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19 不知有晋

  喧闹的酒肆内,郭振羽和陈元明旁若无人的交谈着。

  “元明兄此行,收获如何?”

  陈元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道:

  “不瞒振羽兄,今年梁公改革商税,由长安去往银川,途经十五县,光是关税就得被抽去三成,但是陈某准备等过些时日,再走一趟。”

  桓熙在今年伊始,开始重复征收关税,每过一县,缴纳百分之二的关税,陈元明再想将货物运往银川,就得缴纳百分之三十的关税。

  这么高的关税之下,陈元明还愿意往银川贩货,可见陈元明去年收获了怎样的暴利。

  在过去的政策之下,官府不会重复征收关税,只需要一次性缴纳百分之二的过税,西北之大,任你行走。

  因此,只要瞅准商机,牟取暴利并非难事。

  只不过随着政策的改变,这样的好光景已经不复重现。

  郭振羽闻言叹息:

  “早知如此,当初我就应该与你一同前往各地行商。”

  陈元明摇头道: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令兄为梁公办差,四处奔走,你自当留在家中侍奉父母,怎可与我走南闯北。”

  作为行商,远比坐贾辛苦,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情。

  当然,更难熬的是与家人骨肉分离,一走就是一年半载,根本就顾不上父母妻儿。

  说着,陈元明问道:

  “听说令兄奉命前往江东公干,不知所为何事?”

  郭振羽闻言,挺直腰背,特意提高了嗓门道:

  “家兄口风很紧,不曾提起,可既然是梁公当面吩咐,肯定不是等闲的差事。”

  说着,郭振羽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邻桌的温式之、沈赤黔,就是想让眼高于顶的二人听清楚自己的厉害。

  他的兄长郭振翅,那可是为梁公办事的,曾经被梁公唤到跟前,当面吩咐差事,不会真以为自己真是个没有靠山的小书商吧。

  郭振羽的话音刚落,就有一名粗汉借着酒劲起哄道:

  “如今太后寡居在宫,令兄前往江东,莫不是奉命为太后送去定情信物!”

  顷刻间,众人哄堂大笑。

  温式之铁青着脸,气得直哆嗦,砰地一声,温式之重重拍在桌案上,哄笑声戛然而止。

  众人惊诧的望着温式之,不明所以。

  温式之愤慨道:

  ‘砰’地一声,哄笑声戛然而止,众人惊诧的望着拍案而起的温式之,不明所以。

  温式之看着粗汉与那些哄笑的食客,对他们不敬太后心生愤慨,怒道:

  “太后临朝称制十一年,有大功于国,尊荣至极,她的贞洁,岂容你等诬蔑!”

  酒肆之中,陈元明阴阳怪气道:

  “我道是谁,听口音,原来是个南人。

  “老公说得好呀,太后有大功于国。

  “只是陈某有些许疑惑,不知老公说的功劳,是指太后任用其父北伐,还是她重用殷浩,致使多年经营,毁于一旦。”

  温式之语塞。

  郭振羽本就对温式之不满,此时见好友出言反驳,也立即帮腔道:

  “羯赵荼毒北方生灵之时,太后何在!晋室又何在!

  “若非梁公收复关陇,保境安民,我等安能在此闲谈!

  “太后是非不分,重用会稽王、殷浩等奸臣,阻挠楚公北伐,坐视关东百姓身处水深火热。

  “此等作为,也敢妄称于国有功!”

  此前公然拿太后开刷的粗汉也附和道:

  “我等北方之人,只知有梁,而不知有晋。

  “所谓太后,于我等而言,不过是一妇人而已!”

  酒肆内的众人纷纷称是。

  温式之的脸色难看至极,就在沈赤黔犹豫是不是应该亮明身份的时候,只见温式之拂袖而起,气冲冲的离开了酒肆。

  沈赤黔赶忙追了上去,走出酒肆大门,沈赤黔劝慰道:

  “温公息怒,我这就派人通知官府前来抓捕,胆敢对太后不敬,酒肆里的这些人,一个也别想逃走。”

  然而,温式之却摇头道:

  “不过是些无知小民罢了,又何必与他们计较。”

  经此一事,温式之也彻底没了游兴,与沈赤黔离开东市,径直回去金陵馆。

  金陵馆内,温式之独坐厢房,叹息道:

  “司马氏坐拥天下已有九十年,如今,只怕真要作古了。”

  毫无疑问,酒肆中发生的事情,给了温式之极大的冲击。

  他当然知道桓熙在关中深得人心,但实在没有想到,北方民众对于晋朝的归属感,居然淡薄到了这种程度。

  许久,温式之取来纸笔,为正在交州担任刺史的兄长温放之写信,向他道出自己在长安的见闻,信中写道:

