一些而已。

  但这些地主劣绅的利益也是不随便就能触碰的。

  这事情给刘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他发现即便他权势滔天,满朝文武都听他的,却依旧斗不过这些权贵地主们,最后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直到宦官集团的覆灭。

  可以见的,这种顽疾到了后期,即便是权势滔天的人物去解决,也已经无法挽回了。

  明末名将孙传庭也发现了这点,发现军田都没了,大部分武将打仗靠的是家丁,于是孙传庭靠想方设法的压榨地主养兵,但也只是压榨,根本无法解决军屯被侵占的问题。

  当初闯王李自成靠抢地主发家致富,被孙传庭打灭了五次,最狠的一次,只剩下一兵一卒,但李自成依旧能东山再起。

  但孙传庭不行,他败一次,大明就没了,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到了极致,连军屯都给兼并光了,已经积重难返。

  所以,李逍现在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改变军制。

  士兵保家卫国,国家和百姓就有义务供养他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而老朱起初想法也没什么不对,但忘记了一个问题,也是历朝历代的问题,兼并土地,估计就算他想到了也不会觉得有人敢兼并军户的地,但事实是,凡事皆有可能,只要有利益,土地兼并就会一直存在。

  随着李逍连圣上一块怼了,众人脸色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朱元璋和朱棣也的脸色也沉了下来,这李逍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啊,真想把他拉出去痛打一顿。

  见状,朱高煦脸色也变了,姐夫过来,想必是听到风声,来给自己解围的,可不能让姐夫自己先掉坑了。

  他急忙走出来,缓和气氛,道:“皇祖父,父皇,您二位不要生气,姐夫心怀天下黎明百姓,因此思考问题,多从百姓的角度出发。”

  李逍朝着朱高煦微微点头,这老二,没白疼。

  朱元璋没有理会朱高煦,哼了一声,看向李逍道:“李逍,你还是太心软了,朕考虑问题,是顾及全局,而不是只顾及部分人的感受。养兵之负重于泰山,你也知晓,若是靠按照宋朝的募兵制,百姓之负担多么沉重,届时多收税,苦的不也是这天下黎明百姓吗?”

  李逍笑道:“这不是此一时彼一时吗?太上皇英明神武,当年制定者策略的时候,此法当然是最好的。可现在咱大明现在有钱了,既然有钱,那就用钱养兵,臣以为,养兵之费用,起码要占据税收的十之二才行,国防之事重于天啊。”

  朱元璋道:“那你觉得,该如何养兵?”

  李逍道:“就按北平新法执行,提高士兵带待遇和地位,参军荣耀,当这个意识进入百姓的思想后,不用强制,他们自愿当兵,你看看现在北平的士兵,俸禄有保障,退伍还能安排活计,比如表现优异者,提供打更人等职位。或是自谋生计,提供一笔退军金,让其能够生计。”

  朱元璋道:“想的倒是挺美,按照你这个想法,就算按照现在的朝廷税收,也无法养活二百万的将士。朕纵然有千般不是,可两百万将士是实实在在的,不花费百姓一粒粮食!”

  李逍道:“兵法有言,兵不在多而在精,怎么能靠质量取胜呢,无需二百万将士。这些士兵八分屯田,分明就成了农户了,能有什么战斗力,六年前大量倭寇袭击沿海,当地卫所的战斗力不就是证明吗,还不是靠北平的强悍边防军,才能打败倭寇。所以即便养了两百万兵,也不堪一击,还不如三十万所向披靡的精锐将士!”

  其实李逍还想举例,建文年间,李景隆率领三十万大军攻不下北平城,就是这个道理,并非李景隆不行,而是那些卫所兵前脚还在种田,后脚就拉去打仗,战斗力能强悍到哪里去?

  不过想来,这种事情好像随着自己到来,历史就改变了,并没有发生此事,没法举例

  朱元璋气的一挥衣袍:“李逍,你的意思是朕养的两百万大军,都是酒囊饭袋?”

  李逍道:“不说酒囊饭袋,差不多也就是个泥腿子。”

  此言一出,众人麻了。

  没想到今天看了这么一场好戏。

  这李逍将太上皇贬的一文不值,真是作的一手好死.

  “好好好!!”

