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不求生 第一百四十五章 吴桥贼

《明末不求生》第一百四十五章 吴桥贼

作者:宇文郡主 字数:2263 书籍:明末不求生

  “江南?这……”

  马宝转头看向许都,许都则笑而不语,江南尚在明朝的统治之下,虽然崇祯已死,可是清军又在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为同治帝。

  这消息早已昭告天下,南都的潞王和福王,虽然都知道同治帝其实已经沦为了清军的傀儡,可是他们二王党争,史可法、马士英、钱谦益、黄鸣俊等南都文臣,黄得功、高谦、刘良佐、郑鸿逵等南方武将,都各自支持一王,重新展开党争。

  南都争斗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即便他们明知道同治帝是东虏傀儡,亦不得不对北京伪廷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无论是潞藩一派,还是福藩一派,都正在准备遣使北京,希图说服清军,让同治皇帝承认潞王或福王节制江南的权力。

  一桃杀三士,不过如此了。

  所以马宝一听李建泰等人居然还想去江南,脸色马上就变得很难看了。陈子龙和张家玉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三个人营救出来,他们居然不思驱逐鞑虏,只想着跑去金陵享福党争吗?

  高起潜看马宝脸色不对,慌忙解释道:

  “大王、大王,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大王,督师的意思是,我们假道贵军前去南都后,必将一扫南都留守小朝廷的乌烟瘴气,向江东士人示以华夷大义,使其能够联寇……联顺平虏!”

  李建泰也赶紧应和称是,说:“对对,我辈去往江南,是为了扫除南都一派党争之氛,绝不会与贵军为难。”

  李建泰、高起潜、刘泽清三个人,现在手无一兵一卒,即便顺军放他们前往江南,马宝也十分怀疑,以此三人区区之力,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扭转江南明廷如今的政治氛围?

  要知道大顺军控制着江南的湖广上游,河南和山东又与江北接壤,对南都已经形成夹击之势,南方那些明朝的文武官僚,即便是出于保障自己一块享乐小天地的缘故,也自然倾向于和东虏联合对付大顺。

  许都却为马宝解释说:

  “壁帅对江南士林了解不深……潞藩、福藩两派,岂乃真心联虏?不过无名目耳。只需李督师南下金陵,为其送去先帝衣带遗诏,拥潞或拥福称帝,江南士人为从龙功计,必就此绝交于虏廷。”

  经过许都的解释以后,马宝这才明白过来。的确,现在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现在一定程度上听取北京伪廷的号令,并不是他们真的亲近东虏,而是因为潞王、福王两派争斗,都在设法获取同治帝名义上的支持。

  可是如果李建泰等人能够证明崇祯帝是为东虏挟持、同治帝只是东虏傀儡,并且拿出类似衣带诏的东西,拥立潞王或者福王中的一人称帝。

  那么此藩称帝以后,势必绝交于北京朝廷,形成北京伪廷、大顺、西明以外的又一新势力。

  许都笑道:“东虏一桃杀三士,我则以三士入金陵,必能使江南绝交虏廷,为我大顺削除一后患之忧。”

  李建泰本人尚有一定的操守,高起潜则是除了自己的大宦官身份外,已经毫无资本可言,所以二人此时都不再多言,只等着马宝的决定。

  但刘泽清还坐着东山再起的军阀美梦,他又和马宝套起多年前的老交情,大言不惭道:

  “城壁予我兵五千,使我挥军南下,取江南如拾芥而已。”

  马宝噗嗤笑了一声,说:“刘总兵是欲为明臣,是欲为顺臣?”

