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的历史聊天群 第142章:议事

《我的历史聊天群》第142章:议事

作者:一缕烟丝 字数:2562 书籍:我的历史聊天群

  户部左侍郎耿书元继续说道:

  “玉米,红薯,土豆的推广种植,遇到了些问题。”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了看大明王王宇,见对方没说话,就继续说:

  “在以往,百姓都习惯种粟栗,稻谷,小麦等主粮,玉米,红薯,土豆是粗粮,只是辅助,耕种的不多……这种习惯,要改变会有不少麻烦。”

  “再有就是,因为战乱,普通老百姓为了吃饱饭,他们倒是愿意种产量更高的玉米,红薯,土豆。但是,那些拥有足够多田地的人,他们原来种玉米,红薯,土豆等,是作为粗粮,用来喂牲畜的,所以根本不愿意大量种植玉米,红薯,土豆。”

  “还有……因为时间紧,不能错过春耕,战乱后个地方官吏减员很多,要落实推广任务,人手有些紧缺……”

  说了一堆问题,户部左侍郎耿书元心里没底气,最后说些好的:“目前,京师,山东两地,除了那些有足够田地的人户有意敷衍外,其他普通百姓很配合,两地推广比较顺利……”

  玉米,红薯,土豆,都是粗粮,有粟米和稻米吃,谁愿意天天吃粗粮?

  而且,粗粮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所以,士绅地主等拥有足够土地的人,肯定不愿意多种粗粮。有的甚至表面应付,暗地里捣乱。

  他们中甚至有些人希望自己天天有好粮食吃,不希望平民百姓吃好,甚至还期待着灾荒之年,通过高价卖粮食发大财。

  这种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大明王王宇也很无奈,不过也有其他应对方法,说道:“看来,推广玉米,红薯,土豆,指望不上那些地主了,只能依靠普通百姓!”

  “这样,户部指定出奖励措施。对于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的人户,每一亩地,减免一定的赋税,种得越多,免税越多。

  产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进行嘉奖。若果有担心种出太多无法吃完的,朝廷可以承诺,以公平的价钱进行收购。要让他们看到,种的玉米,红薯,土豆越多,获得的好处越多。”

  总之,就是奖励耕种,增加积极性。

  至于那些士绅地主等人,不强求。

  先把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提起来,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天下便可安定。

  “至于人手紧缺问题……”

  大明王王宇扶额,头疼。

  任命官吏,若是马虎,后患无穷!所以选拔官吏,要谨慎,更需要时间,不可能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把各地所却的人全部填补上。

  “前南明朝廷有许多才能,大明王宽厚待他们,想必会有不少人愿意为华夏帝国效力。”

  吏部尚书张良说道:“吏部会尽快完成对他们的考核,然后安排就职,填补各地空缺。

  此外,臣建议,户部可以效仿工部。”

  效仿工部?

  众人看向工部尚书曾辉。

  曾辉纳闷,问:“张大人,工部与户部有很大不同,如何效仿?”

  大明王王宇倒是明白过来了,说道:“张良,你的意思是让户部也效仿工部的临时工制度?”

  工部之前不是很缺人手吗?

  后来大明王王宇想出了“临时工”这个方法,就是工部在各地做事,缺人手时,可以临时雇佣人,完事后就解除关系。

  原来,凡是在工部做事的都有官职。没有“工人”一说,工人就是那些服劳役的人。

  现在,各地要许多人去修缮水利。

  不是农忙时,还可以以工代赈招到人手。而农忙时,就没什么人了。

  如此,就要专门雇佣人手,而且需要很多,但工部根本没有那么多官职安排。

  所以,大明王王宇就建议采用“临时工”的方法。

  “原来是临时工!”

  工部尚书曾辉恍然道:“临时工,是当初大明王做出的英明决定。是很好的方法,通过临时工,为工部解决了临时需要大量人手的问题。

  事情完成后,临时工就会离去,不会造成负担,反而能节省不少开支。”

  随后,工部尚书曾辉详细的为众人讲述了一下“临时工”,以及工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此法,甚好!”

  户部左侍郎耿书元赞叹道。

  户部安排清丈田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需要的人手,其中大部分也是劳力需求,采用临时工的方式,合适。

  只要工酬好,害怕招不到人?