  朱元璋气的指头对着李逍。

  李逍一把薅住朱元璋的手,显得十分关切:“大哥,龙体为重,切莫动气啊”

  众人:“????”

  这尼玛,气太上皇的不是你嘛.

  朱元璋一把推开李逍的手,气愤道:“李逍,你就用你的北平新兵,咱就用卫所兵,打一场,用事实说话。咱就不信了,你那训练了两年的兵,能有什么战斗力。”

  李逍急忙道:“大哥!”

  朱元璋嚷嚷道:“别叫我大哥,咱不是你大哥。”

  李逍:“大哥,要是小弟赢了怎么办?”

  朱元璋:“若是你赢了,都听你的。”

  李逍:“一言为定。”

  朱元璋挥了挥手,“走了走了,气死咱了。”

  朱棣:“.”

  见朱元璋走远,朱棣看了李逍一眼,“李逍,你真是的,等你皇祖父老了之后,再提此事啊,非得把你皇祖父气个好歹来。”

  李逍:“放心吧岳父,小婿那丹药效果好的很,没事。”

  朱棣:“.”

  朱棣哑口无言,随后急忙跟着朱元璋去了。

  剩下的人,则是目瞪口呆的看着李逍,嘴巴成了O型。

  若是其他人刚才这样说话,这时候恐怕已经下大牢,等死。

  这李逍,居然没啥事??

  李逍看向了兵部那些官员,笑道:“看什么看啊?本国师发起威来,谁都敢骂!”

  面对李逍犀利的目光。

  兵部官员们很有默契,统一的低下了头。

  朱高煦回过神来,走了过来,给李逍竖起了大拇指,“姐夫,你是这个。”

  李逍笑道:“没点脾气,能当国师吗?”

  “走,姐夫,请你喝酒,有弟弟在,包你这次比试绝不会输。”

  “没你在也不会输。”

  “.”

  “这个李逍,仗着有两份功劳,就开始膨胀了。”

  回了洪武宫后,朱元璋气鼓鼓的,躺在躺椅上回想刚才两人之间的谈话,这李逍分明不讲情面。

  “爹,消消气,李逍也不是故意气您的,他这个人性子直的很,有什么说什么。”朱棣在旁边给李逍说好话,吹耳边风。

  “咱能不知道吗?”

  朱元璋哼了一声,“当初咱跟他第一次碰面,他就当着咱的面,说当今圣上有三个毛病。”

  “啊?”朱棣略显惊讶:“还有这事儿?”

  朱元璋没好气道:“这臭小子,说咱第一个毛病是脾气臭,第二个毛病是刚愎自用,第三个毛病是眼界浅,咱差点那时候就把这小子给砍了。”

  “这”朱棣心中一惊,难怪李逍连自己都怼,这胆子的确大啊。

  朱棣看向朱元璋正在皱着眉头,突然发觉有些不对劲

  这前两个毛病,好像都改了啊。

  现在父皇的脾气明显好了很多。

  刚愎自用也改了,能听得进去建议。

  至于眼界浅.这个不好说。

  “爹,今天的事情就当过去吧,那比试就别比了。”朱棣劝道。

  “那怎么行,朕金口玉言,说出去的话,岂能反悔?”

  朱元璋回过神来,看着朱棣道:“老四,你是怕咱打赌输了,不好下台?”

  朱棣尴尬笑道:“实不相瞒父皇,李逍这小子搞得这个新兵,的确是比卫所战斗力强悍许多,但花费也是真大啊。”

  朱元璋道:“老四,跟咱说实话,你现在是皇帝,这样的事情是你来决定的,你如何认为?”

  朱棣略有所思道:“其实此事儿臣已经思虑许久,觉得可以折中京师用李逍这一套,其他地方还是用卫所制。”

  “那怎么能成这制度和制度发生碰撞,容易出问题。”

  朱元璋道:“要么用李逍的新募兵制,要么就继续沿用现在的军制,怎么能折中呢,绝对不行。”

  朱棣微微一笑,道:“所以.父皇您其实心中也是偏向于李逍吧?这比试也是做给外人看的?”

