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127 桓熙出巡

  第130章 桓熙出巡

  江陵,渡口。

  谢道韫依依不舍的与父母道别,谢奕与桓温终究不曾见面。

  桓、谢两家本应该更加亲密,没有人知道以桓家目前的势头,谢奕是否会对当年离开桓温幕府,拖延桓熙的婚期而感到后悔。

  名士都有自己的骄傲,谢奕也不可能再回过头去。

  至于谢家的未来,阿满身上毕竟也流着谢家的血,这不是谢奕所要担心的。

  谢奕已经登上了船,只留妻子、儿女们在渡口道别。

  谢玄颇为不舍,一母同胞的姐弟感情,总比其他兄弟姐妹更深厚些。

  谢道韫如同一位严母一般,对他千叮咛,万嘱咐,末了,又道:

  “你姊夫有句话说得很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羯儿应该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

  谢玄好奇道:

  “姊夫主政三州之地,想必公务繁忙,莫非每日还在坚持苦读?”

  谢道韫也没替桓熙遮掩:

  “有军师将军的辅佐,倒不需要他太过劳神费力,你姊夫书法功底差,闲暇时,偶尔也会拿出书帖临摹,以求精进。”

  说着,谢道韫无奈道:

  “就是不知道在临摹谁的字迹,反正他是不肯给我看的,也许是怕我取笑他。”

  姐弟二人说话间,谢母阮容见时候不早了,催促道:

  “令姜、羯儿,有什么话,留着下次见面再说吧,莫让你们父亲在船上久等。”

  谢道韫这才向母亲施礼告别:

  “惟愿母亲身体安康。”

  谢母动容道:

  “伱也要保重好身体,家里的事情,你不要太过挂念。”

  说着,谢母支开谢玄,轻声道:

  “当初你父亲听说熙儿降服匈奴,也曾为之欢喜,他只不过是好面子,不愿服软,你回去长安以后,与熙儿说说,让熙儿莫要将当初的事情一直记挂在心上。”

  谢奕是否为桓熙降服匈奴而高兴,只有他自己与谢母知道。

  谢道韫笑着安慰道:

  “母亲放心,夫君并非气量狭窄之人,又怎会因此怨恨父亲。”

  这话倒也没错,看在谢道韫、谢玄的份上,桓熙并没有因为往日的一些事情而怀恨在心。

  谢母闻言终于放下心来,她与谢道韫道别,伸手抚摸了一下怀中的阿满,这才带着谢玄登船。

  看着船只渐行渐远,甲板上,家人们的身影也逐渐模糊,谢道韫强忍许久的泪水也终于掉落下来。

  而奉桓温之命,前来护送的侍卫们也松了口气,桓温就怕儿媳脑子一热,抱着孙儿跟上了船,到时少不得要来一场拦江救阿满。

  老奴近来被女色所伤,很是憔悴。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司马兴男四十岁的年纪,此前往长安住了半年,如今回来了,又怎么会放过他。

  桓温顾镜自怜,悲叹自己早生华发,而桓温的死对头殷浩,最近同样心情不佳。

  按理来说,谢尚此前未能安抚张遇,如今却能与姚襄坦诚相见,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殷浩有了苻健叛晋自立的例子,已经不再相信胡人。

  别看姚弋仲留下遗言,让姚襄忠心于晋室,勿生二心。

  但这是因为姚氏如今占据徐州为基业。

  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偏偏又是平原地形,无险可守,姚氏只能依附于晋室。

  如果给姚家占据了关中、河东、河北这三地的任意一处,姚弋仲必然是要留下另一番遗言。

  殷浩从骨子里就不信任姚襄,在听说了寿阳的消息后,殷浩暗自气恼道:

  ‘只恨谢尚错失良机,若能趁机收监姚襄,并其部众,则北定中原指日可待。’

  他可不相信姚襄真的会不顾生死,让其弟率部归附慕容氏。

  殷浩为谢尚错失机会而惋惜,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姚襄虽然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但麾下兵强马壮,想要除掉他,只能耍些阴险手段,例如派遣刺客。

  刺客不在于武艺是否高强,而在于能否取得对方的信任,接近目标。

  殷浩与姚襄不曾有过会面,二人素不相识,想要派遣刺客刺杀姚襄,殷浩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从姚襄送来江南为质的五个弟弟身上想办法。

  想必,他们也是怨恨姚襄将他们送来当人质的吧。

  就在殷浩刻意与姚襄五个弟弟亲近的时候,谢道韫终于带上了阿满、洛娘,离开了江陵。

  桓温这段时日习惯了含饴弄孙的生活,阿满这一走,他食不下咽,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因此拒绝与司马兴男行夫妻之礼。