  大明王王宇点头道:“对于临时工,一定要记住,要以书面文书的方式,形成一种临时工合同,在其中约定酬劳,时间,所做事情的内容等等。”

  这个时代还没有“劳动合同”的概念,大明王王宇想借此尝试一下。

  临时工,临时工合同文书或者是临时工劳动合同……

  开个先列,以后需要时,就有了依据。

  “好了,接下来,议一议当前需要做的主要任务。”

  了解要最新的战事,以及户部清丈田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的情况后,接下来才是内阁议事的重点。

  大明王王宇说道:“今日所议之事,有二。一是,秋季科举与顺天书院之事。二是,关于南京,折江,福健,江茜和湖广的诸多事宜。

  具体需要如何进行,张良你来为其他人讲解下。”

  这些事情,事先大明王王宇与张良已经商量过。

  张良,除了吏部尚书,军机处参谋,内阁大臣的身份外,其实现在就是被默认的内阁首辅。

  吏部尚书张良起身行礼后,看向众人,说道:“首先,大明王已经决定将京师的国子监改命为顺天书院,准备在秋季开学,招收学员。

  顺天书院,不同于原来的国子监。顺天书院的科目类别将分为:文学,算学,法学,史学,地学,医学,音律学,自然学等八个大类。

  文学,以四书五经为主。算学,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数字算术。法学,就是律法,以华夏帝国律法为主,同时研究历代律法等等。

  史学,就是专门研读历史,了解历史,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地学,为地里学科,天下地图,具体山川,如何制作地图,认识地图。同时配合学习各地的人文习俗,农耕文化,矿物等分部情况等等。

  医学,自然就是指各种医学知识。音律学,包括琴棋书画,歌舞。自然学,天气,气象等学识。”

  稍微停顿下来,众人在思考张良话里的内容。

  国子监本来归礼部管,现在虽然改命顺天书院,但也是要归礼部管。

  过去的国子监,只有:文学,算学,律法学等几门学科。

  而且,以研读四书五经和律法为主。

  现在,变了,多了许多学科类别,而且三分之一都是新的。

  礼部左侍郎王喆,心里没底。礼部尚书陈确去了南京,王喆也是第一次参加内阁议事,发慌。

  “具体的顺天书院细则,等我整理完后,就转交礼部。”

  张良又开口说道:“然后就是华夏帝国第二次科举,在今年秋,还有小半年时间。

  华夏帝国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才急着举行第二次科举。此次科举,分为南北两个考场,同时进行。

  关于此次科举的方式不变,依照第一次科举,经科,策论,六部各一卷试题……参加科举的资格,也是按照第一次科举,只要遵守华夏帝国律法,年满十八,不论出身贵贱,男女皆可参加。”

  张良说完,大明王王宇补充道:“此次科举,由礼部主持,都察院监督,决不允许漏题,贿赂等丑陋事情出现。”

  “是!”

  礼部左侍郎王喆,都察院左都御史汤瑾行礼受命。

  大明王王宇看向张良,道:“继续。”

  张良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南京,折江,福健,江茜,湖广等地,刚结束战乱。

  首要的是维护各地治安,稳定民心。户部筹备好粮食,赈济灾民,工部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尽量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让他们有事情做,不会饿死。

  其次,吏部需要考核各地官吏,尽快补充空缺,让所有地方官吏各司其职。

  其三,户部要做好接受前南明朝廷的国库,皇宫内物品,粮仓,军械物资等的统计,清丈各地田地,恢复农耕,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种植。

  其四,江南的农桑和江南制造局很重要,尽快恢复农桑,恢复江南制造局的运作。

  其五,工部在这些地方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修缮水利。夏季,南方雨季快到了,要抓紧时间。

  刑部,接管这些地方的按察使司,统计所有刑狱的犯人,维护地方治安。

  最后,兵部接管各地都指挥使,统计各卫所的还剩下的人员,军械,卫所的田地等情况。

  将还能用的卫所士兵,集中起来维护各地的治安,对于山匪等严厉打击……”

  张良说了很久,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做些记录。

  说完后,张良问道:“大明王,可有说漏之处?”

  “很好。”

  大明王王宇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大方向张良已经说明,现在诸位一起议一议,具体的措施,六部一院需要分工明确。”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