  其实之前朱棣是想用折中法,但他今天被李逍这么一抛开揉碎了说,总觉得李逍也有道理。

  “其实咱也琢磨不定啊。”

  朱元璋摸着胡子,缓缓道:“此事太过重大,一时间难以抉择,咱也是想通过比试看看,另外有点时间咱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今日看过金库后,咱心中很是震撼,李逍办成了咱办不到的事情,让宝钞真的成了宝钞。咱就觉得李逍绝对不会做鲁莽的事情,他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否则凭借他现在的财富和权势,何必跟咱们两人一起叫板?”

  这就是朱元璋对李逍怼自己没有太生气的缘故。

  凭借李逍现在的地位和财富,大可不必这么干,他却依旧敢跟自己掰扯,说明李逍的心,只有大明。

  这样的好孙女婿,又怎么可能真的去迁怒于他呢?

  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其实爹这比试真的会输.”

  朱棣尴尬一笑道,他是真的常去点兵点将,加上朱高煦常常练兵的缘故,那士兵的素质早就了然于胸了,天下不可能有哪个卫所的兵说是能胜过的,就算是大宁那边的边防军也不行。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咱不信,咱偏要试试,就算输,也不能让李逍那臭小子赢得太过顺利,行了老四,你就告诉我现在各地那个卫所的兵最强。”

  朱棣想了想,道:“当下最强的卫所,恐怕就是浙江慈溪卫了吧。”

  朱元璋道:“李景隆?”

  朱棣点点头:“没错,六年前李景隆与倭寇那一战,被朱允炆给拍进去了,那一战,景隆当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刀剑加身不皱眉,守在城门战到了最后一刻,差点流血而亡,最后是李逍将其救活,自那以后,他便是振作起来,每日勤于练兵,从不懈怠,儿臣也是看在眼里,还打算将他调回京城来。”

  朱元璋微微点头:“那一战的电影,咱也看过,李景隆之前的确犯过大错,不过那一战,令人钦佩。在鬼门关走过一遭后,就跟凤凰涅槃一般,如今又经过六年的磨炼,可堪大用。老四,你即将为大明开疆拓土,刚好趁这个机会将他调回京城,为你所用。”

  朱棣拱手道:“父皇心胸宽广,儿臣佩服!”

  朱元璋淡淡一笑:“好了,咱没真的生气,你也不用在这陪着咱,忙去吧。”

  朱棣拱手退却:“是,那儿臣先行告退。”

  “进!”

  “喝!”

  数千名士兵一同前进。

  “变阵!”

  随着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有序的变化阵型。

  慈溪卫演武场中,一群士兵正拿着长枪练兵。

  将领李景隆站在场中央,随着信号指令传达,士兵们按照将领的吩咐,一丝不苟的执行。

  想要成为一个好兵,那就必须严格听从将领的指令和配合队友,绝不是单打独斗。

  古往今来,一支厉害的军队,士兵必须要学会列队和听懂指挥,个人力量在战场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士兵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操练,训练纪律,军姿队列,有法有度,听懂旗语。

  “站队列!!”

  李景隆吼道:“想想六年前,倭寇们抢劫我们的财物,屠杀我们的百姓,这些耻辱不能忘,所有人都给我好好操练!”

  “是!”

  所有士兵齐声喊道。

  六年过去,这支卫所的兵士,俨然被李景隆练成了雄兵。

  整整六年,从未懈怠。

  即便是这些士兵平日里还有田地要种,每天只能抽出两个时辰操练,但李景隆依旧严格要求。

  “赵俊,怎么回事,你似乎有怨言?”

  李景隆在校场巡视,发现一名小旗正愁眉苦脸,站姿也不好好站,怒目瞪了过去。

  卫所制度所五千六百士兵为一卫,最高官职为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另外设指挥同知两人,一人负责屯田,一人负责练兵。李景隆的职责就是练兵。

  “李将军。”赵俊略显不满道:“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你也没必要这样练吧,也得让人歇一歇才是啊。”

  “敌人会给你歇息的时间吗?”李景隆吼了一声。

  赵俊气愤道:“哪有敌人,现在倭寇已经被全部剿灭了,没有战事啊。再说了,咱们这距离京城那么远,就算抽兵也不会抽到我们这边来,弟兄们也辛苦啊,别的地方,都不用这么辛苦操练的。”

  李景隆沉声道:“别人是别人,你既然是本将军手下的兵,就服从命令!”

