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105 设单于台

  苻健最终撤离雁门关,引兵南下,回去晋阳。

  既然暂时无法染指河套平原,也自然不再需要牵制代国的军队。

  苻健巴不得桓熙与拓跋什翼犍对于铁弗匈奴的控制权争夺,而爆发冲突。

  毕竟铁弗匈奴此前臣服于代国,拓跋什翼犍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它依附于桓熙。

  果不其然,苻健前脚刚走,此前还在装聋作哑,对铁弗匈奴遭受侵略一事不管不顾的拓跋什翼犍,如今也终于想起了自己宗主国的身份。

  于是派遣其外甥刘库仁来到河套平原,以此责问刘务桓,为何要向晋朝称臣。

  而此时,桓熙尚未班师。

  为了庆祝彻底将氐人驱逐出河套地区,晋、匈联军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

  刘库仁来的凑巧,正是众人欢宴时。

  面对刘库仁的责问,刘务桓陷入两难的境地。

  他当然为岳父见死不救的行为而感到心寒,但这并不代表他就要因此与拓跋什翼犍决裂,从此在苻健之外,凭空再多出一个大敌。

  可偏偏桓熙就在一旁不言不语,审视着他的态度。

  态度软弱了,只怕惹得桓熙不快。

  态度强硬了,又害怕得罪了岳父。

  正当刘务桓左右为难之时,宴席上,一直沉默寡言的左贤王妃拓跋氏突然拍案怒道:

  “刘库仁!父亲难道就是这样让你来质问我家大王的!

  “我们夫妇受到苻氏逼迫的时候,你又在哪!

  “若非桓公相助,我们夫妇都要做了苻氏的阶下囚!”

  拓跋氏怎么可能对自己娘家没有一点怨气。

  她十四岁嫁入铁弗匈奴,至今也有十年了,铁弗匈奴一直以来,对待代国都很恭顺,屡屡朝贡,但苻氏入侵,铁弗匈奴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却是桓熙伸出援手。

  如今好不容易渡过了难关,父亲居然派人前来质问自己的丈夫,为何要改弦易辙,转而向晋朝称臣。

  拓跋氏简直都快被气笑了,她一双杏目狠狠瞪着刘库仁:

  “你回去告诉父亲,不向晋朝称臣,难道还指望代国出兵吗!”

  刘库仁不仅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他还有另一层身份,也是刘务桓的族兄弟。

  三十三年前,铁弗匈奴就曾与代国交战,刘务桓的父亲刘虎被拓跋什翼犍的父亲拓跋郁律击败,其堂弟刘路孤率领部众投降代国。

  拓跋郁律将女儿嫁给了刘路孤,刘库仁就是刘路孤之子。

  而跟随刘路孤投降拓跋鲜卑的那一部铁弗匈奴,便是如今的鲜卑独孤部。

  左贤王妃与刘库仁也是表兄妹的关系,但一番话说得很不客气,让刘库仁无地自容,只得告辞,掩面而走。

  刘务桓见状,终于松了口气,他感激地朝妻子看了一眼,今日若不是有她替自己解围,这个难关可不好过。

  毕竟,这番话如果是刘务桓来说,拓跋什翼犍或许还会恼羞成怒,因而心生怨恨。

  但如今是她女儿当众指责,刘务桓就不信拓跋什翼犍还有脸来怪罪自己。

  刘库仁走后,桓熙抚掌笑道:

  “王妃一席话,振聋发聩,气势非凡,羞走代国使臣,真乃女中豪杰。”

  拓跋氏谦虚道:

  “不敢当桓公称赞,我只是一个无用的妇人,上马不能保家卫国,下马不能相夫教子,今日见到娘家人无理取闹,不过是出面维护自己的夫君罢了。”

  刘务桓闻言,内心深受感动,他道:

  “今日盛会,王妃何不为桓公敬上一杯。”

