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霸玩转大明 第一百九十一章 刘伯温出马

《学霸玩转大明》第一百九十一章 刘伯温出马

作者:魔性大叔 字数:1896 书籍:学霸玩转大明

  “草民刘伯温见过陛下。”刘伯温已经远离朝堂两年有余了,对朝廷的那套礼仪还是了如指掌,觐见行礼一气呵成。

  一直板着脸的朱元璋在见到刘伯温之后,表情缓和了不少,他摆摆手,道:“诚意伯来了,你也听听吧,朝堂正在讨论咱定下的科举制度呢。”

  刘伯温公公手拄着拐杖站在一旁。

  “这不是诚意伯吗?他不是已经致仕了吗?”

  “听说他现在在汤山的书院教书呢?估计跟刘牧是老相识了。”

  “老相识也不行啊,当初这科举制度可是诚意伯定下的,怎么能允许别人乱改呢?”

  身旁官员们的议论声不停地传到刘牧的耳朵里。他现在隐隐地明白了一件事情,刘伯温口中说的来京城中见一个老友估计是来见朱元璋吧。

  难道这两个人私底下有什么交易。

  宋濂和刘伯温是老相识了,加上刘牧反对的正是刘伯温当年定下的科举制度,所以见到他之后便觉得自己的帮手到了。

  “伯温啊,你看你教的好学生,年纪轻轻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口出狂言,说要改革科举制度,这不是误国误民吗?”宋濂像正义的护教士一样,大义凛然的说道。

  刘伯温微微一笑,解释道:“宋大人,我与刘牧同在汤山书院共事,即没有师徒之名,也没有师徒之实。再者说了,我觉得刘牧说得并无道理啊。”

  此话一出,整个大臣队伍包括刘牧都惊掉了下巴。

  有人公开站出来质疑你先前提出的制度,你不仅不反感,竟然还支持他,这种事情放在谁的身上都不会让人相信的,但此时此刻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这庙堂之上。

  “伯温啊,你可知道你现在说得什么,你在汤山呆了一年的时间,怎么糊涂了呢?”宋濂此刻脑瓜子嗡嗡的,他甚至怀疑刘伯温是不是被刘牧下了什么迷魂汤了。

  刘伯温摇摇头,笑道:“宋大人啊,我并没有丝毫的糊涂,反而是相当的清醒。所以我才能看清楚现在科举制度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就像刘牧所说的,科举制度的目的是要从天下读书人中间选出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而现在的科举制度并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反倒是选了一些只会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刘伯温作为一个读书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说相当的有份量。不少官员也都纷纷点头,赞同刘伯温的话。

  宋濂还是有些不依不饶,继续问道:“当年这制度可是你跟陛下建言的。”

  刘伯温点点头,转向了朱元璋,颤颤巍巍地跪下,缓缓地说道:“陛下,草民承认是当年是自己目光短浅了,险些做了误国误民的坏事,现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顿时朝堂上陷入了一片寂静,宋濂也明白现在说再多的话都是没用的了,只能等待着陛下最后的旨意了。

  而刚才选择充当急前锋的胡惟庸自从刘伯温现身的那一刻,便选择了沉默,乖乖的回到了队伍当中。

  朱元璋锐利的目光扫过众位大臣,最后落到了刘伯温的身上,顿了一会儿,忽然放声大笑,“哈哈,既然诚意伯都这样说了,看来当初制定科举制度的时候或许真得考虑不周啊,既然考虑不周,就得认错,就得改。大明初立,什么事情都是摸索着往前走的,依朕看,今年的恩科就按照新的办法去做,效果不好的话在改回原来的。”

  朱元璋有着绝对的权威,他说的话就是最后的旨意了,纵使还有很多大臣心有不满,但也只能埋在肚子里了。

  朝廷上的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便宣布退朝了,和太子朱标一起转身回了乾清宫,众位大臣也有序地离开了丰田殿前的广场。

  刘牧搀扶着刘伯温一直出了皇宫,便遇到了徐达和李文忠两位元帅走了过来。

  “刘公子啊,估计你这次可把天下的读书人给得罪了,你以后可要多加小心啊。”李文忠走上前来先是跟刘伯温打了个招呼,然后告诫刘牧,看样子他也应该受过不少文人的亏。

  “没什么了,一切都是为了大明啊。”

  说完之后,四个人哈哈大笑。刘牧脸上虽然风轻云淡,但心里却慌得一批,虽然现在是大明初期,文官集团还没有像后世那样的恐怖,但也绝对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或许朱元璋可能不怕,但自己还是要小心为好。

  就在谈笑间,有几个文官从自己的身旁走过,向自己投来了凌厉的目光,那样子就像要把自己生吞活剥了一样。

  跟徐达和李文忠告别之后,刘牧便和刘伯温就便回到了酒楼,坐着马车回了刘家庄。

  一路上刘牧就只是坐在刘伯温的旁边,心中虽然有很多话,但却不知道该从那句话开始说起。刘伯温倒想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就面色温和的坐在马车里不发言。

  两个人就这样一路沉默回到了刘家庄,刘牧搀扶着刘伯温从马车上下来,“刘先生,今天的事情多亏了你啊,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先生两年的时间没有过问政事了,今日竟然为了我破了规矩。”

  刘伯温摇摇头,笑了笑,“朝堂上的事情远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今天所有发生的一切其实都在陛下的掌控之中。对了,老朽可只帮你这一次啊,等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你可得自己处理了。”

  “刘先生的教诲,晚辈必当铭记于心。”

  两日之后,朝廷关于科举改制的消息便公布出来了,相较于那天在朝臣之间的公布的那般温和了不少。

  科举依然会先考四书五经,金榜题名的读书人只是先授予功名却不授予官职,必须得参加六部的考试并且在六部或地方见习半年之后,成绩合格者才会授予官职,至于成绩不合格的则只有功名,却没有官职。

  但就这样,刘牧也已经知足了,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更何况是科举,这关系着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和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禁锢在人心的封建思想,操之过急反而会引起社会的不安。

  就算雷厉风行的朱元璋也得考量现实的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