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战场合同工 第2416章 蛇眼的决断

《战场合同工》第2416章 蛇眼的决断

作者:勿亦行 字数:1816 书籍:战场合同工

  受到独龙冈的刺激,梁山泊一众头领,都要求扩充实力。王伦道:

  “独龙冈有兵四千多,梁山泊也应该扩充。”

  “否则长此以往,一定会有不好!”

  林冲也建言道:

  “干弱枝强,非是山寨之福。”

  “这样时间久了,独龙冈迟早失控!”

  众多文武头领,都不甘心被分寨压上一头,纷纷要求扩军,提升山寨实力。

  山寨众意难违,朱武也有心扩充实力。尤其是想到明年晁盖上山后,以他在山东的名望,肯定会吸引一大批人上山。朱武决定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壮大嫡系实力。

  扩充人员,最重要的就是钱粮。朱武首先问李应道:

  “山寨有多少钱粮,能够养多少人?”

  李应闻言回道:

  “钱财约有十万贯,粮食还有九万石。”

  “其中有一半是从祝家庄抄获的,还有的是从寿张县等地得来。”

  “因为在独龙冈设立分寨,寨主还带人出征青州。山寨粮食消耗不少,这是具体账目,还请寨主详查。”

  将账目呈递上去,朱武伸手接过,却没有亲自去看。转手交给王伦后,朱武看着李应和扈成,笑着向他们道:

  “李兄弟和扈兄弟带着钱粮上山,甚至连土地都奉献了出来。”

  “没有你们奉献,山寨就没有这么多钱粮。”

  “钱粮井井有条,李头领当记首功!”

  夸赞李应做得好,朱武又根据钱粮数目,推算道:

  “九万石粮食,按照每人每年七石二斗计算,能养活一万两千五百人。”

  “但是我们是山寨,不能不囤粮食,至少要有三年粮,才能让人安心。”

  “我打算把山寨扩充为四千人,众位以为如何?”

  梁山泊大寨如今两千人,扩充到四千人就是扩充一倍,众头领哪会有异议。

  尤其是林冲,想到自己“剪除君侧元凶首恶”的志向,更是主动请缨,负责招募新兵。

  林冲不是本地人,朱武当然不会让他做这种事。让林冲负责选拔士卒和训练新兵,招募士兵的事情,则交给了王伦。

  王伦一直都想插手军务,闻言自然大喜,向朱武献计道:

  “年关和青黄不接时,穷人最是难过。”

  “去年我和杜迁兄弟返乡,就是在年关时,被兄弟们推举上山,和寨主在梁山泊立寨。”

  “如今又将过年,山寨应该在周围广为宣传,招揽走投无路的穷人,让他们加入梁山泊。”

  朱武闻言点头,让王伦招募新人。一应钱粮支出,都由李应负责。

  然后,朱武就提到了,钱粮持续的问题:

  “山寨九万石存粮,足够四千人吃三年。但是山寨的人员,不可能一直是四千人。”

  “梁山泊立寨一年,就由七八百发展到两千人,过了年底之后,还即将扩充到四千。”

  “按这个发展速度,明年年底的时候,梁山泊可能会达到八千人。”

  “山寨里的粮食,很难支撑太久。”

  知道晁盖上山后,梁山泊很快就聚集着三五千军马。朱武已经预估到,梁山泊明年的人马,至少会达到八千人。

  这么多的人员,显然会需要更多的粮食。朱武让梁山泊众头领说一说,从哪获得粮食。

  梁山泊如今的财源,一是依靠劫掠,二是依靠私盐。劫掠不用多少,梁山泊大部分钱财,都是劫掠而来。至于私盐的生意虽然利润高,数量却受到限制,大规模提升的可能,基本是不存在。

  故而梁山泊头领在听到朱武的问题后,有的说去打州县,有的说去劫商队。七嘴八舌,都没有提到经营方面。

  最终,还是朱武见他们讨论不出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向众人说了出来:

  “想要稳定地获得粮食,必须有一个粮食来源。”

  “梁山泊掌握着独龙冈,从独龙冈获取粮食,最为现实方便。”

  “现在独龙冈有各种合作社,我打算建立一个粮食供销社,统一购买销售独龙冈所有粮食。”

  “凡是合作社土地所出产的粮食,都必须优先卖给粮食供销社。私自卖给他人的,会给予收回土地等惩罚。”

  将粮食合作社和统购统销的想法道出,朱武开始用数据阐述,这样做的好处:

  “独龙冈有十万亩土地,以每亩平均一石八斗产量计算,能出产粮食十八万石。”

  “独龙冈一万五千人口,以每人每年七石二斗口粮计算,每年消耗粮食十万八千石。”

  “也就是说,如果不计损耗,独龙冈正常年份下,能收购到七万二千石粮食——”

  “足够一万人口,整整吃上一年。”

  这个数据,大出众人意料。就连李应和扈成,也没想到独龙冈竟然还能供养一万人。对朱武计算出的数字,感到不可思议。

  实在不敢相信,李应激动地跳起来,道:

  “独龙冈只有那么多地,不可能再养活一万人。”

  “我在李家庄经营多年,存下的粮食尚且不到两万石。”

  “扈家庄和李家庄情况差不多,祝家庄虽然能抵我们两家,留下五万石粮食。但那是祝朝奉多年积累,不是一年所得。”

  “寨主说一年能收到七万二千石粮食,征收得实在太多了!”