  由此可见,桓熙目前的名声还不算差,至少刘务桓还敢主动让自己的妻子向他敬酒。

  不像有的穿越者,在这方面可谓是声名狼藉,不仅父亲防着他勾搭小妈,就连关系亲密的表哥,也不敢给他看一眼新纳的美妾。

  拓跋氏听从丈夫的吩咐,起身端着酒盏,前来向桓熙敬酒。

  桓熙平素很少饮酒,毕竟戒不了色,莫非还戒不了酒。

  但今日高兴,还是破例喝了几杯。

  深夜,桓熙又一次拒绝了刘务桓送来的匈奴女子。

  来到铁弗匈奴以后,刘务桓就没少给他进献匈奴美女,但都被桓熙拒绝,也让匈奴人误以为他不好女色,否则刘务桓也不可能主动让拓跋氏为桓熙敬酒。

  然而,桓熙只是看不上那些匈奴女子的身份罢了。

  庆功宴后,也该是分别的时候了。

  翌日,清晨,桓熙将刘务桓、刘阏陋头唤来了帅帐之中,说起了自己离开后,对于铁弗匈奴的安排。

  便是要让刘阏陋头率领一部,居住在前套平原,而刘务桓自领一部,生活在后套平原。

  至于西套平原,自然是按照此前的约定,由他桓熙控制。

  当然,桓熙也与二人说了,这只是自己的一点拙见,同不同意,还得看他们兄弟的意思。

  且不说刘务桓、刘阏陋头是否能够拒绝,但桓熙这样的安排,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对于刘务桓来说,与其将刘阏陋头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兄弟留在身边,倒不如分他一些部民,让他去往前套平原,也能为自己抵御苻氏的入侵。

  毕竟苻氏要想出兵河套,必然先攻前套,再攻后套。

  而刘阏陋头见桓熙暂时没有将自己扶持上位的想法,也愿意自领一部,独自发展,不必看兄长的眼色,仰人鼻息。

  “谨遵桓公之命。”

  兄弟二人齐声应道。

  桓熙微微颔首,这时,权翼突然插话道:

  “主公,下官倒有一些想法。”

  说着,他看向刘务桓、刘阏陋头,迟疑道:

  “不知该不该说。”

  桓熙微微挑眉,说道:

  “权长史不妨直言,我没有事情是不能让左贤王与阏陋头知道的。”

  权翼这才开口: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主公可想好要以什么名义统率西套草原上的匈奴部落?”

  桓熙要的当然不只是西套平原的土地,还有西套平原上的部落,以及归属于西套平原部落的匈奴弓骑、匈奴步卒。

  永远不要低估了他对人口的渴望。

  刘务桓、刘阏陋头对此早有心理准备,毕竟桓熙此前还特意往荆州求要人口,怎么可能会放任他们带走西套平原上的匈奴部落。

  桓熙沉吟道:

  “权长史所言有理,这一点是我疏忽了,不知权长史有何良策?”

  刘务桓、刘阏陋头也将目光放在权翼的身上,想要看看他究竟能够拿出一个什么好办法。

  权翼从容道:

  “下官斗胆,恳请主公在银川设置单于台,用以管辖匈奴部落!”

  桓熙此前与刘阏陋头提过,要在西套平原新建一座银川城。

  权翼当然也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刘务桓、刘阏陋头闻言瞠目结舌,桓熙更是勃然大怒。

  他愤而起身,一拳打在权翼的脸上,将权翼打翻在地。

  桓熙怒道:

  “我为晋臣,怎能设置单于台,我桓熙宁肯戳聋了自己的耳朵,也不愿听到别人称呼我为大单于!

  “权翼!我一向待伱不薄!你为何要说出这种话,陷我桓熙于不义!

  “说!你究竟是受了谁的指使!”

  目睹这场好戏的刘务桓、刘阏陋头哪怕心里跟明镜似的,也得出面为权翼求情。

  刘务桓拜求道:

  “大单于!权先生所言未尝没有道理,就连冉闵之子冉胤都能被册封大单于,桓公乃当世之英雄,关陇各族,铁弗匈奴无不仰慕,为何不能加此封号!

  “小王恳请大单于莫要推辞!”

  刘阏陋头也在一旁劝说道:

  “是呀,大单于!权先生所言,并非他一人的看法,这是众望所归的事情,大单于之位,舍桓公,又有何人能够当之!”

  二人一口一个大单于,仿佛没有听见方才桓熙说过,宁愿戳聋自己的耳朵,也不愿听到这三个字。

  当然,桓熙怎么可能因此拿刀去捅自己的耳朵,说说而已,不会有人当真吧。

  他见刘家兄弟苦苦哀求,无奈叹气道:

  “唉!我与父亲曾经发誓要扶保晋室,你们为何要这么逼迫我!”

