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22 财政之忧

  翌日,谢家众人离开南阳郡城,而桓温也同样启程南下,临别时,桓温在与谢弈话别后,握着谢安的手,不舍道:

  “自与安石促膝长谈,于老夫而言,广受启发,很想能与安石朝夕相处,奈何天不遂人愿,今日就将分道而行。”

  桓温的重视,也让谢安心生感激,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若非谢安已经提前接受了桓熙的邀请,说不定还真就改变了心意,与桓温一同前往了襄阳。

  谢安躬身道:

  “惟愿楚公千万岁,假以时日,下官必能侍奉楚公左右。”

  桓温闻言颔首,谢安所言倒也不假。

  只要桓温能够将洛阳经营稳固,逼迫晋室还于旧都,借此专制朝廷,待桓温着手整合父子二人势力的时候,梁国的文臣武将,终会有在桓温麾下听用的时候。

  双方在城西别过,各自启程,奔赴目的地。

  与此同时,谢弈、谢安举家搬来长安的消息,也为桓熙所知,他当然欣喜谢安能够出山辅佐自己,但是最高兴的,还要数谢道韫、谢玄姐弟二人。

  能有父母、兄弟为伴,自是一大喜事。

  尚书省内,桓熙则与王猛说起了谢安:

  “谢安石此人,有奇才,先生今后与他相处,便能了解他才干。”

  王猛闻言,笑着提议道:

  “梁公素能识人,今日言之凿凿,可见谢安石绝非凡品,既如此,不如让他入职尚书省,为一仆射如何?”

  桓熙摇头道:

  “谢安石在江南虽有盛名,但在北方,也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罢了。

  “其人初来乍到,怎可委以仆射一职,世人不明真相,必定以为我在任人唯亲。

  “只是其人确有大才,不可屈就。

  “这样罢,我欲使他为尚书左丞,辅佐先生处置公务,先生以为如何。”

  汉献帝建安四年,始分左右仆射,权位仅次于尚书令。

  而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尚书右丞辅佐左右仆射,掌管钱谷等事。

  桓熙计划等谢安在尚书左丞的位子上作出成绩,再将他推上仆射之位,毕竟桓熙派人前往江东征辟谢安,本就是为了替王猛分担政务。

  王猛自然不会反对桓熙的安排,赞道:

  “梁公行事周密,臣并无异议。”

  谢安并不知道桓熙与王猛在三言两语间,就已经敲定了关于他在梁国的官职。

  桓熙对谢安的能力,自是心知肚明。

  虽然谢安不像王猛一样全面,并不具备出众的军事才能,但是在桓熙麾下,最不缺的就是能征善战的大将。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二月十二,楚军南渡汉水,班师于襄阳。

  郗超身为楚国尚书令,为群臣之首,带领众臣在城郊相迎。

  “恭贺楚公,得胜而归,光复旧都,功在社稷。”

  郗超上前道贺。

  桓温走下马车,握住郗超的手,说道:

  “战事固然凶险,可要是没有景兴为我稳定后方,我安能放心于敌僵持。

  “景兴坐镇荆州,总揽后勤,调拨军粮,从无短缺,此番收复洛阳,以景兴功劳为最。”

  事实上,桓温在为将佐们请封时,就是将郗超表为首功。

  当然,最关键的是洛阳之战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归根结底,桓温与慕容恪打的是一场后勤战。

  因此,首功归于坐镇后方,总揽后勤的郗超头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郗超凭借此功劳,获封高平县侯。

  按理说,以首功收复洛阳,做个县公也是绰绰有余,毕竟光复旧都的政治影响不容忽视。

  但郗超之父郗愔为南昌县公,魏晋以孝治天下,这个崇尚孝道的时代,桓温、桓熙父子二人在官爵上并驾齐驱,终究只是特例。

  桓温与郗超携手入城,消却了重逢的喜悦,二人必须直面楚国财政拮据的难题。

  桓熙通过改革商税,增加财政收入,但这是因为桓熙此前为了鼓励商业的发展,制定了较低的税率。

  别看桓熙统治关陇的时间并不长,但在他的政策鼓励之下,关陇地区的商业繁荣更甚江南。

  而在江南地区,商税不可谓不重,除了十分之一的关税以外,还有百分之四的交易税,同时,征牛埭税、桁渡税等等,商业上的杂税名目繁多。

  桓温、郗超继续在商税上面想办法,用以补贴财政,只怕是要竭泽而渔。

  至于苦一苦民众,向他们摊派苛捐杂税,则更不可能。

  春秋时期,田氏阴谋篡位,广树私恩,用大斗借米给百姓,用小斗收回。

  齐国上大夫晏婴就曾预言:

  ‘齐政卒归田氏。

  ‘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因此,桓温就算勒紧了裤腰带,紧巴巴的过日子,也不可能加派税赋,夺民以肥己。

  桓温与郗超商讨许久,终无所得,万般无奈之下,叹息道:

  “为今之计,只能休兵养息,以待恢复国力,再作计较。”

  郗超自责道:

  “臣无能,不能为主上分忧。”

  桓温知道这件事情不能责怪郗超。

  “景兴何必苛责自己,是我低估了北伐的难度。”

  桓温曾以一万精兵,数月间灭亡成汉。

  当他领着五万步骑北上,面对周成这可软柿子,误以为手到擒来的时候,偏生没有想到,在周成与燕国并无交集的情况下,慕容恪居然会亲领十万步骑南下救援。

  以致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桓温的预料,北伐也成为了消耗战。

  虽然如愿收复了洛阳,但是七年积累,几乎挥霍一空。

  眼看桓温带着失望,起身将要离开,郗超犹豫再三,终于忍不住献策道:

  “楚公何不推行土断,增加税户。”

  无论是龙亢桓氏,还是高平郗氏,都是北方侨族,而土断正是要损害侨族的利益,也难怪郗超此前一直闭口不言,直到确实无计可施,才向桓温建言。

  桓温说得容易,休兵养息,可燕、虞两国难道真的会坐视桓温控制洛阳。

  一旦慕容恪、苻建领兵南下进攻洛阳,桓温救是不救。

  听得土断二字,桓温重新坐回了座位,沉吟不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