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二百一十七章 百姓只管种地,官员考虑的就多了!

《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百姓只管种地,官员考虑的就多了!

  朱标目光微异。

  心中也不由的啧啧称奇。

  刘三吾在父皇那颇受重视,虽然的确有一些迂腐,但才能还是实打实的,如今却在夏之白手中接连吃瘪,甚至是话都说不出,也让朱标心中暗暗发笑。

  他倒挺认可夏之白的观点,儒家也好,法家也罢,都只是治国的工具,但如今天下的士人,却有些本末倒置了,捧着个《四书五经》,将里面的内容奉为金科律令,完全没了自己的想法,彻底沦为了儒学的傀儡。

  这种风气的确不能助长。

  他学儒。

  但也只是当为工具。

  并不想被儒家的那些儒生束缚着。

  朱标道:“好了。”

  “夏大学士的话,的确振聋发聩,也让人醍醐灌顶,而刘学士的话,同样也有一定道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变动天下的教育体系,是急不来的,这需要天下士人配合,非朝夕能做到。”

  “不过的确是一个方向。”

  “天下沉疴久矣。”

  “太多士人捧着本书,就自以为通晓了天下道理,而孤这么多年下来,也不敢夸这般海口,如今天下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风气的确该遏制一下了。”

  “既然夏大学士已有了主意,那孤就姑且听信一次。”

  “翰林院的学士此后就听夏大学士吩咐。”

  “孤也很好奇。”

  “夏大学士能为天下编出何等教材。”

  “若当真能借此一改天下风气,能让士人恢复几分纯良之气,孤定亲自替你向父皇请功。”

  闻言。

  方孝孺、黄章等学士脸色微变。

  方孝孺道:“殿下,这事是否当从长计议?”

  “臣以为兹事重大,当与朝廷大臣商议后,再做决断,而且编纂教材之事,牵涉到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若是一个处理不好,恐会为朝廷带来不小的影响,请殿下三思。”

  黄章也道:“殿下慎重。”

  “臣承认夏大学士所言有几分道理。”

  “但天下不是靠嘴治理的。”

  “士人乃天下根基,自周代以来,一直是百花齐放,而如今宽泛的整合统一,只怕会引得天下很多读书人不满,而且此举也会扼杀很多士人对朝廷的信任,臣认为当三思而行。”

  董贯等学士也纷纷劝谏。

  虽然明眼上都看得到刘三吾争辩输了,但说不过是一回事,改不改又是另一回事,以当今陛下的强势,等真的按夏之白的想法将教材编著好,多半会勒令天下推广,到时对天下的影响太大了。

  一来,直接将儒学拉下了神坛。

  很多儒生接受不了的。

  二来,天下通用一门教材,那是否意味着今后考试内容也会有变化,那南方的文学底蕴,岂不直接化为了乌有,彻底被磨平,这岂是南方的士绅能答应的?

  三来,天下教材统一,也定然会统一教学,很多读书人也会因此失去生计。

  这对天下的稳定十分不利。

  听着一众学士的劝言,朱标也感到一阵头疼。

  阻力太大了。

  不仅有来自朝廷的阻力,还有来自地方的阻力,更有跟读书人搅在一起的地主士绅的阻力,他其实来时听到夏之白的话,就知道此事不能这么轻易放下。

  大明的这些臣子都奸猾的很。

  若是今日自己这一步退了,日后再提起,他们只会有更多的说辞跟借口。

  他对这些臣子太了解了。

  尤其是这些‘满腹经纶’的学士,引经据典,拿历史的教训压人,那是张口就来,现在夏之白还能将这些人说的无言以对,但这主要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等这些人有了准备,再想取得如今的效果,可就难上加难了。

  朱标沉默些许,冷声道:“孤自有决断。”

  “大明取士,为的是简拔实才,当初的荐举制,在施行几年后,地方官员荐举的多以‘庸才充贡’,而科举制刚恢复,但正如夏学士所说,天下被蒙古人摧残的厉害,南北分歧很大,不少士人百姓,也都没了家国之念。”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士人为治理天下之根本,自然该首当其冲。”

  “不过自古以来,兴礼乐,定制度,光辅国家,成至治之美,皆本于儒。儒者知古今,识道理,非区区文法吏可比也。”

  “这教材,孤认为还是当编。”

  “不过要有所侧重,只是天下都无经验。”

