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182 进驻许昌

  第185章 进驻许昌

  颍川自古就是大郡,原治阳翟(今河南禹州),领十七县,曹魏时,原治所阳翟在内的西北部地区被划入河南尹,西晋时,又分颍川郡西南部另置襄城郡。

  时至今日,颍川郡只领九县,治于许昌。

  当初,后赵豫州刺史张遇的部众、人口被桓熙、苻健瓜分,分别带去了关中、河东。

  颍川、河南、弘农三郡因而萧条。

  虽然称不上白骨露于野,但方圆数百里,也确实见不到人烟。

  周成从徐州带来的人口不多,毕竟当时需要向魏统借道兖州,身后又有姚襄步步紧逼,跟随周成前来的,只有一万余将士以及他们的家眷。

  因此,周成真正经营的,实际也就许昌、颍阴二县而已。

  周成辛苦两年,眼看许昌、颍阴恢复了些许元气,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乐弘向桓温投降,楚军兵锋直逼许昌,二县百姓所有的努力尽数化为了泡影。

  周成遣使请求慕容恪向许昌派遣援军,慕容恪却让他退往洛阳,燕军显然是抱定主意要在洛阳作战。

  实际上,慕容恪不愿前往许昌,是担心在他南下之后,桓熙会趁机东出,占据洛阳,阻断燕军的退路。

  乞伏鲜卑已经投降,凉州叛乱基本宣告平定,王猛自然大肆宣扬此事,以安定人心,慕容恪自然有所耳闻。

  谁又能保证桓熙不会快马赶回,率部东出。

  周成没有胆量独自面对桓温,而慕容恪又不愿前来颍川,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依照慕容恪的指示,率部退往洛阳,同吕护一起防守洛阳城,等待燕军南下。

  许昌城外,田间麦穗金黄,周成看着秋意浓浓的景象,即便再怎么不忍心,也只得下令道:

  “放火!”

  秋天是干燥的季节,火势迅猛,升腾起滚滚浓烟。

  嚎哭声四起,回忆起春耕时的艰辛,劳作时挥洒的汗水,谁又不会因为这场大火而悲伤。

  楚军先锋逼近,已经没有时间再让周成组织军民收割刚刚成熟的谷物,即使付之一炬,也好过留给桓温。

  桓温来到许昌,入目所见,尽是焦土,唯独一座许昌城还屹立在焦土之上,也许周成还盼望着击退桓温之后,自己还能回到颍川,因此不曾拆毁城池。

  ‘就凭这一点,将来生擒周成,老夫也得为他留下全尸。’

  看着眼前完好的许昌城,桓温心道。

  许昌,旧名许,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于此,又名许都,曹魏代汉,建都洛阳,改称许昌。

  遥想当年,许昌也是天下繁华之所,人杰地灵,如今却是满目荒芜的景象。

  登上许昌城楼,桓温感慨万千,他对众人说道:

  “神州沦陷,中原化为废墟,这都是王夷甫等人的罪责。”

  王夷甫便是王导、王敦等人的族兄王衍,也是西晋永嘉年间的宰相。

  王衍在任期间,无心治国,自顾争权夺利,八万之乱固然是西晋灭亡的主因,但王衍身为宰相,实在难辞其咎。

  桓温话音刚落,大司马府记室参军袁宏却当众为王衍开脱,反驳道:

  “兴衰自有定数,岂能责怪于人。”

  袁宏时年二十七岁,出自汝南袁氏,就是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那个汝南袁氏。

  年少时,袁宏家道中落,但因文采出众,被豫州刺史谢尚赏识,被选聘为参军,被世人称赞为一时文宗。

  后来名声传到桓温的耳朵里,又被招至征西大将军府,历任大将军府参军,大司马府记室参军,深得桓温的器重。

  然而,袁宏心怀晋室,对此并不领情。

  桓温被他当众驳斥,脸面实在挂不住,恼怒道:

  “我听说,刘景升有头千斤大牛,食量十倍于常牛,但论及负重,却不如一头羸弱的母牲,魏武帝入荆州,杀之以牢将士!

  “王夷甫等辈就是那头千斤大牛,尸位素餐,天下就是被这种人败坏的!”

