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虎啸大周 第三百七十二章上京庭议与暴候西迁

《虎啸大周》第三百七十二章上京庭议与暴候西迁

作者:日光007 字数:3855 书籍:虎啸大周

  上京皇城,乾元殿。

  原本属于大周皇帝的那张龙椅上,坐着的正是自立为大梁开国皇帝的镇北候董诚。

  不过如今的董诚,坐在这张他过去梦寐以求,不惜弑君灭国才总算是如愿以偿的龙椅之上,却是没有了往日的那种要君临天下的气势,反而面沉如水,神色阴郁。

  而令他心情阴郁的源头,则是他那个正站在满朝文武之前的丞相口中所说的话语。

  “陛下!虽然老臣与诸位同僚已经竭尽了全力,但是陛下您给的时日期限实在是太短,如今只是筹集到了不到一半的粮草辎重,南方的伪朝又攻打甚急,我朝沦陷之地日益增多,光靠这剩余之地,就算是陛下再宽松时日,短时内也无法再筹集到更多的物资了!老臣办事不利,请陛下降罪!”

  说着就跪了下来,对着董诚低头请罪!

  听完自己丞相的话,董诚原本就不好看的脸色,变得更加的阴郁了。

  不过他也知道想要在两个月里收集到原本计划是用一年时间收集的物资,也实在是太过强人所难,这老丞相能够收集到一半的数量已经是很是能干了,若是因此而降罪斥责,恐会伤到这忠臣之心不说,恐怕还会进而让现在本就人心不稳的百官更加的离心离德。

  要知道,镇北候如今准备着的事情,名为西幸,实际上就是逃跑,这本身就已经是承认了他这个大梁朝,在这场争夺天下的纷争中失败认输,这当然让那些并不是完全忠心于他,只是以成为新朝开国之臣为目的才会跟随于他的那些文武们,感觉到前途无量,朝中人心浮动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所以现在还能像老丞相这样能干又忠心的臣子在已经不多了,因此虽然心中阴郁更甚,但是董诚却也没有把心中的憋闷发泄在这忠心耿耿的老臣身上,而是出言安抚道:

  “爱卿何罪之有?朕也知道征集这粮草辎重的难处,丞相能够征得五成之数,已经是颇为难得,所以丞相不但无过,反而有功!

  左右,快快扶爱卿平身!赐座!”

  “多谢陛下隆恩!”

  老丞相抹了一把不知是真是假的感动泪水,在两个侍卫的搀扶下,在董诚赐下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表演完君臣相得的一幕之后,大家自然是接着说正事。

  “陛下,这粮草辎重虽然并未筹集到陛下要求的数量,但是却也无妨,只要省着点用,却是足够大军远赴西域之用。

  而据老臣所知,那西域虽是荒凉,但也是有诸多小国的,这等小国国小民微,不可能是我朝大军的对手,所以只要到了西域,所缺的粮草辎重可以向这些小国征集,谅他们也不敢不给,因此这辎重之事倒也不是当下最紧要之事。

  现在最紧要的是,如何让我大梁治下的军民,能够自愿的随着陛下远幸西域,这才是我朝的当务之急!”

  “丞相所言极是!”

  董诚也知道自己远逃西域的决定,是相当不得人心,就是现在站在这大殿之上的满朝文武,其实都没有几个真心想要和他远逃到西域之外那不毛之地的。

  要不是他们所在的大梁,和大周新朝的现任皇帝有着杀父灭族的血海深仇,加上南边的那只妖虎也是摆明了不给世家活路,这些家伙怕留下来会被尽诛九族的话,恐怕这朝堂上下早就逃散一空了。

  连这些文武大臣都是如此,那些并不害怕会被新朝清算的军民百姓们,莫非就会愿意放弃这祖祖辈辈生活的中原之地,和董诚这个假皇帝冒着九死一生的威险远赴异国他乡吗?想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现在董诚能够确定,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远走他乡的人,在整个大梁也不可能超过两万之数,若是只带着这么点人远逃,就算是能够顺利逃走,但是没有足够的军队和百姓支撑,想要在西域之外再开一国,那是绝无可能,最多也就是能够保住性命,苟延残喘而已!