  刘泽清坦然自若道:“方今天下,明朝失其鹿,谁家会用人,谁家国运便盛,我自为谁家臣。”

  刘泽清的妙语让马宝禁不住击掌大笑,李建泰、高起潜二人则感到分外的尴尬,许都也是似笑非笑地盯着刘泽清看,唯独刘泽清自己一人依旧一副豪阔慷慨的模样。

  “许招讨,我虽然也做过明朝的武官,但对江南士林了解太少。你是浙江人,和陈子龙他们这些士林中的巨擎都是至交好友,我当然相信你的判断。

  既然你已决定,我绝无反对。三人之事,即按你的办法敲定。”

  “壁帅,三人之事,还是小事。三人来鲁,所乘战船,方是大事。”

  许都说到这里的时候,马宝其实也已经想到了。既然陈子龙和张家玉能够说服苏观生,让他用天津卫水师帮大顺军救人,那是否说明策动苏观生归诚大顺也有了可能性呢?

  不过许都很快就说道:

  “苏观生是明朝纯臣,他和张家玉虽然既是同乡,又是故旧,二人之间一切事情都能够开诚布公的坦诚以对。可也正是因此,张家玉写信给我,说苏观生绝无半点归诚大顺军的意向。”

  “那你所言战船之事……?”

  “事情是这样的:

  自东虏据有幽燕以来,明廷旧臣人心多因之震骇。之前,东虏假以崇祯帝名义号令群臣,而获鹿大战以后,崇祯归天,虽然东虏又拥立了太子朱慈烺称帝,可是其傀儡之意,已经是毫不掩饰,北京诸臣,但凡尚有人心热血者,就没有几个人好打算继续为虏廷卖命了。

  苏观生与驻在辽南海岛上的明朝援剿东北水师总兵官黄蜚,已经商定,准备以水师战船,将辽南、登莱大小诸岛上不愿受虏廷统治的军民,全数迁往江南。

  但是即便从莱州出发,浮海前往江南,也是路途遥远。沿途粮秣耗费,更加会是巨额开支,绝非苏观生和黄蜚二人之力能够承受的。”

  “所以苏观生帮我们救人,只是为了让大顺军助其逃去江南?”

  许都轻笑道:“壁帅所说是其一,但只如此的话,我还不会说此事将影响到天下大局。”

  “其二又是什么?”

  “其二便是吴桥贼!三叛王如今盘踞登州,登莱各岛也悉数被孔有德控制。苏观生和黄蜚欲往江南,中途就必须闯过登州海外各岛屿,他们都担心三叛王兵势强大,一旦被孔有德发觉异动,水师战船又要运载大量军民百姓,行动不便,很可能在海上全军覆没。

  所以苏观生帮我们救人……所为不止是将来在南都朝廷中多出李督师等人为奥援,为的还是联手大顺军,夺取登莱各岛,为其打开南下金陵的海路。”

  其实苏观生虽然是一个颇有才具的文臣,但他并不怎么熟悉戎事,战略眼光也比较有限。明廷之中,像苏观生这样有足够操守,却缺乏足够能力的官员,占据了朝廷中相当一部分人。

  真正为苏观生和黄蜚制订出这套“联顺破孔”计划的人,其实是到现在为止,依旧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北京的张家玉。

  张家玉作为纯粹的文官,缺乏一线带兵的军事经验,这是后世历史上岭南三忠最终被李成栋镇压下去的主要原因。

  可是作为明廷年轻士人中的佼佼者,张家玉的战略眼光,则是出类拔萃了。他帮助苏观生制订的这一计划,无论是可行性还是计划的周密程度,至少也在后世钱谦益的“楸枰三局”之上。

  张家玉为苏观生所做南下之策,即:

  “宇霖与将军欲中兴王室,首要之着,必移辽南、登莱之兵于南都,以恢江表。中原根本自在江南,江南既定,财赋渐充,根本已固,然后使一军出淮西经营汴洛,使一军溯江而上扫清湖广,则高皇帝定鼎金陵,大兵北指之势已成,庚申帝遁归漠北,此已事之成效也。

  今王师欲往江南,亟先下登莱、破吴桥贼,别无反顾支缀。此则必联顺方能图之,灭此吴桥贼后,我得以完固根本,养精蓄锐,恢楚恢江,克复京阙,天心既转,人谋允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