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342 父子之间

  桓熙嘴上答应着一定会早些休息,可在权翼走后,他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到后半夜,困意来袭,这才昏昏睡去。

  翌日清晨,聚将的鼓点声在梁军大营中荡漾开来,不多时,军中的重要将佐齐聚在帅帐。

  “末将(微臣)拜见梁公。”

  众人纷纷行礼,桓熙摆摆手道:

  “诸位无需多礼,都起来吧。”

  “谢梁公!”

  待众人起身,桓熙直入主题道:

  “今日召尔等前来议事,想必诸位也都清楚。”

  既然是要邀集众人一同商议,无需桓熙点拨,贴心的权翼昨夜在离开帅帐之后,便与众人提前漏了议题。

  毕竟这不是在考试,而是要集思广益,自然得让大家有所准备,又不是要考察他们的临场发挥。

  果不其然,在场众人都露出一副了然之色,但桓熙还是将事情与他们说了遍。

  说罢,桓熙鼓励道:

  “心中所想,诸位但说无妨,不必担心因言获罪。”

  话音刚落,众人便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以邓羌的意见最受大多数人的认同:

  “梁公,既然担心敌军袭扰粮道,何不借此设下圈套,只要把慕容恪、李威打痛了,打破了,他们也就不敢再伸手过来。”

  桓熙微微颔首,他也倾向于这样做,可慕容恪并非庸人,如何能够让对方上当,却是一件难事。

  总不能设下了圈套,但慕容恪却不中计,自己徒劳无功,对士气也是一种打击。

  “破胡(邓羌字)所言有理,只是具体如何实施,还要与诸位共同商议。”

  桓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与将佐们一直商议到正午时分,总算拿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便是要让慕容恪错估桓熙营中的粮草数量,误判梁军对粮草的迫切性。

  眼见时候不早,都到午餐的饭点了,桓熙终止了这场讨论,他笑着对众人说道:

  “先用膳吧,我已经吩咐厨房,让他们准备了诸位的饭食。”

  看得出来,在有了一个如何让慕容恪上当的计划以后,桓熙的心情格外的轻松。

  “多谢梁公。”

  众人纷纷称谢,桓熙朝着沈赤黔说道:

  “赤黔,可以让人上膳了。”

  在谢玄回去关西,周琼前往洛阳以后,桓熙身边侍奉的近臣还有很多,但只有沈赤黔与他的关系最为亲近。

  谢玄带着一群重伤员,一路上注定走不快,距离离开梁军大营都有些时日了,现在才抵达蒲坂。

  浮桥还在,稳稳地横跨黄河两岸,任由河水冲刷。

  谢玄立马于浮桥东端,回首望向身后。

  他很不像个江东的士族,虽然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但最向往的却是征战沙场。

  如今发生在河东的这场战争,是由桓熙与慕容恪这两个同时代最富盛名的统帅操刀。

  如果可以选择,谢玄当然希望能够留在河东见证他们的胜负。

  虽说,自从慕容恪驰援河东以来,双方少有冲突,好不容易打上一场,也是阴差阳错之下遇上的,双方准备不足,打得极其丑陋。

  但是姐夫桓熙与谢玄说过一句话:争棋无名局。

  以围棋为例,在胜负的后果重大,且双方水平相近的时候,博弈双方便会极度谨慎,以至于很难出现行云流水、妙手迭出的名局。

  为将需勇猛,为帅需谨慎,这个道理,谢玄还未见到阵亡将士的家属,其实就已经悟透了。

  谢玄收回了眺望的目光,沉声下令道:

  “渡河!”

  相较于谢玄,周琼的速度可要快得多了,毕竟一个需要带着伤员、遗骸,另一个只需要送信,大可与随行的骑卒策马疾驰。

  在谢玄渡过黄河的时候,周琼也已经赶来了洛阳。

  桓温注视着风尘仆仆的周琼,笑道:

  “当初的稚童,如今都能为熙儿奔走了。”

  说着,桓温不禁感慨光阴易逝,又自怜起岁月催人老。

  他当然是见过周琼的,在灭亡成汉以后,周琼的祖父周抚虽然留在了益州担任刺史,但周抚的儿孙却都被被桓温安置在了江陵,实际上是作为人质。

  毕竟益州是桓温打下来的,他可不会白白送给周抚,需得留有后手,否则周抚割据蜀地,不听号令,荆州也将腹背受敌。

  事实上,周抚这么多年对桓家忠心耿耿,在桓家父子屡屡逼迫朝廷的时候,也站在了他们的一边,不仅是因为阿满与周幼娘的婚事,也不并仅是桓家手中握有人质。

  大丈夫何患无妻,对于很多野心勃勃的人来说,妻子死了,可以再娶,儿女死了,也可以再生。

  哪怕自己已经无法生育,大不了在同族之中过继一个。

  真正让周抚投鼠忌器的是桓温在蜀地的布置,周抚名义上是益州刺史,但是益州八郡,太守皆为桓氏党羽,当年桓熙离开益州,接替他蜀郡太守之人同样也是桓温的心腹。

  周琼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此行的目的,他等桓温感慨完了,主动将桓熙交给他的信件呈了上去。