  说罢,桓温愤然走下城楼,再也没有了心情怀古。

  众人赶忙追了上去,而袁宏却并不惶恐。

  实际上,这并非是袁宏第一次冒犯桓温,但是人才难得,桓温一直容忍他。

  当然,今日当众顶撞桓温,后果可能会被降职,甚至免官,可袁宏并不在意。

  明眼人都知道,留在大司马府,尤其是担任记室参军这样的心腹职位,要不了几年,就是妥妥的开国元勋。

  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安能摧眉折腰,侍奉权贵,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桓温再怎么恼怒,也只能疏远、弃用袁宏,而不能杀他。

  毕竟士人可不是奴婢。

  对于袁宏来说,荆州容不下他,亦可往建康求职。

  桓温的长史范汪就是这样的情况,自己弃职离开了桓温幕府。

  而主薄习凿齿,即使桓温明知道他心向晋室,也只能将他贬为户曹参军,眼不见为净。

  原时空中,习凿齿临终时留下的遗疏,还在详细论述晋承汉室的正统性。

  桓温看似风光,其实也受到了许多的约束,哪有桓熙在北方另起炉灶来得洒脱。

  回到临时住处,那是东汉末年,曹操为汉献帝营造的宫室。

  桓温仍然气愤不平,范汪是这样、习凿齿是这样,袁宏也是这样,自己将他们视为心腹,委以重任,但他们从来都不肯跟自己一条心。

  “若是在熙儿麾下,哪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桓温气恼道。

  乐氏并不知道桓温说的他们是谁,但清楚,所谓熙儿,正是楚国世子,当朝梁公。

  她走到桓温身后,为他揉捏着肩膀,娇声道:

  “楚公,何事要生这么大的气,可莫要气坏了自己的身子。”

  乐氏是乐弘新收的义女,桓温入襄城,乐弘将义女献给了他,桓温原本是拒绝的,他在外面花天酒地,司马兴男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真要没有经过她的同意,桓温领了一名侧室回家,只怕是要闹得鸡犬不宁。

  桓温惧内,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因此,乐弘声称,只是跟随桓温,沿途照顾饮食起居,作一奴婢而已。

  实际上,就是给桓温作外室,不求名分。

  桓温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是装模作样的推辞几句后,笑着答应下来。

  乐氏年仅十六岁,比桓温的儿女还要小上许多,这样青春貌美的少女,又让老奴如何不爱。

  听得佳人的娇滴滴的声音,桓温心里的恼怒也消减了许多。

  桓温握住乐氏柔软的小手,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

  香玉在怀,桓温叹息道:

  “只恨景兴(郗超)不能常在我身边。”

  江南士人之中,能够与桓温志同道合,又有大才之人,目前来说,仅有郗超一人。

  桓温感慨一句,看着怀中的乐氏,不由想起了新婚时的妻子司马兴男。

  那时的公主,也是她现在的年纪,只有十六岁。

  新婚燕尔时的甜蜜,桓温始终不曾忘怀,一直记在心坎。

  每当被司马兴男训得抬不起头来,自觉丢了颜面,桓温就会把那份回忆调出来,仔细回味,每每就能消了怒火。

  那段日子,也是桓温人生中最开心的日子,父仇得报,又迎娶娇妻。

  当然,没过几年,娇妻也就成了悍妻。

  桓温心有所感,他放开了乐氏,独自走到屋外,遥目西望,暗道:

  ‘也不知道公主如今过得怎样。’

  乐氏这样的女子,凭着年轻与美貌,倒也能够获得桓温一时的宠爱。

  可哪天桓温厌倦了,或者乐氏人老珠黄,必然会被弃若敝屣。

  毕竟她与司马兴男这位结发妻子不同,对于桓温来说,不过是聊以慰藉的玩物而已,不可能存有真感情。

  司马兴男远在长安,并不知道桓温对她的思念。

  不过,如果让司马兴男知道桓温又故态复萌,偷偷养了外室,只怕也不会轻易放过他。

  毕竟桓温此前养在郗超府上的外室,可就是被司马兴男给送走了。

  司马兴男来到长安也有些日子了,在得知桓熙即将平定凉州叛乱后,能让她牵挂的,也只有桓温的安危而已。

  桓济如今也算洗心革面,工作上算不得有多努力,但至少每天还是会按时出现在刑部衙署,不再沉湎于酒色,滥用五石散。

  而在司马兴男抵达长安之前,桓熙的侧室韩嫣又为她新添了一个孙儿,虽然是庶孙,但也是儿子的骨肉,同样得到了司马兴男的喜爱。

  不会真有祖母会当众把庶出的孙儿称为猪狗崽子吧。

  在桓熙、桓济之后,桓家其余三子如今都已经成婚。

  第三子桓歆迎娶了琅琊王氏的嫡女。

  第四子桓祎迎娶了颍川庾氏的嫡女。

  第五子桓伟迎娶了太原温氏的嫡女。

  这自然是桓温拉拢江南士族的手段,但目前来看,效果实在一般。

  毕竟桓歆、桓祎、桓伟这些人的分量,与桓熙相比,还是差了许多,不足以让这些家族动心。

  至于陈郡谢氏,属于是口嫌体正直,谢奕、谢安明面上对桓氏不假颜色,但还不是在谢玄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允许他前来长安,投奔同母的大姐。

  下一章在晚上十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