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本边军一小卒 第二百七十三章 始毕:南下!南下!

《我本边军一小卒》第二百七十三章 始毕:南下!南下!

作者:四月花黄 字数:3899 书籍:我本边军一小卒

  将作监丞李诫日常除了编撰《营造法式》之外, 还负责着皇城中一应殿宇的兴建与修葺。

  天子赵顼登位之后,顾忌着朝廷用度,没有大兴土木, 唯一下令开工的就是为曹太皇和高太后翻修庆寿宫和保慈宫的工程。天子以此表示一片拳拳孝心。

  如今已是熙宁三年,曹太皇的庆寿宫早已翻建如新。而迟一步开工的保慈宫,各处建筑则刚刚翻建完成,正在做最后的收尾与装饰。

  此刻,李诫正立在保慈宫跟前,指挥着工匠,将一组三十二扇象眼窗格的玻璃窗安装在保慈宫正殿跟前。

  待工匠安装完毕,立即有十来个小工上前,先用沾了水的抹布, 将窗框窗棂和窗户上的玻璃仔仔细细地擦干净, 然后再改用干燥的绒布,将窗玻璃擦得透亮。

  整座保慈宫顿时显得不同, 正殿的空间通透、敞亮,一扫过去阴沉凋敝的颓废模样。正殿前的玻璃窗映射着午后的阳光, 甚至让草木森森的院落也显得更为光鲜。

  李诫看着, 自己也颇为满意。

  “官家说保慈宫翻建, 新装了一件特别的物事, 哀家本来还不信, 后来听宫人说亲眼见到了,都觉得出奇……”

  远处有个老迈的女眷声音响起。

  李诫一听,知道是曹太皇到了, 连忙吩咐工匠和小工们将工具和水桶抹布等物飞速收拾了, 然后都退在一旁。

  李诫自己则站在一众工匠们跟前, 遥遥冲那边躬身行礼。

  好在宫中女眷们在离这边大约还有五十步的地方就停下了。一名身穿窄衫, 头戴朝天幞头,穿白靴①的年轻男子正领着一个小黄门,快步往李诫这边过来。

  “官家——”

  李诫匆忙行礼,却被免了朝见天子的繁琐礼节。

  “将作监丞,不必多礼。太皇太后刚才还担心,怕她们这一来扰了你们的工期。监丞,这不打扰吧?”

  李诫赶紧答话,同时在心里腹诽:就算是真觉得打扰他也不敢说啊!

  他只回说玻璃窗刚刚已安装完成,曹太皇高太后想要来看看,自是不妨事。

  于是官家赵顼便将李诫带在身边,引着曹太皇与高太后一起前往刚刚修缮完毕的保慈宫,去欣赏那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玻璃窗。

  这件新鲜物事,据说还未在民间普及开。但因官家觉得好,就让将作监先订购了一批,先尽着正在翻修的保慈宫。

  两位太后与官家赵顼一道,在保慈宫内走了一圈,透过玻璃窗去看室外风景,果然清光尽透,外间景致看得一清二楚,室内也比原先亮堂了不知多少倍。

  赵顼一时跌足,只惋惜这东西面世得太晚,没赶上庆寿宫,没让他好好孝顺一番曹太皇。

  曹太皇想了想问道:“这么好的东西,今年皇家的用度要耗去不少吧?”

  赵顼回答:“并不靡费,听闻这东西是用砂子之类的东西熔炼之后制出来的,且工艺很有趣,跟玩儿似的,京中还有不少人慕名去作坊,但看那做法,说是比瓦子里的表演还好看。”

  曹太皇听着笑了起来:“哪有这等事!”

  赵顼瞥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李诫,又想起一件事,对曹太皇道:“如今李监丞正在编造《营造法式》,以法度约束贪腐,厉行节约。因此皇家用度不会耗费多少,但孙儿的孝道却不可不尽。”

  赵顼虽非太皇太后曹氏的亲孙子,但多年来与曹太皇关系很好,感情很深。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赵顼便回头问李诫:“李监丞,如果专门为庆寿宫更换玻璃窗,需要多久?”

