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种田之天命福女 第73章 育苗

《种田之天命福女》第73章 育苗

作者:我家的麦田 字数:1387 书籍:种田之天命福女

  对于如何种植番薯,赵玲玲的可谓记忆深刻。毕竟前世她可是亲手做过这些活计,前世的外婆可是在每年的春天卖这个的秧苗的来赚些零用钱的。

  将篮子拿到了父母面前,赵玲玲将番薯和玉米的来历告诉了他们,并且着重说了番薯的亩产量大概会是高粱、糜子的三倍。赵父和焦氏当然都是喜出望外,对于庄稼人来说,几乎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他们高兴的事了。

  赵玲玲手里只有这几十斤的番薯,虽然赵玲玲和种土豆相似,但是为求稳妥,还是要留出一部分来。毕竟赵父的经验在那儿呢,当了半辈子的庄家汉那也不是白当的。赵玲玲最后还是征求了大家的意,希望可以商定出一套最好的种植方案。为此赵父还去老宅请教了赵老爷子,最后,大家伙终于商定了一套现在为止最为先进的育苗方案。

  首先是浸种。要将番薯浸在大约四十摄氏度的温水中,进行浸泡大约十分钟。许多庄稼品种在耕种的时候,都是要提前浸种的。这是赵玲玲提议的,毕竟土豆就是她种出来的。所她的这个提议,一致通过并没有人觉得奇怪。

  没有温度计,这个难不倒赵玲玲,她知道人体的皮肤是三十几度,用手试水温,在这个季节觉得温热,又不太烫手,那温度就差不多了。在浸种的时候,要不断地翻动番薯,以便让番薯能够均匀受热。

  浸种过后,就是番薯切块。这个与土豆切块育苗很相似。大约一两的番薯,可以切成四五个种块。

  切块是个精细的活计,只有赵父动手,切块有专门的工具。被赵父小心地收藏着。那是一把一寸长差不多同宽的小刀。没有刀柄,只是钝口的那一侧嵌入木块中,木块外缠了粗布和粗牛筋,方便握刀。小刀的刀锋非常锋利,赵父只在切土豆块育苗的时候才会用,平时都会收起来,免得谁不小心割伤了。

  将种块切好之后。就是入床育苗了。大多都是露天的苗床育苗。可是焦家坝这边,现在的气候明显要比很冷,这种情况下,出苗就会比较晚,这可愁坏了一家人。

  “那咱就在炕上铺个苗床咋样?”赵瑶瑶提议道。

  “那行,咱就用火炕。”赵父也点了点头。

  赵父点头,是有依据的。他们家今年的土豆苗床,就有放在火炕上育苗的。这种出苗快,但是要控制火炕的温度。一天要烧几次炕,需要人精心照料。

  赵父对于掌握火炕的温度,还是挺有信心的。

  最后,就将番薯育苗的苗床设在了新铺子刚盘好的火炕上。苗床用的沙土也是挑最细最好的沙土,另外还搀和了倒的细细的粪土作为肥料,直到二月中旬。

  在此之前的每一天,赵玲玲每天都要到苗床去看一下地瓜的发育状况。

  终于,在这天晚上赵玲玲有来查看时。她将烛台举在苗床上,一点点的查看。

  “呀,发芽了。地瓜发芽了。”赵玲玲惊喜的叫了起来。

  其实这地瓜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原因的,就在第一次赵玲玲种地瓜时,说漏了嘴。其实这东西是从番外传进来的,应该叫做番薯的。

  有一次赵玲玲说话,把番薯说成了地瓜。为了圆话,她就说番薯长的像甜瓜,又是长在地里的,就应该叫地瓜。其实她在她前世,一直都是管番薯叫地瓜的,反而很少叫番薯这个学名。

  大家伙都没有疑心,反而很快地接受了地瓜这种叫法。因为地瓜这种叫法,比番薯更具有土语的味道,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焦母忙凑过来,接着烛光,真的可以看见苗床上冒出了短短的薯芽。薯芽很小,才刚刚冒头,若不仔细看,还真的会忽略过去。

  “真的发芽了。”赵瑶瑶也惊奇道。

  赵父在外屋听见了,忙进来,看见地瓜出芽,他们也都非常欢喜。

  “这才刚开始那,”赵父高兴过后,就说道,“这东西,比豆子还耗神,直到苗都长成了,才能松气。”

  “那是,”焦母笑着点头,“做咱庄稼人,不容易。”

  赵玲玲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比如育苗,就需要耐心和技术。同是庄户人家,有的人家就培育不好秧子,每年到该种各种秧子的季节,百花镇的大集上,就会有卖秧子的,而且还很受欢迎。

  “爹娘,这秧子总算是出来了,咱们一家人的苦心也没算白费。”赵玲玲也很开心,在这古代落后的技术里,又没有大棚的培育,她真的怕不能成功,还好现在总是是成了。地瓜出了芽,没几天就长出了叶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