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第一百五十二章 老师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第一百五十二章 老师

作者:孟夏春晓 字数:1854 书籍: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大四了。

  孟春晓突然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明年夏天就要毕业了。

  对于考研和出国留学的人来说,时间非常紧迫,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考试了。

  开学后没几天,收到了二姐的信。

  从班长手里接过信封,孟春晓有点纳闷,二姐以前从来没给自己直接写过信,都是写给二哥,顺带着跟自己唠两句。

  而且这封信挺厚的,也不知道装了什么东西。

  撕开信封,抽出一沓信纸,粗略数数差不多有十来张。

  而真正的信函只有一页,几下就看完了。

  原来二姐最近正在写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数学模型方面的,她解决不了,前两天收到他的信,听说他想读经济系的研究生,于是就把主意打到他身上。

  剩下的几页信纸就是她毕业论文的思路和遇到的问题,孟春晓看着看着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二姐的想法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而且相当大胆,她的毕业论文方向居然是价格改革。

  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劝她改研究方向,价格改革哪有那么简单?简直就是个坑,而且是大坑,跳进去很容易爬不出来。

  不过等把所有的信纸看完,他又改主意了,甚至开始跃跃欲试,也想要尝试一下。

  大四的课程不多,而且孟春晓都已经自学完了,所以接下来的两节课他没怎么听老师讲什么,将二姐地信反复看了两遍,一边看一边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疑惑写下来。

  然后开始琢磨二姐的思路到底行不行,其中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如果要实现目标,该从哪里入手,理论依据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数学模型,等等。

  这一想就是整整一天,写了小半本笔记,最后有些痛苦地揉着脑袋,没想到越思考问题越多,主要是他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很多东西似是而非。

  晚上放学后,直奔图书馆,一口气借了十几本经济相关的书,然后对照着之前做得笔记,带着问题看书。

  “老四,干啥呢?”田建新洗漱完后经过孟春晓桌前,随手拿起一本书。

  这几天孟春晓天天熬夜到凌晨,张学红和秦守仁因为要准备几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田建新倒还理解,可孟春晓不是明年才考试吗?

  “《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这是啥书?”

  孟春晓头也不抬说:“其实就是《西方经济学》,换了个说法而已。”

  田建新翻了几页,问道:“前两天你说要读经济系的研究生,不会是真的吧?”

  “骗你干啥?”

  田建新说:“好好的数学不搞,搞什么经济,不务正业。”

  孟春晓说:“搞经济咋就不务正业了?老田同志,你这个思想要不得。就比如说我二姐的毕业论文,做的是价格改革方面的研究,你说这是不务正业?恰恰相反,这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田建新把书放下,摇头说:“你呀你,不知道该说你啥好。其实按你的成绩留校当老师也不是不可能,你就没考虑过?”

  “你说我?当老师?”孟春晓指着自己的鼻子,“田老大,你逗我吧?就我这样的能当老师?”

  田建新皱眉道:“你怎么就不能当老师了?我觉得你挺适合的,学什么都快,脑子活,方法多,讲话幽默,你要是当老师,学生们肯定喜欢上你的课。”

  孟春晓连忙摆手说:“快饶了我吧,没兴趣。再说就是想留校,你我说得都不算,瞎操这份心干啥。”

  田建新一想也是,他们这些大学生看似风光,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其实大部分人都身不由己,对未来都有些迷惘,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师哥。”

  孟春晓扭头看向门口,笑着道:“李坤,愣着干啥,自个儿进来,难道还要我请你啊。”

  李坤先跟田建新打了个招呼,笑嘻嘻地在他旁边的凳子上坐下,

  “师哥,我又来给你添麻烦了。”

  “你没事儿也不会来,来了就没好事儿,说吧,又有啥问题?”孟春晓看经济学书看得脑瓜仁疼,正好可以换换脑子。

  “极大似然估计,师哥,我看了一个星期也没弄明白。”

  田建新在一旁笑呵呵地道:“小李,你算是问对人了,当初我也搞不明白这东西,还是他给我讲清楚的呢。”

  孟春晓看了老田一眼,说:“那是大一上学期的事儿了,亏你还记得。今天当着你的面,我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顺便让你加深印象。”

  田建新直翻白眼:“你不吹牛能死啊!”

  孟春晓没搭理他,转头对李坤道:“极大似然估计的定义你清楚吧?”

  李坤马上说:“极大似然估计法是一种统计方法,它用来求一个样本集的相关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

  孟春晓说:“多拗口的定义,也不知道编书的人是不是跟学生有仇,就不能说人话?按我的理解,用人话应该这么说,极大似然估计是这么一种参数估计方法,对于极少的样本观测,我们很可能观测到的就是发生概率最大的那次实现。”

  田建新说:“还是挺拗口的,不过比你给我讲的要清楚多了。”

  孟春晓得意道:“老田,我也在不停地进步嘛,小意思啦。”

  李坤还是有些不太明白,问道:“师哥,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简单地讲,一个现象已经发生了,如果站在时间线从后往前看的角度,我们可以理想地认为,这个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这个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比如,如果今天已经是晴天,那么可以朴素地推断:是因为今天天气晴朗的“可能性”比“阴天”的“可能性”大,所以今天才是晴天。”

  “还能这么理解?”李坤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跟他十几年的认知习惯完全相反。

  孟春晓笑着说:“是不是跟你的基本常识不一样?学数学就是要打破你的基本常识,不能显然地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而是要先这样,所以显然是这样。就拿最大似然估计来说,如果上升到哲学高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所有已经发生的事件都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换句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田建新琢磨了几秒钟,感慨道:“老四,你不去做老师真的可惜了。”

  (求推荐票,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