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79 重返长安

  桓熙为近卫义从们赐布四匹,说多不多,毕竟合计也只有二万匹布。

  但是说少也绝对不能算少,军中的规矩,斩首一级,才得布一匹。

  桓熙之所以这么大方,首先是梁国度过了财政上的难关,其次是近卫义从的人数少,只有五千人而已,以及他们这一趟跟随出巡确实辛苦。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支部队是他的嫡系。

  要是搁在五代十国,便能算作是牙兵。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与其他部队的分别,近卫义从,近卫二字足以表明桓熙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因此,桓熙对于这支军队,从来都不吝惜重赏,图的就是自己有朝一日遇到危险,他们能够拼死护主。

  电影里说:一个月几百块钱,你玩什么命。

  但在古代,就是会有人为了这点小恩小惠而奋不顾身,否则也不会留下吴起吮脓的典故。

  桓熙回到关中的时候,已经是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的十一月,正值各地百姓缴纳秋税的最后时间,桓熙自入主关中以来,早有规定:

  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在十二月前,各地官府必须征收完毕,等到开春以后,冰雪消融,地方府库留下部分,其余尽数运往长安。

  梁国的税收来源主要是田租、户调、商税、牲畜税。

  其中重点要提到的是户调。

  东汉末年,曹操平袁入邺,下令将秦汉以来按人口征收的算赋和口赋,改为按户征收绢绵,即为户调,也就是人头税的变种。

  西晋灭吴以后,规定以丁男为户主的人家,每年纳绢布三匹、绵三斤。

  所谓丁男,也就是年满十五,未满六十的成年劳动力。

  而以女子、次丁男为户主的人家,则征收减半。

  所谓次丁男,即十三至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五的男子,也就是说家中没有成年劳动力,所征收的户调可以减半。

  边郡民户的户调为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偏远的地方则为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一。

  桓熙治理关陇,一直奉行藏富于民的政策,户调定得很低。

  按照晋代制度,即使是最为偏远的地方,每户也应该缴纳绢布一匹,绵一斤,而桓熙却只征收绢布一匹,绵三两。

  当然,就地理位置来说,关西相对于江东,也确实足够偏远。

  此前,桓熙之所以选择藏富于民,是因为关陇残破,百废待兴。

  如今振兴关陇的目标已经实现,经济欣欣向荣,也到了改变的时候。

  众所周知,打仗就得耗钱,而且特别费钱,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十年,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家底,就让万历三大征给败光了。

  而桓熙想要东出,与苻坚、慕容儁等人少不了连场恶战,就不能继续藏富于民,需得转变政策,适当的充实国库。

  说白了,就是得加税。

  由于梁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得财税收入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但这也势必引来民众的不满。

  只不过这种不满顶多也就是流于口头抱怨,桓熙太了解他们了,以如今梁国的统治根基,民众不到实在活不下去,不可能会接杆而反。

  况且他如今加税,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是想要尽快结束这个乱世。

  长痛不如短痛,如今苦一苦民众,等统一天下了,再谈轻徭薄赋也不迟。

  当然,他这人是典型的不粘锅,说直白点就是好名声自个揽着,坏名声则推给别人。

  这增加赋税一事,就不能是桓熙最先提出来。

  永和十一年,腊月二十,长安风雪大作,一片银装素裹。

  洛娘脚踩羊皮小靴,罩了一身月白小袄,肩上搭着御寒的狐裘,正在椒房殿外玩雪。

  这本不是阿满休假的日子,按照惯例,他得去尚书台听政,也就是看着王猛他们处置政务,听从教诲。

  但今日他却留在了椒房殿,看着一个人在殿外玩得兴起的洛娘,阿满问周幼娘道:

  “你怎么不去玩耍?”

  幼娘偷偷瞥了一眼谢道韫,回答道:

  “外边冷,不如留在殿内看书。”

  阿满撇撇嘴,心中暗道:

  ‘分明是知道阿爷今天回来,在这装模作样。’

  正此时,殿外传来了洛娘兴奋的呼喊声:

  “阿爷!”

