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283不如迁都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283不如迁都

作者:秋来2 字数:4601 书籍: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朱元璋暗自赞叹了一句。

  论这种商业上阴损玩意的动脑筋,他们还真没有王布犁脑瓜子转的快。

  “那就如此安排吧。”

  朱元璋对于削弱北元实力这件事是极为上心的。

  目前大明周遭称得上对手的也就是这么一个势力了,老朱自是十分重视。

  若是他能够一口气平推过去,老朱也不会用王布犁这种七拐八拐的迂回招式。

  奈何现在大明的实力,还是无法完全干掉缩在塞外的蒙古人。

  朱元璋搞出一个虚假的带路侯用来宣扬,其实内心深处是真的渴望能出现几个带路的。

  如此一来,总比大明将士出去溜达一圈,蒙古人立马远遁不跟你对战,保存实力。

  反倒自家军队容易耗费许多军费,甚至还有生病之类的,一无所获强上许多。

  主要也是大明大军,没法长久的驻扎在塞外。

  更不用说什么塞外去填充人口了。

  就算是填充人口,那也是从山陕之地迁徙到北平周遭去。

  那里的人口才更加稀缺。

  哪有内地人口不够,就先往外长城外迁徙的。

  一旦这么做,那就全都成了蒙古人的奴隶,或者给他们提供一大批紧俏的生活物资了。

  盐铁茶布匹之类的物资,猛然跟就很少能够制造出来,全都是紧俏货物。

  “今日朕在国子监当中待着,许多人都对这批学子的北上抱有极大意见。”

  朱元璋瞧着胡惟庸:“胡相,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说实在的,国子监的学子们大多都是南方人,至于北方人简直是少的可怜。

  毕竟老朱也不是所有人都要。

  至少读书在当地稍微有些名声的,才能被叫来南京吃皇粮有补贴的。

  胡惟庸当然知道反对的多是淮西集团的,那些浙东党派之人,是捏着鼻子支持的。

  毕竟没有了这条路,天子又不开科举,察举制几乎被淮西集团垄断。

  不少南人学子巴结淮西勋贵才有机会当官,宋濂等人毫无办案。

  结果王布犁搞了这么一出,虽然摒弃了他们最大的优势,但总归是有了做官的出路,没有被胡惟庸这帮淮西集团给堵死喽。

  所以浙东集团的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便是变相的支持王布犁的操作。

  但还有一件更让他们不爽的事情,没了科举这个途径,他们就无法成为这批学子的座师,将来的关系就会生硬许多。

  更不用说除了王布犁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被太子朱标给亲自挑选上来的。

  这批人更是干劲十足,他们尚且年轻,太子也年轻,但终究是储君,未来太子要提拔,肯定是优先这批人呐。

  毕竟太子也算是他们的“座师”了。

  有了这层关系在,纵然是东南地主想要在朝中掌权,那也不是铁板一块。

  王布犁的这个招子,浙东集团的不想认也得忍,淮西集团的根本就不在乎。

  就算他们去北方历练了,那又如何?

  将来能不能升官还得是他们淮西人说了算的。

  故而对于朱元璋的询问,胡惟庸下意识的以为是对淮西集团的敲打,他故作认同的道:

  “陛下,臣也有所耳闻,那宋濂等人都想要重开科举,对于驸马挑选许多读书种子前去北方历练,颇为不满。”

  这口锅,胡惟庸直接给他们扔了过去。

  朱元璋也是颇为认同的颔首,经过科举选出来的官吏,他实在是太失望了。

  现如今王布犁说的这个去北方历练的法子,他总觉得是可以去试一试的,才会大力支持。

  至少王布犁他不属于朝廷当中的任何党派,尤其是经过观察,朱元璋发现王布犁这个女婿不屑结党。

  或者说是懒得结党。

  “嗯。”朱元璋轻微颔首:“这帮人跟咱不是一条心的。”

  胡惟庸见目的达到了便也没有多言语。

  王布犁也没言语,他则是在想着,天底下有几个人跟你一条心的啊?