  “天天就会折磨人。”这赵俊也是个犟脾气,索性就坐在了地上,无论旁边的队友怎么劝,都没用。

  “来人,军法处置,拉出去打十军棍。”

  李景隆命令道。

  很快,赵俊就被拉出去打军棍了。

  “将军.”

  这时,赵俊的上司一名百户走了过来,小声帮赵俊求情:“将军恕罪啊,赵俊这段时间老母亲换了重症,请了许多郎中都看不好,心情不太好,听说他为了给老母亲治病,打算将自己那里几亩屯田给卖了”

  “什么?卖田?”

  李景隆眉头一皱,道:“军屯,谁敢收!”

  那百户叹气道:“这也不是没办法嘛,人家的确不收,但赵俊也没办法,总不能看着老母亲病死吧,就偷偷贱价卖了只要不说,谁知道呢?咱这军中许多人都偷偷卖了几亩,没办法”

  “知道了。”

  李景隆点点头,若有所思,随后叹息。

  以前他身居高位,为曹国公,不懂得民间疾苦。

  只有亲自下了基层,才知道下面有多不容易。

  这样的卫所,士兵还要种田养活自己,还要练兵,真的苦。

  其他卫所的将领几个月才练一次,可这样的操练频率又有什么用呢,懒懒散散,兵不像兵,农不像农,打仗之前起码操练半年以上,才能有战斗力

  到了夜晚,李景隆亲自去了赵俊的家里。

  真是家徒四壁,家里老母还瘫痪在床。

  “赵俊,这银子你拿着给老母亲看病吧,田,就别卖了。”

  李景隆拿出银子递了过去,当初他剥夺了国公之位,但并未抄家,家产还是在的。这些年常常私下接济士兵,才能维持操练。

  “将军你”

  这个小旗,真是没想到将军居然会亲自来,顿时为今日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他握着银子,眼角流泪:“将军.今日白天,是我赵俊的错,今日之恩,永生难忘。日后将军有用得上的地方,我赵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古时候的义气,往往一点恩情,真的能以死回报。

  “好了,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你是我李景隆的兵,我能见死不救吗?”

  李景隆没有多说什么,拍了拍他的肩膀,就此离去。

  出了房屋,李景隆骑着马朝着家中走去。

  回去的路上,他不由感慨,回想这六年的经历,他看到了卫所制的弊端。

  他看到自己手下的士兵们的可怜。

  既要屯田,还要交税,更是要练兵,苦啊

  只可惜,他如今也不过是一个无人问津的人,又能说些什么呢,他只能做好自己分内做的事情,就够了。

  “夫君,夫君,好消息!”

  李景隆刚回到家中院子,袁氏就急忙过来迎接。

  这些年过去,唯有这个妻子始终不离不弃,李景隆感觉,其实.这些年在这里生活,也挺好的。

  “什么好消息啊?”

  李景隆笑了笑道。

  “圣旨。”

  袁氏拿出圣旨道:“方才朝廷来人了,不过你今日回来的太晚,那传信的人不愿意等,就将圣旨放这儿,走了。”

  “圣旨.”

  熟悉又陌生的两个字,传入李景隆耳中,如洪钟大吕敲响。

  “圣上还记得臣,圣上还记得臣”

  李景隆一时间眼眶通红,跪在地上:“臣李景隆,接旨!”

  “夫君,这里没别人,你自己来看?”

  袁氏微微一笑,其实她已经看到圣旨的内容。

  上面写着,让李景隆带着卫兵去京师演练,若是获胜,就赐还他曹国公的爵位。

  她深深为夫君感到开心,这些年苦苦练兵,没有白费啊.真是苦心人天不负

  “嗯。”

  李景隆点点头,接过圣旨,自己观看。

  “圣上!圣上果然还记得我李家”

  看完圣旨后,李景隆已经泣不成声:“承蒙圣恩啊,承蒙圣恩.”

  “夫君,苦尽甘来,这次你好好去做吧,我等你。”

  袁氏依旧如往常以往,无条件的支持着李景隆。

  “嗯,无论如何,我李景隆要竭尽全力。”

  李景隆点点头:“为了我李家的荣耀也为了天下的士兵们.”(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