  只不过这种事情不是老奴想拒绝,就能拒绝的。

  就在谢道韫踏上归途的时候,桓熙也乘车离开了长安。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二月十七,春色正浓,桓熙在五千精骑的护卫之下,开始了他的巡视之旅。

  自从夺取关中以来,他就不曾回去过梁州,而占据陇右以后,也不曾往秦州视察。

  当然,往梁州只是一个幌子,桓熙真正的目的,还是在秦州。

  毫无疑问,在桓熙的下一步规划里,凉州首当其冲。

  不收取凉州,就谈不上全力东出,争夺天下。

  否则他在中原与人激战的时候,凉州张氏趁机袭击陇右,只怕会首尾难顾。

  桓熙可不会将关陇的安危,寄托在一纸和约之上。

  张重华这几年之所以老老实实地龟缩在凉州,是因为被自己打怕,而他本人也意志消沉,无心进取。

  一旦凉州之主换了人,桓熙可不敢肯定对方能够坐视关陇空虚。

  毕竟签署和约,有时候就是为了将来撕毁作准备。

  桓熙谋夺凉州,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威胁,也有将凉州精骑收为己用的心思。

  因此,桓熙必须亲自往秦州视察,好在未来将秦州作为进攻凉州的前沿基地。

  但光是往秦州走一趟,必然会引起张氏的警觉,所以才有了先往梁州,再去秦州的安排。

  当然了,在这趟出巡的过程中,桓熙也将借机从各地的州郡兵中选拔精壮敢战之士五千人,将他们编为战兵。

  扩军的风声早已放出,各地的州郡兵无不欢喜鼓舞,毕竟以战兵所享受的待遇,谁又不想置身其中,成为他们的一员。

  要不是现在正值农忙的时候,哪怕不需要官府征召,他们也会自发操练。

  这一次回去汉中,桓熙并没有走子午道,山路实在难走,而是走的相对平坦的陈仓道。

  但也只是相对平坦,当然比不得长安周边的官道。

  一路上马车颠簸,让与桓熙同车的李媛、韩嫣颠得七荤八素。

  桓熙搂着二人,暗自寻思道:

  ‘有几条官道,是该让人平整了。’

  无论坐的是二轮马车,还是四轮马车,路不平,就得遭受颠簸。

  今年的劳役、徭役征伐,还得是以修路为主。

  尤其是长安往潼关、蒲坂、天水、汉中、南阳的五条路线,必须重新修缮。

  桓熙一直以来,坐的都是四轮马车,而非普及度更高的二轮马车。

  四轮马车古已有之,后世考古,就曾在秦皇陵里发现两驾铜制的四轮立车。

  但现在的四轮马车只是王公贵族们能够使用的载具,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路况与现存四轮马车的缺陷。

  如今的四轮马车,说到底,就是在二轮马车上多加了两个轮子,虽然优点不少,但缺点也同样显著:两个前轮不能左右转动。

  四轮马车在笔直的道路上行驶还可以,但只要是遇到转弯,就会暴露其灵活性的缺点,

  考虑到四轮马车相比较与二轮马车,存在安全、舒适、载重更多、行驶更远、速度更快等特点,桓熙已经下令,让机巧院的匠人着手研发前轮可以跟随牲畜转动的四轮车。

  每年桓熙都要往机巧院里拨下大量的经费,养着那么多的匠人,可不是真的在给他们养老。

  桓熙只是把任务交待下去,无论匠人们采用什么法子,都得在他回去长安的时候,给自己献上成品。

  这一趟巡视,没有半年只怕是回不去长安,有充足的时间给到匠人们。

  只要解决了转向的问题,将来推广四轮马车,无论是自己出行,还是运兵运粮,相较于以往,都能存在不小的优势。

  当然了,改良后的四轮马车不是灌钢法。

  桓熙已经将灌钢法设置为高度机密,冶铁厂的周边也被划为禁区,派遣士兵看守,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对于参与锻钢的匠人,他也严厉告诫过泄密的后果,同时发放额外的保密补贴。

  因此,灌钢法不会像耕杷耱技术、曲辕犁一样,轻易被人学了过去。

  桓熙甚至都不曾与桓温分享灌钢法,就是担心他在江陵的保密工作做不到位。

  虽然桓温坐拥荆州的时间更久,但要论及控制力,可比不上桓熙对于关中的掌控。

  至于改良后的四轮马车,也属于是大范围推广的物件,难以保密。

  对方只要搞到一件成品,就能知道其原理。

  不像灌钢法,哪怕得到一件灌钢法制成的铠甲,也不可能从中推导工序。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