  “胡惟庸,朕是有迁都的打算的。”

  胡惟庸有些诧异,难不成陛下又想要回凤阳那个老地方?

  那有个屁啊!

  不对。

  胡惟庸立马否定了这个打算,毕竟天子都派王布犁在南京城外去寻合适的陵寝,如何能迁都!

  “陛下,何出此言呐?”

  如今大明的首都还没有确定,只不过默认南京就是京师了。

  朱元璋却看向一旁的王布犁:“布犁,你觉得应不应该迁都?”

  “若是为了剿灭北元,南京确实不适合当做都城。”

  王布犁直接就给了老朱一个看似肯定的答案。

  因为他知道朱标是出去考察国都的地理位置,才会染病回来就挂了。

  这件事指定是老朱自己个规划的。

  按照他想要搞点丞相制度就提前数年规划,那整个迁都的事情,一直都在规划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以前想要作为大明首都的凤阳,被迫放弃了。

  那里的皇宫成了大明最大的烂尾楼。

  胡惟庸也看向身侧的王布犁,心想这种话题他都敢接茬!

  “哦?”朱元璋一边看着奏章一边道:“说说看。”

  他一直都想要迁都,否则也以后也不会让儿子去亲自督办此事。

  但因为大明开国以来,事情过于繁杂,这件事就一直拖了再拖。

  待到朱标挂了之后,年岁已大的老朱就绝了这份心思。

  “历朝历代把帝国的首都定在南京是没有前途的。”

  王布犁倒是没什么顾忌的,你敢问我就敢说。

  反正建政这玩意只是提出自己的设想,又不会真的这么做。

  王布犁的一句话惊得老朱自己个都放下手中的奏章,然后盯着王布犁。

  这小子怎么总想着要给朕整个大活啊!

  平时懒懒散散的,一问他事吧,他都给你往大了说。

  偏偏你听完之后还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啊?”

  胡惟庸自觉失态,连忙往旁边轻微扭动了一下身体,向天子表明我们俩真不是一伙的。

  倒是朱标连忙追问:“为何?”

  “简单。”王布犁示意宦官把大明的地图给展露出来,他拿着打磨光滑的小棍子指着北方:

  “整个地理环境表明了北方牧区拥有南方没有的低成本产马地,若是与农耕区稳定的生产力相互结合起来。

  那军队一下子就能变得强大起来,光靠南方士卒是很难抵挡的。”

  “可是襄阳城以及钓鱼城全都阻挡强大的蒙古人数十年,连蒙古大汗蒙哥战死,才给了忽必烈上位的机会。”

  朱标把这段史实给贴了出来。

  王布犁也并不否认,他只是询问:“太子哥举这段例子是想要证明什么?”

  “南方士卒也是可以抵抗北方大军的。”

  “我不否认,但是襄阳与钓鱼二城能抵御三十多年,能反攻回去光复旧土还于旧都吗?”

  王布犁指了指四川的方向:“北方的汉人也会被那些游牧民族裹挟,一同南下作战,双方之间的农耕差距会越来越小。

  即使游牧民族不擅长攻城,可是他可以驱使手底下的汉人军队去攻城填线,那么多的人口就硬刚你一个城池,伱的人口补充能有多少?

  你从南往北打,很难打得过北方人的。”

  “可是我爹他就是从南往北打的。”

  “可是遇到艰难的阻击了?”