  ‘依弟所见,晋祚不长,桓氏当兴,愿兄长慎思明辨,谨慎行事。’

  此前,朝廷授予桓温录尚书事、假黄钺,加督司、并、冀三州诸军事,同时要求桓温放弃交、广二州的军权,但被桓温推辞,宁愿不领这道恩旨,也不肯交出二州军权。

  可以想见,交州、广州的归属,将是未来朝廷与楚国争夺的重点。

  而广州刺史谢奉与交州刺史温放之的态度,则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也是桓熙为何要对温式之以礼相待的原因。

  广州刺史谢奉出自山阴谢氏,属于陈郡谢氏的一支,但早在两汉时期就迁来了会稽郡山阴县,谢安隐居在会稽山阴,除了这里山水秀丽之外,未尝没有与山阴谢氏亲近关系的意思。

  沈赤黔回到未央宫,立即向桓熙汇报了酒肆之事。

  一直以来,桓熙始终不曾严格管控民间舆论。

  他对孤儿寡母的喜好,可以说是人尽皆知,长安百姓以此作为谈资,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无论桓熙看上谁家寡妇,娶了谁的母亲,只要他能保护一方安宁,让关陇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又会在意他裤裆里的那点破事。

  桓熙之所以放松对舆论的管控,也是因为在他入主长安以后,成绩有目共睹,深得百姓的爱戴,众人即使调侃他的癖好,也并不带有恶意。

  沈赤黔此前没有在酒肆中当场发难,正是因为食客们话里话外,都是偏向着桓熙。

  当然,他们是在抨击桓熙的政策,煽动民众对桓熙的怨恨,沈赤黔哪会询问温式之的意见,当场就把人给捉了。

  桓熙耐心听沈赤黔说完事情的经过,并没有追究此事,大兴牢狱的打算。

  但他也不容许别人拿自己的心头好来说笑,桓熙沉声道:

  “太后贵为国母,桓某尚且敬若神明,岂容他人非议。

  “况且北伐失败,罪在会稽王弄权,殷浩自大才疏,满朝文武尚且被殷浩蒙蔽,又何必去苛责一位妇人为何不能事先察觉。

  “赤黔,你去一趟中书省,告诉权中书,得让世人知道,今后再有人敢不敬太后,便是与我桓熙为敌,桓某必将严惩不贷!”

  沈赤黔领命而去,当天,权翼便写好一篇公文,交由桓熙过目后,送往尚书省,由王猛安排人在长安各坊市内张贴。

  权翼秉承桓熙之意,在文中为太后开脱,将罪责全都推到了司马昱、殷浩等人的头上。

  当日与温式之、沈赤黔同在酒肆的食客,见到张贴的公文,无不吓得汗流浃背。

  他们正午才在酒肆当着一位江东老翁的面调侃太后,下午官府就有告示发出,为太后辩解,同时禁止民众议论太后。

  联想到江东使团正在长安,不难猜出那位衣着华贵的老者,必定是使团中的一员。

  陈元明、郭振羽等人在惊恐之下,不约而同的逃离了长安,直到家人送来消息,官府并未派人搜捕他们,这才壮着胆子回家。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温式之在长安逗留了五天,看上去并没有受到在酒肆时,所发生的不愉快的影响,偶尔受邀去到未央宫时,也是与桓熙谈笑宴宴。

  当温式之离开时,桓熙在城门处与他执手告别,二人依依不舍。

  似乎在温式之出使梁国期间,桓熙与他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正月二十。

  阿满等人由桓虔护送回了长安,最高兴的自然要属谢道韫、李媛、韩嫣等人。

  母子重逢,又怎一个欣喜了得。

  “孩儿拜见阿爷。”

  阿满从母亲的怀抱中脱身,领着弟弟妹妹们向父亲见礼。

  “都起来吧。”

  桓熙揉了揉阿满的小脑袋,一把将洛娘抱起。

  阿满、洛娘两兄妹已经五岁了,再过几年,桓熙再想与女儿亲昵,可就要注意分寸了。

  正所谓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男女之防,自然也包括了父母与子女。

  桓熙抱着洛娘,询问阿满道:

  “在你祖父身边,可曾努力读书。”

  阿满嘿嘿直笑,避而不答。

  桓熙摇头不已,答案显而易见。

  他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毕竟桓温平日里公务繁忙,偶有闲暇,也是要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

  而司马兴男对教育并不重视,桓熙当初就是担心这一点,才态度坚决的拒绝将阿满送往江陵,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教养。

  桓熙无奈道:

  “罢了,念在你平日读书用功,为父也不责怪你了,只是回了长安,不可再生懈怠。”

  阿满欢呼雀跃,一个劲地点头称是。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