  李诫不用想便答:“专门制作这等玻璃窗的作坊只有一家,如今订单正多,庆寿宫那里的窗户要量尺寸预订,估计至少要两个月后,东西才能制出来。”

  宋代宫廷便是这样,哪怕是皇城里要盖房子,所用的木料砖石,往往也会依赖民间商户供应。很少有从民间直接征发的。

  曹太皇闻言,便用带着一点点“吃味”的口气,笑着说:“可见住保慈宫的最是个有福气,刚巧,这东西一面世便赶上。”

  高太后闻言不发话,只是一声不吭地听着曹太皇与赵顼这对祖孙闲聊,心里不知在想什么。

  却听曹太皇冷不丁开口:“太后……”

  高太后一抬头,刚好见到太皇太后眼神锐利,正灼灼地望着自己。

  “刚才听官家和李监丞都说了,这玻璃窗的生意虽是奇巧,但到底不是什么大买卖,且还指着他们改进工艺,琢磨出更多更好的用具来。外面的子侄,就让他们先别打这玻璃作坊的主意了吧。”

  高太后一惊,连忙垂首应下:“这个自然。”

  朝中颇忌讳外戚干政,因此曹、高两家的亲戚多半少涉政事,而是将眼光放在了生意上。他们仗着外戚的身份,巧取豪夺之事便也不必别家更少。

  曹太皇此刻开口,便是要透过高太后,将她的意思传递出去,免得那些高姓的外戚将手伸得太长太快,伸到玻璃作坊的生意上。

  往大里说,曹太皇这是为了他们曹、高两家外戚的名气着想;往小里说,曹太皇也是盼着自己的庆寿宫也能顺利安上这种名叫“玻璃窗”的神器。

  高太后点头答应了,曹太皇还未完全满足。

  她又冲着高太后身后一人道:“阿阎,别忘了出宫之后代我们两宫将这消息送到各家去。”

  这阎氏原本是英宗还在时,高皇后身边的侍女,是官家赵顼的乳娘。如今的官家赵顼即位之后,因不忘阎氏的乳褓旧情,便允许阎氏时时入宫陪伴太后,也为她的儿子赐了官职。

  阎氏夫人忙来到曹太皇面前,福了福身,将这桩差事应下了。

  此事在宫掖之中发生,外面的人一无所知。

  明远也只是听说,宫黎的玻璃作坊,前阵子有好多人打听。有想要入股的,也有想要将这玻璃作坊买下的。其中不乏有权有势之辈,甚至明远都已经做好了“增资扩股”的准备。

  不就是想要赚钱吗?

  明远并不介意引入更多的资本,但前提是大家都能遵守同一规则,游戏才玩得起来。就怕玩到一半,对方来个巧取豪夺,把自己这个原主挤出去,这游戏就不好玩了。

  两天之后,明远和宫黎惊觉,玻璃作坊突然变得无人问津,也无人想要强行入股了。

  相反,更大规模的订单铺天盖地地涌来,除了将作监以外,民间对玻璃的兴趣大增。宫黎回复说让他们“等”,对方也认,只说等到明年三月、四月……哪怕是后年,都无妨,只要宫黎肯收定金就行。

  宫黎刚开始还以为是明远的手段,而明远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次见到姚小乙,从姚小乙口中听说了此事,才渐渐明白过来。

  他这玻璃作坊一度已经成为案板上的肉了。

  是曹太皇一句话,才打消了那些人的算盘。

  明远顿时对曹太皇多了几分好感,也对北宋的商业环境更增添了几分认识。

  *

  当然,明远并不担忧玻璃作坊的经营,他是个管花不管赚,管建不管保的人。

  如今他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个特殊“花钱任务”上。

  “什么叫‘用小于千分之一实际价值的金额买下物品同时还要让卖主无比满足’?”

  明远问1127。

  这是要他以一文钱的价格,买下他人手中价值一贯钱以上的物品,还要对方心悦诚服,无比感恩吗?

  这叫什么任务?

  可是这号称是“金牌系统”的1127此刻却只会说“啊对对对,亲爱的宿主,您举例子举得精确极了!”