  “倒是没有。”

  朱标轻微摇头,大明军队北上的速度极快。

  那些隶属于大元的蒙古底层人,自己个都喜迎王师的到来。

  更不用说北元皇帝以及贵族们更是不敢抵抗,直接放弃整个华北。

  王布犁指着南京的位置:“其实定都此处,还有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万一将来蒙古人再次强大起来,丧失华北等地。

  南人一定会抛弃北人的,当然了这里的南人也仅限于东南沿海较为富裕的省份。

  西南等穷乡僻壤的南人,这些地方的南人,可不会南人认为他们也配叫南人。”

  王布犁在东南沿海地区画了一个圈子。

  朱元璋此时也站在王布犁旁边,仔细的瞧着他画的那个圈子。

  虽然王布犁不清楚历史,但他也明白那些女真人定然会南下,大明也会有南明出现。

  大抵也会跟南宋一个样子。

  临安这个国都那可真就是偏安一隅,根本就没有想要反攻北方的意思了。

  王布犁话里的意思没有往外说,那就是经过宋元这么一耽误,南北分裂其实蛮大的。

  在元朝这些南人都当不得什么大官,即使是南方这块地界,也多是北人骑在他们的头上。

  “宋朝之后,朕觉得历任皇帝都会想明白一个道理,若是想要维护大一统的江山,燕云十六州是万万不能丢弃的。”

  朱元璋瞧着地图指着更北方道:

  “若是北方丢失,南方政权大多都想着划江而治,非得打过去北方做什么?

  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你能有多少匹战马同北方骑兵硬抗的!”

  王布犁瞥了朱元璋一眼,这个从底层上来的皇帝,对于一些事情想要瞒过他也很难。

  就算是老朱大力清除朝中的淮西集团以及浙东集团的势力,可是在他临死前两年,南人就敢搞出来南北榜这种活来试探老朱。

  那个时候老朱的身体已然是要垮了,眼睛都失明了,不少政务都交给朱允炆去干了。

  朱允炆身边大多都是南人,他们怎么可能会保证北人的利益?

  自从石敬瑭当了儿皇帝之后,北方脱离华夏统治几乎近四百年了。

  凭什么大明打过去,这块地界就必须是我大明的疆土?

  反正我南人的老家又不在那块地界,他们祖先还带着蛮人下来欺负过我们。

  那边蒙古人连年作乱,正好叫他们放放血,相互对抗折磨,岂不是更好?

  你看老朱要是没有耳聋眼花,这些南人敢搞这档子事不?

  他们就开始笃定老朱活不了几个年头了,搞事来了。

  “咱能顺利北伐,也是取了个巧。”朱元璋哈哈大笑两声,看向王布犁的眼光颇为赞赏:

  “南人北治,也是一招好法子。”

  胡惟庸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王布犁选材的法子是有这种深意的。

  之前他都没有往外说,更是没有人能够参透。

  而站在另一旁的朱标也是有些发懵,他爹与王布犁什么时候沟通过这种内容了?

  “咱是觉得大明的国都应该往北方走一走。”

  朱元璋是不放心北方有一员手握重兵的大将驻守的,搞不好就会成为安禄山。

  就算是放藩王,也是多放几个,避免一家独大,反攻中央成功篡位。

  但朱棣反攻成功,本就在朱元璋的预计当中。

  反正不管怎么内乱,都得是咱老朱家的子孙。

  “陛下,话虽如此,但是如今整个大明的重心可都在江南,若是着手迁都,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就变弱了。”

  胡惟庸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元朝到了末期就无法对东南收上税来,我大明离得远了,就能避免此事吗?”

  王布犁意外的瞥了胡惟庸一眼,不得不说老胡是有点眼光的。

  大明中后期对于江南地主们就收不上税了,更不用说后期更需要银子的时候。

  或者说也就是手里有刀子的朱元璋、朱棣父子能够收上税来。

  宣德就已经开始拖欠了,待到瓦剌留学生事件后,就更没有什么皇帝能够抑制住江南地主们的土地疯狂兼并了。

  也就是女真人带着刀子来了之后,杀的人头滚滚,又能在江南顺利收上税来了。

  或者说江南的地主们,大抵是只认刀子不认人!