  阿满闻言,刚要起身出门,却有一人比他更快,正是他的母亲谢道韫。

  谢道韫快步走到门口,果然望见这抱着洛娘与她亲昵的桓熙。

  桓熙放下洛娘,摸着她的小脑袋道:

  “乖,回玉堂殿告诉你娘,就说我稍晚些时候去看她。”

  洛娘答应一声,欢快的给李媛报信去了。

  桓熙快步走到谢道韫面前,正要给她介绍贺穆罗,哪知阿满钻了出来,看着贺穆罗旁边的贺萱,惊叹道:

  “这个妹妹好可爱。”

  贺萱确实生得漂亮,跟个瓷娃娃一般,她害羞的躲在了姑母的身后。

  桓熙闻言笑道:

  “我还以为你要说这个妹妹你曾见过呢。”

  阿满当然不知道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梗。

  “这个妹妹是阿爷从河套带回来的吧,孩儿又怎么可能见过。”

  桓熙不再与他说笑,为阿满介绍道:

  “她是你贺姨娘的侄女,闺名贺萱,今后会住在未央宫,与你贺姨娘作伴,你可不许欺负她。”

  贺穆罗年纪太小,桓熙不可能三天两头的往她闺房里跑,自然得让贺萱搬进来,陪伴着贺穆罗,至于贺萱如果思念父母了,随时可以出宫,贺穆罗也能一同前往拜谒兄嫂。

  阿满听了这话,很是高兴。

  他就喜欢与洛娘、幼娘这些好看的妹妹们处在一起,至于同母弟香孩儿、堂弟阿驹以及韩嫣所生的庶子,阿满反倒很少与他们相处。

  一旁,贺穆罗已经在向谢道韫行礼。

  贺穆罗此前学了几个月的汉话,自然没有语言上的沟通困难。

  谢道韫笑着扶起了贺穆罗,看不出半点不快的模样。

  毕竟桓熙将贺穆罗纳进门,最主要还是为了安抚贺兰部。

  虽然没有事先与谢道韫沟通,但桓熙不是桓温,谢道韫也不是司马兴男,二人肯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闹腾起来。

  谢道韫已经提前为贺穆罗准备了一座寝殿,奴婢们也早已安排妥当。

  桓熙注视着谢道韫热情的领着贺穆罗姑侄前去住处,暗道:

  ‘娶妻当娶贤,古人诚不欺我。’

  如果换作是司马兴男,安排的可就不是住处,而是坟寝。

  至于阿满,自然也是跟着母亲一起去了,来了一个新妹妹,这种新鲜感只怕是要维持几天时间。

  桓熙独自走进椒房殿,只有周幼娘捧着一本书坐在殿内,她见桓熙进门,起身向桓熙行礼,只是看起来不太开心。

  “阿满说的话,伱都听见了?”

  桓熙笑着问道。

  周幼娘起先是摇头,过了片刻,终于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桓熙摸着她的小脑袋,宽慰道:

  “放心,只要我还在,阿满未来的妻子就只能是你。”

  周幼娘红着脸道:

  “桓叔父怎地一回来就拿我寻开心。”

  话是这样说,但嘴角还是不自觉的带着点笑。

  桓熙收走周幼娘手里的书本,道:

  “今日就别读书了,出宫去吧,你父亲也回来了。”

  周幼娘闻言,欣喜告退,走到门口,又回头笑着道:

  “谢谢你,桓叔父。”

  也不知是在谢桓熙让她回去见父亲,还是谢桓熙刚才的那番保证。

  桓熙摆摆手:

  “快去吧。”

  实际上,桓熙又何尝不知道周幼娘的日子并不轻松。

  周幼娘出自贵胄之家,是家中的嫡女,本应该享受无拘无束的童年,就像洛娘一样。

  却因为桓家与周氏联姻的需要,自小离开了父母,寄人篱下,自然而然的就会察言观色,在生活着谨小慎微,唯恐犯错。

  怕的就是被桓家退婚,毕竟周抚可不仅仅只有她一个孙女。

  这样的生活,着实太累,桓熙当然也知道,因此,他时常会在周幼娘面前展现其温和的一面。

  当谢道韫回到椒房殿时,阿满没有跟着回来。

  “幼娘回家去了?”

  桓熙点点头,嗯了一声。

  谢道韫一边收拾书本,一边道:

  “周楚回了长安,是该让她回去看看。”

  桓熙起身,从身后抱住了谢道韫,正要有所动作,却被谢道韫挣脱开来。

  谢道韫正色道:

  “莫要胡来,我有话要与你说,你先坐好。”

  桓熙不明所以,但还是乖乖坐了下来。

  只听谢道韫严肃道:

  “贺萱那孩子,你若自己存有什么歪心思,就不可以让阿满与她太过亲近,免得闹出笑话,说你们桓家就是喜好父子争妾,连累我也跟着丢脸。”

  桓熙闻言瞠目结舌。

  父子争妾这种事情,确实有过,李媛就是他虎口夺食,从桓温手中抢过来的。

  但他可真没打贺萱的主意。

  见桓熙在那喊着冤枉,谢道韫冷哼道:

  “当初你纳了玉儿妹妹为妾,又不放过她的庶祖母、庶母,谁知道如今会不会垂涎穆罗妹妹的侄女。

  “话,我已经提前与你说了,别真的等阿满长大了,父子俩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