  镇北候董诚一生戎马,又岂能真是怕死之辈,他绞尽脑汁所想出的方略,可并不是为了苟延残喘的!

  他之所以会想着远逃西域,却是存了避其锋芒,养韬晦光之意,只要能逃开大周新朝和郑凡的兵锋,再西域之外站稳脚跟另起一国,也未尝不能修养生息,以待中原。

  在董诚想来,这大周新朝能有今日,靠得无非都是那妖虎之力,而那妖虎自称是为了匡扶大周才下凡的神仙,那在大周平定了天下之后,也许就会因为完成了使命回天上去了。

  就算那妖虎只是信口胡诌,并不会升天离去,可是等到天下平定之后,这个大周新朝到底是听谁的,也是很大的问题。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那个小皇帝年纪尚小,那妖虎代为发号施令还没什么问题,但是等到几年之后,他年纪足够需要亲政的时候,那妖虎无论是继续把持朝政,还是真的把大政归还,都绝对会出问题。

  在董诚看来,这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算是老虎也不行,或者说是老虎那就更不行了,只要那妖虎还存在,就会对皇权产生制肘,所以等到那个小皇帝到了亲政之时,这大周新朝必然会上演一场争夺权利的大戏!

  到时候无论是哪方获胜,这天下必然又会纷乱起来,在那西域之外的大梁,也未尝没有打回来的可能!

  而就算是以上都只是他的臆想,这大周新朝在他有生之年都是无机可乘,那至少自立一国之后,他也能够将自己一混天下的野望交付于子孙,只要他董家能够一代代自强不息,总是能够等到杀回中原的机会的!

  当然,实际上大周新朝的脚步并不会止步于原本的天下,所以以过去王朝来揣度大周新朝的董诚,不知是哪怕他真的能完成心中所想,也不过就是多活几年而已。

  但是正因为并不知道这些的,董诚却是真的认为自己远赴西域的想法能够让他的大梁死中求活,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大略能够顺利进行,这如何让更多的百姓和军士能够跟着他远走,却是一个他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当然了,这个难题其实他早就想出了解决之法,不过那个方法实在是太过缺德,却是不能从他这个大梁皇帝的嘴里说出来,免得以后想要推锅都没得推。

  毕竟他想带走这些军民百姓,可不是单纯想让他们当西行当中炮灰和消耗品的,等到到了地方自立一国之后,这些军民百姓也是他立国的基础,可不能完全不理会军心民心,到时候必然要推出几个替罪羊来替他受过挽回民心才行。

  实际上,今天老丞相所说的这些话,是在之前就已经和董诚商量好的东西,老丞相已经存了替董诚的背锅之心,但是董诚还是希望这满朝文武之中有人能主动跳出来,像老丞相这般又忠心又能干的臣子可不好找,如果可能的话,董诚还是希望有人能替老丞相把这个锅给背了。

  至于想不到办法什么的是不存在的,董诚早就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想的办法暗中透漏给了文武百官们,现在这满朝文武就没有不知道这事是要怎么办的,就看有没有人足够忠心,愿意和老丞相一样主动跳出来背锅了。

  于是在老臣相开口之后,董诚就当先开口暂时阻止了老丞相把话说下去,接着就把目光转向了大殿之下的两行文武身上。

  “不知诸位爱卿,对丞相所说之事可有良策教朕哪?”

  这要是几年前大梁朝如日中天之时,哪怕是知道自己这是要给董诚背锅,殿下的这些文武们恐怕也会为了这个背锅的名额争抢起来,毕竟给皇帝背锅可是能大大增加圣眷的事,就算是因此获罪,按照刑不上士大夫的世家规矩,也不会有性命之虞,最多也就是暂时离开朝堂而已,只要风头过去,就算是出于世家之间最基本的礼尚往来,皇帝也得把给自己背锅的人重新找回去并让其更进一步,所以替皇帝背锅乃是惠而不费的大好事!