  明远心知这是1127碍于规则,不能再给他更多提示了。

  这个任务有个期限——五天,六十个时辰。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如果他还像现在这样没有任何思路,明远就将光荣地过上一个月“穷得响叮当”的美好生活。

  但是规则描述越简单,通常意味着可操作空间越大,或许他最终能以出人意表的方式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之后,明远在汴京城中随意闲逛,接连两天,都还没有任何头绪。第三天,因算着又到了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日子,明远便带着向华,往大相国寺逛过去。

  在那里他遇到了李格非。

  李格非最是喜爱金石古器,因此每月五次的“万姓交易”,就一定会到大相国寺的资圣门一带来看看。

  如今他那副“近视眼镜”已经由水晶匠宫六再三调整,百般贴合。李格非赫然摇身一变,成为鉴宝专家,辨认金石铭文是轻而易举,赝品仿品也绝难逃得过他的眼睛。

  明远与李格非站在资圣门前说话。不知不觉,明远的眼神被资圣门前一名带着仆从走进来的少年吸引了。

  那名少年看起来也就十八九岁的模样,相貌周正,五官英俊,头上戴着束发冠,身着道袍,外面松松地罩了一件半袖褙子。

  李格非见明远的视线转向那边,自己也扶着眼镜的铜制边框,慢慢将视线移过去,见到那名少年,便道:“近两个月里,时常能遇见这名少年,依稀听说他姓米……”

  李格非脸上流露的羡慕表情分明在说:对方好像很懂的样子。

  明远的着眼点却与李格非不同。

  明远发现这名米姓少年从袖中伸出的双手,此刻正将原本宽大的袖子紧紧攥着。

  原本大袖飘飘不是挺好,为啥还特别要将之攥住呢?

  明远在旁默默观察,突然发现了端倪——这个少年,走路时都要避开他人,免得与他人有身体接触。此刻大相国寺人头攒动,少年避让起来自然很辛苦,他双手也自然将袖子攥得更紧。

  明远皱起眉,凭空想象:这是为了什么?难道竟是怕脏吗?

  谁知这少年身形灵活,左躲右闪,还真的没让他沾到他人半片衣角。

  不久,这少年找到了资圣门畔一个行人不至的空位,站在那里,稍事休息。直到此刻,他才将手中攥着的袖子放开,稍许休息一会儿。

  似乎是感受到了明远的视线,那少年转过脸,正好与明远对视。明远冲他微笑打招呼,那少年却似没什么反应,慢慢将头回过去,不再看明远。

  就在这时,李格非提醒明远:“远之,你看那边,一方好砚!”

  明远循着李格非指的方向去看,果然见到一方石砚,看材质是澄泥砚,石质温润,造型古朴,看起来是有些年头的一方古董砚台。

  “文叔兄对古砚也有研究?”

  明远好奇地问。

  他好几个朋友,如苏轼、蔡京蔡卞兄弟,都喜欢收藏古砚与名砚。苏轼尤其如此,藏了近百枚名砚,几乎可以算是个“砚痴”。

  “研究说不上,只是喜欢看看。”

  李格非瞥眼看看明远,突然警觉地捂住口袋。

  “我这只是随口一说,远之你可千万别把它买下来送给我。”

  明远以手扶额,看来他慷慨大方的“名声”已经传遍了,以至于朋友们甚至会“提防”他冷不丁出手,买什么好东西相赠。

  “愚兄素喜三代金石,那是一生改不掉的毛病。这砚台,也就是看着觉得好罢了。”

  这边李格非正在推辞,那名米姓的少年突然上前,从袖中掏出一方帕子,走到出售古砚的摊位跟前,先用那帕子将砚台从上至下仔仔细细地都擦过一遍,然后才托在手中,先仔仔细细地观察一番,又用手触摸,最后托至耳边,用手指轻轻敲敲,随即露出十分陶醉的表情。

  “就是它了!”

  那少年开口,几乎没有讨价还价,马上买下了这方古砚。

  “100贯!”

  明远与李格非交换一个眼神,两人都觉得这枚砚台的成交价——还真的挺高。

  摊主成交了一单生意,心情舒畅,便指着另一边墨师潘谷的摊位,将潘谷制的墨大力推介了一番,告诉米姓少年,要想试一试这方好砚,不妨去买一块潘墨来试试。

  少年当即去了。

  明远也转开念头,专心想他该如何完成那个特殊的“花钱”任务。

  就在这时,远处潘谷摊位的方向,忽然传来一声惨叫,接着就听那米小郎君带着哭腔喊道:“拿开,拿开……这砚我不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