  桓温接过信件,还没拆开,便哼道:

  “熙儿这个时候让你来给我送信,必定是有求于我。”

  说罢,桓温拆看信件,果不其然,桓熙虽然说了一大堆没营养的问候话语,可桓温在字里行间只瞧出来了四个大字:

  ‘父亲帮我!’

  周琼见桓温方才的那副模样,本以为他会心生不悦,觉得是件麻烦事。

  毕竟桓熙向桓温求借一百万支箭,虽然承诺战后再还上,可是要想将箭运去河东,还得桓温组织人手、牲畜与车辆。

  总不能让周琼带着随行的骑卒将箭矢搬运回去,这可是足足一百万支,那重量,压都能将周琼等人压死。

  然而,桓温却半点不嫌麻烦,反而在看过信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带着些许得意,朝桓豁说道:

  “朗子(桓豁字),你瞧,我就说熙儿离不开老夫的帮助,开口就要一百万支箭。”

  桓豁不知道什么叫作傲娇,但桓温此时就是这么个状态。

  “阿兄,河东战局事关重大,我等应当鼎力支持,依愚弟之见,不如就给熙儿送去吧。”

  桓豁笑着说道,桓温的性情,他又怎么不会了解。

  过去桓温、桓熙父子之见虽然亲近,但总让人觉得有隔阂,究其根源是因为桓熙势头太猛,让桓温这个当父亲的压力很大。

  如今桓熙向桓温求助,也让桓温有了被需要的幸福感。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桓温同样清楚这一战的重要性,他虽然不能亲自领兵北上,增援桓熙,可是,也愿意为桓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唉!罢了,就依你的意思去办。”

  桓温故作叹息,随后看向周琼,说道:

  “你且在城中歇息一晚,明日一早,我会为你备下一百万支箭,三万张弓。”

  说着,桓温又询问周琼道:

  “此行带了多少人马?”

  周琼坦言道:

  “有五十骑。”

  桓温闻言,皱眉道:

  “这点人马如何能够运送军资。”

  桓豁接话道:

  “阿兄,依弟之见,不如选派一员大将,领兵护卫军资北上,如果熙儿在前线少了人手,也可以让其留下助战。”

  桓豁这番话简直说到了桓温的心坎里,他无法亲自领军驰援河东,一是担心燕国趁着自己北上,偷袭洛阳。

  其次,是因为桓温的加入,必然导致指挥权的混乱。

  一个楚公,一个梁公,一旦意见相左,到时候将领们究竟要听谁的。

  遵桓温之令,得罪桓熙,领桓熙之命,又惹桓温生厌。

  桓温知道桓熙素来都有主见,而他身为父亲,更不可能对儿子唯命是从。

  因此,桓温只能分兵,让一员大将带兵前去支援。

  梁、楚两国真要联合作战,就必须双方的统帅在身份上不对等,一如桓温北伐,桓熙以王猛为梁军主帅,率军驰援。

  王猛再怎么被桓熙看重,在关中如何的位高权重,也只是桓家的臣子,他在桓温面前只能建言献策,至于真正拿主意的还得是桓温。

  如今桓豁建议派遣一员大将护卫军资北上,顺便在桓熙麾下听命,也是同样的道理。

  桓熙不怕梁军在桓温麾下时,被桓温当作填线宝宝,桓温也不担心桓熙会让楚军白白送死。

  毕竟无论是梁军,还是楚军,都是桓家的兵。

  桓温颔首道:

  “也罢,有心送佛,要送到西天,我与熙儿骨肉至亲,休戚相关,身为父亲,又怎能坐视他独力面对燕、虞联军。”

  周琼闻言大喜,他只是奉命前来求借弓矢,没想到居然还可以拉回去一支援军。

  桓温没有理会周琼的欣喜,而是看向桓豁,问道:

  “朗子,既然是你提议要派遣一军,北上增援,不知心中可有人选?”

  桓豁笑着说道:

  “阿兄心中自有人选,又何必问我。”

  桓温见状,命人取来笔墨,对桓豁道:

  “不如你我将那人的姓名写在掌中,看看是否想到了一起。”

  这种事情桓豁当然不会拒绝,只见兄弟二人短短数笔便停了下来,相互摊开,只见二人的手掌上各自写了一个毛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