  “因而孤暂时以为,还是以夏大学士规定的方向为主,不过编纂出来的教材只是初稿,等日后经朝廷商议后,才会做最终定稿,因而恐会修改许多次,也麻烦诸位学士了。”

  朱标朝众人微微作揖。

  见状。

  黄章等人脸色微变。

  他们正准备再度开口反对,朱标已然站直了身子,漠然道:“此事就先这么定下了。”

  “编撰教材之事,事关重大,孤也不希望事情提前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朝廷最终采用与否,还未可知,孤不希望有人将翰林院在编撰教材的事,公布泄露出去,为了天下稳定,也为了保证严密,孤会派锦衣卫拱卫翰林院四周。”

  “诸位学士可大胆编写。”

  说完。

  朱标又继续道:“孤听过一句话。”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既然大明过去用了这么多办法去征用实才,依旧难得所愿,那不妨就换个想法,从教材处着手,孤也向诸位保证,若是此举当真可行,诸位学士之名,都会印刻在教材之上,为天下人读书人仰慕。”

  “孤相信诸位对大明是负责的。”

  “也有着一片赤诚。”

  “孤感激。”

  朱标再度向众人拜首。

  见朱标根本不给他们插话机会,黄章等人哪里还不明朱标的想法,分明是认可了夏之白的想法,想在教材上做文章,而且还严禁他们将这些事泄露出去。

  迟疑良久,黄章等人终是执拗不过,沉声道:“臣定尽力而为,定不负殿下所托。”

  朱标哈哈一笑,满意的点点头。

  “既然诸学士,都无意见,那孤就放心了。”

  “孤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说完。

  朱标直接离开了。

  等走离翰林院,朱标才停下脚步,回头望去,轻叹道:“这个夏之白还真是有想法,只是有的事并没有那么容易成,而大明若是真的编成,在天下推广,只怕地方还会乱上一阵。”

  朱标揉了揉太阳穴,也是感到有些头疼。

  事是对的。

  只是不容易做到。

  他不是不谙世事的太子,他已经处理朝政十几年了,深知治理天下之艰难,也深刻知晓很多政策,推行下去的阻力之大,这次动的还是士人,只怕引起的动静会更大。

  不过朱标也只是头疼罢了。

  士人翻不起风浪。

  他的确对士人很尊敬,但也就那样。

  真的该下狠手时,是绝对不会手下留情的。

  而且此事若是真的能成,对大明的好处太多了,不仅能极大削弱士人的话语权,还能强化大明律的宣传,更能提升大明百姓的爱国意识。

  好处颇多。

  翰林院。

  随着朱标远去,原本沉寂的阁楼,再度热闹起来。

  不少人对夏之白怒目而视。

  他们原本的职务很简单,就是看看书,写写奏疏,给陛下出出主意,但夏之白这么一弄,却是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夏之白账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他们可不是。

  一旦传出去,他们参与其中,他们的名声可就坏了。

  也会成为天下士人的公敌。

  董贯冷眼看向夏之白,冷声道:“现在你满意了?因为你,我们要成为天下的罪人了,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你就非要强出头?安分守己一点不好吗?”

  “你真以为凭你一人就能做到改天换地?”

  “以前听说你要‘废士’,我还不以为然,甚至只当个笑话。”

  “但现在我知道,你就是个疯子。”

  “你究竟想干什么?”

  “得罪天下人,对你有什么好处?”

  “而且你才入朝多久?你对天下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在朝为官要做什么吗?而你要改的这些东西,哪一样对治理天下有用?”

  “你口口声声说着为百姓着想,但我看,你才是在自欺欺人,百姓要做的只是种田,而我们官员考虑的可就多了,你根本就不了解,你才是只愿意相信你自己愿意相信的。”

  董贯已有些歇斯底里。

  他根本不敢想,这些教材真编出来,他们这些学士,面临的天下压力。

  这庞大的压力,足以将他们压垮。

  夏之白一脸平静,他淡漠的看了满脸怒红的董贯,嗤笑道:“或许吧。”

  “不过按你说的话,士人只需要读书,而农夫要做的可是有种地、除草、浇水、服役、交税等事,他们考虑的难道就比士人少?天下正是因为你们这种人多了,所以这个教育体系才不得不改。”

  “不然.”

  “早晚有一日,天下的读书人,还以为粮食,是货架上长出来的。”

  “我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告诉他们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人们生活用的工具是工匠打造的,这些都不是士人创造的,我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这个真相,天下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坐在家里,自己长出来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