  权翼从地上爬了起来,他的左侧脸颊已经有了淤青,但此时权翼也顾不得脸上的疼痛,继续口出大逆不道之言:

  “主公!晋祚已衰,天命难违!辅佐主公平定北方,开创盛世,再造功德,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夙愿,主公为何执迷不悟,偏要作晋室的忠臣。

  “司马氏有何德行,如今山河破碎,北方沉沦,就是他们司马氏带来的祸患!

  “即使主公将来平定天下,还政于司马氏,焉知不会再来一场八王之乱.”

  话未说完,却被桓熙打断:

  “够了,不要再说了,我答应你就是,但我事先说好,我只是设置单于台,用以管辖西套草原上的匈奴部落,你们万万不可称呼我为大单于!”

  刘家兄弟表现得很高兴,答应道:

  “谨遵大单于之命!”

  桓熙很不高兴,他埋怨刘务桓、刘阏陋头没有把自己的话当回事。

  但并没有因此责罚他们,反而是大度的表示会为刘务桓向朝廷请求左贤王的册封,为刘阏陋头请求右贤王的册封。

  刘务桓此前的左贤王,是后赵石虎所封,如今归降晋室,自然是不作数的。

  兄弟二人一个左贤王,一个右贤王,又全都听命于桓熙,好像他这个大单于,还真像这么回事。

  当然,桓熙自己是不会自称大单于的,但是别人私底下怎么称呼,不是他能管得了的。

  毕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自此,铁弗匈奴被一分为三,而桓熙也将借着单于台这一机构的设立,名正言顺的管辖西套平原上的匈奴部落。

  所谓单于台,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政策下的特有产物,由刘渊首创,以其子刘聪为大单于,专门管理胡汉分治政策下,不能摆脱游牧习性的胡人。

  实际上,大单于不同于曾经的匈奴单于,可以将单于台视作是胡人的尚书台,大单于这一官职也相当于是专管胡人的尚书令。

  所以后赵开国君主石勒称帝后,也会以其子石宏为大单于,石虎为尚书令,分管胡汉百姓。

  而石虎称帝后,也以其子石宣为大单于。

  这样的例子包括先前提到的刘渊之子刘聪,冉闵之子冉胤。

  大单于听起来显赫,但其实反倒不如单于这个头衔敏感,只是一个类似尚书令的官职罢了。

  退往晋阳的苻健此时正准备脱离东晋,他暂时还不敢称帝,打算暂时自称天王,也在准备设置单于台,给自己安上一个大单于的名头。

  在刘务桓、刘阏陋头兄弟离开后,桓熙满含歉意的看着权翼,伸手轻轻触摸他脸上的淤青,惭愧道:

  “又让子良为我受委屈了,桓某无以为报,只能赠以布绢千匹,聊表歉意。

  “若是子良觉得还不够,就请还我一拳。”

  权翼不以为意地说笑道:

  “主公不如再打我一拳,多赐我一千匹布。”

  桓熙闻言,忍不住笑道:

  “何必再打一拳,等回了长安,我便命人往子良府上送去两千匹布!”

  主臣二人,相顾大笑。

  就在桓熙议定设置单于台一事之时,冉魏大单于冉胤的日子却不太好过。

  正如桓熙与王猛断定的那样,冉闵将胡人调拨给其子,那些胡人苦大仇深,又哪是真心归附。

  当冉闵统率十万步骑进攻襄国的时候,投降的胡人趁着冉闵不在,发动叛乱,将冉胤擒送襄国。

  冉胤被石赵天子石祗所杀。

  而因为后方的动乱,导致冉闵麾下军心不稳。

  石祗又向前燕求来三万援兵,以及姚襄麾下三万八千名骑兵,众人合力在襄国大败冉闵。

  冉闵狼狈逃回邺城。

  冉魏重要官员,包括左仆射刘琦、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将军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人,或是在胡人作乱时被杀,或是死于襄国之战。

  去年还号称石氏未有之盛的冉魏,也走向了颓势。

  冉闵对于没有听从韦謏之言,可谓是悔之不及。

  此前被他灭了满门的韦謏也因此被追封为大司徒,而建议冉闵出战的僧人法饶,父子二人也都被冉闵肢解尸体。

  第三章带到,感谢大家的投票,谢谢。

  明天继续一万字更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