  可是那是之前,现在如果跳出来把眼前这口大锅背了,那就很可能真的会把小命丢掉了。

  如果是往常,哪怕董诚想要找替罪羊,也不可能会真的动世家之人,他虽然已经贵为皇帝,但是其实也只是最强的世家家主而已,也不能不守世家之间的规矩,可是如果是在西行之中,或是到了那西域之外,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世家只有在拥有自己的地盘和百姓,并且拥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之时,才能被称作是世家,但是如果跟着董诚西行到了那西域之外,那已经失去了地盘和掌握的百姓,关系网这种东西在西域之外也毫无作用的他们,就成了无根浮萍,那时手握大军的董诚只要不是想把所有跟随他的世家都一网打尽,而只是想要拿一两家出来稳定民心,那被选中的人也根本就无从反抗。

  所以如果现在背上害得军民们背井离乡的这口超级大锅,到时候被推出来给军民泄愤的时候,不止他们要死,就是身后的家族也不一定能够保全,所以在董诚问话之后,原本就安静的大殿中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低着头连喘气都不敢大声,生怕稍微一动就会被董诚硬安上这口要命的大锅!

  “混蛋!朕要你们有何用!”

  董诚虽然早就知道让这些家伙自愿牺牲是难比登天之事,但是现在看到这满朝文武竟然连一个敢忠心君事都人都没有,还是忍不住大骂出口!

  可是既然他们都不愿意,董诚也拿他们没办法,在西行之中,董诚还需要这些文武和他们背后的世家帮助,才有可能控制住局面,所以也不可能真的在这个时候跟他们翻脸,所以董诚现在最多也只能骂个几句,却是不能真个找出一个来杀鸡儆猴。

  不过董诚在心中暗暗发誓,等到西行之后这些世家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之时,他一定要学习南边的那只妖虎,让这些世家全家死绝,一泄今日之恨!

  心中暗自给这些世家判了死刑之后,董诚只能用眼神示意老丞相继续他的表演。

  幸好这老丞相虽然也是世家出身,但是已经家道中落,族人四散,并没有家族拖累,加上他身受两代镇北候提拔重用的大恩而忠心耿耿,却是愿意冒死替董诚背锅,于是在董诚示意之后,他毫不犹豫的站了起来,对董诚道:“陛下!这百姓眷恋故乡不愿远行乃是天性,若是不出重手,怕是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所以还需将其全部强征,并行那三营分立之策,即可让其供我大梁驱使!”

  老丞相所说虽然是董诚所想,但是他却是不能一口答应,于是他断然推拒道:

  “嗯?老丞相所言不妥,这百姓不愿离乡而强逼之,是为不仁,朕登基以来,一向以仁义爱民为念,如今又如何忍心为我一家之社稷,为强逼大梁百姓西行,而行那骨肉分离之事?

  此计不必再提!还需另想他法才是。”

  “陛下此言差矣!”

  知道他们刚刚的表现已经恶了董诚,在这个有人主动背锅的情况下,满朝文武自然是愿意陪着董诚演完这场戏,以减轻董诚心中对他们的怒火,因此在董诚稍一推脱之后,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驳于他。

  “陛下不忍百姓骨肉分离背井离乡自然是仁义,但是此乃小仁小义,若是天下太平之时倒也不吝为之,可如今妖虎作乱,伪朝横行,我大梁社稷有悬卵之危,如此危急之际,陛下所定西幸之策乃是保存我大梁设计之大义,岂能因小义而弃之?

  臣请陛下,依准丞相之策!”

  “没错!陛下!臣附议!”

  “臣亦附议!”

  一时之间,满朝汹汹,所有人都在力劝董诚采纳丞相之计。

  “哎!我大梁百姓何辜?竟要经此大祸,此皆我之罪也!”

  董诚假意推脱了几次,才终于在群臣的劝谏之下,在留了几滴眼泪后,‘无可奈何’的答应了下来。

  之后整个大梁朝,就都按照丞相的计划行动了起来。

  于是在大周中兴五年三月十四日这一天,镇北候董诚尽起八十万大军,裹挟几州之地二百四十万百姓,从上京向北出玉门关渡过了长阳江后,就从关外之地沿着长阳江一路向西,开始了这场前无古人,史称暴侯西迁的大迁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