  认为这样收粮食,独龙冈可能会饿死人。

  扈成也同样急得跳脚,认为这样做不可行。

  朱武最初在算出这个数据时,同样也感到不可思议。但是数字最不会欺骗人,仔细计算之后,朱武发现依靠独龙冈的粮食,确实有可能再供养一万人——

  他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尽可能降低灾害减产、减少转运损耗。

  笑着让李应和扈成坐下,朱武看着两人,向他们道:

  “所谓耕三余一,积谷防饥。”

  “两位存放的粮食,足够在遇到饥荒的情况下,还能吃上一年吧?”

  李应和扈成都是大户,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甚至为了避免在饥荒时被村里的人抢粮,两人家中的粮食,甚至能足够整个庄子的人吃一年。

  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囤积两万石粮食,就那么放在家里。

  然后,两人便又听朱武道:

  “那么你们的粮食,到底需要多久积攒起两万石呢?”

  “以耕三余一的说法看,我猜大概是三年吧?”

  从李应和扈成记忆中得到的数字,知道他们两家每年大约能收到七八千石租子。朱武这个说法,自然让两人无言以对。

  仔细想想,李应和扈成觉得自家若不在其它事情上花费、不需要粮食卖出去。的确只需要三年时间,就能积攒起两万石。

  然后,两人便又听朱武道:

  “两位没有祝朝奉那么霸道,所占据的耕地,不过是李家庄和扈家庄的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应该没有错误吧?”

  李应、扈成点头,觉得和祝朝奉那样强夺土地的人比起来,自己颇为仁善。

  只是朱武想说的不是这,而是在点明白,独龙冈的土地在被梁山泊完全掌握后,究竟能收到多少石。

  “那么梁山泊完全掌控李家庄和扈家庄的土地后,在两庄每年收到两万石,这算法可有什么不妥?”

  李应、扈成闻言,俱是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道这理由,应该如何反驳。

  按朱武的说法,梁山泊完全掌控李家庄和扈家庄的土地后,即使租税上没有收的那么重,也完全可以通过收购,把农民的余粮买过来——

  七万二千石的粮食,确实很有可能!

  只是,想到七万二千石这个数字之大,两人实在难相信,单靠独龙冈一地,就能收购到这么多粮食。

  “每年这么多的余粮,到底哪里去了?”

  “为何我在先前,完全没感觉到?”

  自诩精通钱粮,李应从没想过。自己祖居的独龙冈,潜力有这么大。

  梁山泊其余头领,同样议论纷纷,对于这个数字,有些难以置信。

  王伦曾掌管过钱粮,对数字还算熟悉。即使还没有明白为何能收到这么多的钱粮,却对朱武的说法,感到信服起来:

  “三分之一的土地、三年积攒两万石。完全掌控李家庄和扈家庄土地后,每年就能各收到两万石。”

  “祝家庄的田地和李家庄、扈家庄加起来相当,就能收到四万石。”

  “三个庄子加起来,合计就是八万石。”

  “寨主只收七万二千石粮食,反而少收了呢!”

  “独龙冈征收的粮食,确实能供养一万人!”

  被这个数字所震惊,王伦终于明白了,朱武为何要推行农业合作社、建立粮食供销社:

  “独龙冈土地不过一千顷,就能征收到供养一万士卒的粮食。”

  “寿张县土地超过一万顷,若是把寿张县完全掌握了,岂不能供养十万人?”

  “十万人的兵马,天下何处去不得?”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就能让魏国富国强兵,成为中原霸主——”

  “放在当今天下,这就是打天下的制度啊!”

  浑身颤栗,抖如筛糠,王伦一时之间,沉浸在发现这件事情的激动中。对未来的想法,已经完全转变:

  “想我王伦不过落第秀才,因为受了鸟气,来到梁山泊落草。”

  “本以为就这样了此残生,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受招安做个小官。”

  “哪想到寨主如此胸有丘壑,竟然有这等天下之制。”

  “郓州和济州十个县,实际开垦出来的土地少说也有十万顷。”

  “用这些地供养百万人,岂不连大宋朝廷,都有可能掀翻?”

  “我王伦也能成为开国功臣,名列文臣第一!”

  虽然知道单纯算粮食养兵不合理,王伦仍觉得热血沸腾。再看向朱武的时候,只觉得寨主的一举一动,莫不含有深意。许多以前没看明白的事情,如今也敞亮起来:

  “难怪寨主到处设立分寨,还让我采用道历纪年——”

  “原来他一直胸怀天下,只有我们不知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