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360 赏罚之道

  桓熙在回到长安以后,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至少,他今天就带在阿满出城,要往军营里走一趟。

  “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

  “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这是北齐刘昼在《刘子》一书中的原文,如今被桓熙拿来教导阿满。

  桓熙说着,又提起了《韩非子·二柄》里面的记载: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阿满,赏罚将士,需得亲力亲为,万不可假手于人。

  “将士们吃谁的粮,领谁的赏,自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拥护他。”

  阿满若有所悟的点点头。

  桓熙今日带他前往军营,就是为了给将士们颁下赏赐,同时也让阿满瞧一瞧,自己是如何与将士们相处的。

  索遐身为银川单于台左辅,已经提前离开了长安,但是三万河西鲜卑,五万河套将士,仍在长安城外驻扎,等着领赏。

  总不能让他们辛苦一趟,却两手空空的回家。

  桓熙一直以来,都将赏赐分为功劳与苦劳两个部分。

  有功固然可喜,不过,只要听从桓熙的征召,即使白费功夫,将士们也能有所收获。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响应征召。

  譬如,河套五万将士辛辛苦苦从银川走到河东,走了上千里的路,虽然没有派上用场,但是他们的付出必须有所回报。

  否则,桓熙再有战事要用到这些仆从军的时候,河套各部或许不敢违抗,但也别指望他们能有多么的积极。

  若是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最终吞下苦果的还是桓熙自己。

  当然了,桓熙虽然拿下了盐池,从此能够坐收盐利,但河东郡的战事才刚刚告一段落,盐池的生产也才恢复不久,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

  同时由调动的兵力太多,河西鲜卑、河套鲜卑、铁弗匈奴等仆从军要赏,而战兵主力更是不能忽视,因此,桓熙也不可能像出兵前凉时的那样,去厚赏将士们的苦劳。

  只能意思意思,明面上过得去就行了。

  虽说如此,但将士们的数量毕竟摆在那里,此前桓熙已经赏赐过了留在关东的三万重甲步兵,如今再赏接近十万将士,还是让梁国的财政再度陷入危机之中。

  桓熙站在将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因为受赏而喜悦的面孔,心道:

  ‘只要等到食盐远销各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桓熙回到长安时,与王猛提的第一件事,甚至不是自己要在明年春耕以后用兵,而是要大力打击境内的私盐。

  他要垄断关西地区的食盐贸易,谁敢与官府争利,桓熙就要谁的脑袋。

  虽说吃相难看,但此时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仅是桓熙,就连王猛也都快被钱粮给逼疯了。

  除了赏赐之外,还需要为阵亡将士发放抚恤,如今桓熙又计划着明年用兵,他自然是做个甩手掌柜,只说自己要什么,自有王猛为他劳心费力。

  “谢梁公厚赏,梁公万岁!万岁!”

  众将士山呼万岁,都在感激桓熙的慷慨。

  阿满在台下注视着父亲,也很想要与他站在一起,一同接受众人的欢呼。

  但是,桓熙能够放任阿满在尚书台观政,却不能容忍他过早的在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李渊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没有李世民,李渊也很难打下江山。

  八万仆从军在领赏之后,各自回了河西、河套,哪怕风雪载道,也阻止不了他们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

  与此同时,桓熙夺取河东郡的捷报也终于送入了建康。

  会稽王司马昱得知此事,脸色阴沉似水。

  对于司马家来说,桓温、桓熙父子便是窃国大盗,两家人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姻亲而有所缓和。

  桓熙夺取河东郡,手握解县、安邑两座盐池,也意味着不出数年,梁国就能补上最后一块短板,彻底解决财政问题。

  毕竟食盐可是硬通货,绝对不愁销路。

  桓熙,或者说王猛,这些年治理梁国,不可谓不用心,眼看着关西逐渐兴盛,但问题是底子太薄,因此,桓熙只能选择藏富于民,国库常年都是亏损状态。

  但正如桓熙所料想的那样,只要他手中的食盐远销各地,一切都会好转。

  这对司马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这意味着桓熙没有了经济层面的顾虑,可以放心的进行军事行动。

  只是,他又能做什么,他什么都做不了。

  上半年,桓家陈兵于朱雀门外,逼迫天子、太后出城相见,司马昱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

  建康宫,正殿。

  中书舍人在殿内大声朗读桓熙送来的奏疏,大臣们面色各异,支持桓氏之人,不敢说喜形于色,但也在心底暗暗高兴。

  至于那些忠于晋室的大臣,则一个个心情沉重。

  桓熙为麾下的将佐们请封,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争议,毕竟桓熙也不是胡乱给他们讨要官爵,都是与众人的功劳一一对应。

  赏罚适度的重要性,不亚于赏罚本身。

  无论是微功而重赏,小过而大罚,还是大功而轻赏,大罪而小罚,都难以取信于人,不是明主该干的事情。

  这种错误,桓熙可不会去犯,当年征讨张祚,之所以给出那么重的苦劳,主要还是因为桓熙当时是在冬季出兵,冒雪远征凉州,将士多有冻伤,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至于桓熙请求设立并州,稍作讨论之后,褚太后听从群臣的意见,也还是同意了。

  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在西晋时,河东郡并不属于并州,而是归司州管辖。

  而王彪之等人之所以没有阻拦,是因为朝廷鞭长莫及,就算有一天桓熙真的全取河东,朝廷也根本没有能力将并州从桓熙的手上收回来。

  众人争论的焦点,在于对桓熙的赏赐。

  所谓功大难赏,桓熙的问题不在于功劳有多大,而是有桓温杵在那里,桓熙几乎是到顶了,不可能真的让他的官爵超过桓温。

  晋室崇尚孝道,即使想要挑拨他们父子,也不会闹出这等笑话。

  况且,有司马兴男在,桓家父子基本没有反目的可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