  雍正一死,官绅一体纳粮也就结束了。

  清廷没了威慑力,江南地主们依旧是我行我素,该不交税就不交税。

  “嗯。”

  朱元璋轻微颔首,如今大明的各种赋税都是严重偏向于江南地区。

  否则老朱也不会各种想法子从这帮人身上薅羊毛。

  大明没有其余的经济依赖。

  除了江南,其余各地光是种地的收成,百姓自己果腹都勉勉强强。

  大明目前的方针就是死命的吸江南地区的血,才能维持更好的运转。

  再加上老朱本就是忽悠那批江南地主们上了他的贼船,如今全被他骗了,谁心里没有怨气?

  只不过这股子怨气在老朱时期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或者说不敢爆发,只能期盼着老朱能够早点累死,较为仁慈的太子朱标上位。

  胡惟庸很快就把针对人群又给拐到江南士人头上去了。

  总之这群人是不得不防,必须得给他们整的没脾气了,最好让他们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王布犁也听出来胡惟庸的画外音了,愿不得老朱要提拔胡惟庸,甚至还给他独相的机会。

  目前而言,不仅仅是要废除丞相制度,更是要搂草打兔子,对付江南那批人。

  “哎。”

  朱元璋长长的叹了口气:“就江南这帮人,他们不是真心忠于咱的啊,对于此事咱很是头疼。

  就算是对北方学子们多加降低录取标准,可还是比不过南方的士人。

  他们盘根错节的连在一块,这么多年下去,早就不是咱能够轻易撼动的了。”

  这话在场的三人都没有言语。

  毕竟明面上的四个人可都是淮西集团这个小圈子的。

  大家才是自己人,其余的都是外人。

  可光是“自己人”这一方面,胡惟庸与王布犁二人都有各自的见解。

  谁能跟皇帝是真正的自己人呐?

  “得想个法子。”

  朱元璋又提了一个话茬,这次王布犁没有接过来,他知道老朱是要掀起大案牵连一大批人的。

  这个点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瞥了王布犁一眼,见他像是思考的样子,随即开口:

  “陛下,如今天下事情越发繁多,臣一人难以招架之力,右相一职一直空缺,还望陛下能够尽早找出人选。”

  这件事胡惟庸也不愿意自己出头。

  出主意是出主意,但是要做事的话,还得有人顶在前头。

  朱元璋稍微想了想:“汪广洋在广东听闻病了,看来是不适合那边的气候,且叫他回来担任右丞相吧。”

  老朱其实对于汪广洋是非常满意的,一直都把他比作是自己的张良、孔明。

  奈何就是不善于在官场上厮混,上书告了胡惟庸一次没被准许,自己就先害怕了。

  老朱就只能让他离开朝廷中央去好好思考一二,毕竟相比于胡惟庸,朕还是更加信任你的。

  只不过朕有个很深的谋划,不足为外人道,你且先受点委屈吧。

  待到将来朕会补偿你的。

  可显然因为老朱偏袒胡惟庸过份,导致汪广洋已经心灰意冷,再也没有什么进取心了。

  现在朱元璋把他调回来,就是一个想要继续重用他的信号。

  胡惟庸没成想天子依旧会把汪广洋给调在这个位置上来,他本以为是王布犁的位置。

  所以才会在王布犁面前给他推波助澜一把。

  这个汪广洋也不是一个好对付的,看来今后还需再敲打敲打他。

  “胡惟庸。”朱元璋又喊了一声:

  “朕把帮手给你找来了,汪广洋善于处理繁难事务,且屡献忠策,你们两个联手把朕提出的问题给解决喽。”

  “陛下,汪广洋确实不是常人。”胡惟庸顿了顿又开口:

  “可是那些江南士人也不是能被轻易抓住过错的,无法惩治他们。”

  “哎,别说什么惩治。”朱元璋挥挥手:“咱是想要让他们离开故土,多往北方安家立业去。

  就江南这块狭小的地方,有太多的人口了,反倒是辽阔的北方,数十里都不一定能见得到人烟,这如何能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