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鼎明 第427章 江南乱局

《鼎明》第427章 江南乱局

作者:戍边铭东 字数:4312 书籍:鼎明

  十数天以来,李征就在登州大地上不断的行走着,暗中调查着登州府的状况。

  这种恶趣味来自于后世的电视剧,李征对于微服出巡十分的有兴趣。只是他自已亲自走过才明白,电视剧上都是骗人的。

  如今的他还不是皇帝,就这般的注意自已的安全问题,无论到了哪里,身边这数十骑却是从来没有少过的。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卫们开始恢复过来,他所带的随从也越来越庞大,最后数百骑奔腾之下,什么微服出巡就完全变成了笑话。

  至于皇帝本人,估计是天下最怕死的人,单身出巡这种事情,估计也只有脑袋被驴踢了才会去办。

  十数天下来,各地的情况让李征比较满意,虽然问题依旧存在,但是只是小范围内的情况,大部分官吏的情况还算的上是中规中矩。

  这也是李征大规模拔高官吏的俸禄的前提下,大明朝的官吏俸禄低的委实令人发指。

  大明朝最有名的清官海瑞,完全不拿任何超过俸禄的钱财,结果却让他一年到头都吃不起肉,甚至给老母过寿割了三斤肉,就被弄的惊到了满朝文武,甚至都写入了史书之中。

  好官被弄的吃不起饭,这种事情听着就叫人心酸。而海瑞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志气,已经完全可以称之谓圣人表现了,但是圣人之所以称之谓圣人,受到万世膜拜,就是因为实在太少了,数百上千年能够出现一个就已经令人惊喜。

  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种无欲无求的境界,那在无法维持体面生活之下,收一些仪金便成了大明官场的惯例。

  但当他们发现,朝廷每年发俸禄的官吏一个县城只有县令、主薄,几个捕头寥寥数人之后,他们要是不想县城之内盗匪横行,除了要有捕头之外,还必须要维持一支数量不少的衙役,这些人吃饱问题也是需要县官筹措出来。

  但县令毕竟只是读四书五经上任的,遇到各种政务之时,顿时就有些难以下手。而且县令需要主管的事情又实在太多,审案、劝农耕,官学,税务,治安,甚至修桥铺路也是他们的职责。

  他们就悲哀的发现,这么多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做的完的,那聘请几个文书小吏和师爷也是应有之事,否则单单是一个断案和来往文书,就足以令县令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干了。

  在这么多需要拿钱出来的部门,县令若不想破家为国,办法也只有一个,那便是收礼了。

  大部分还有些正义感的,只是收够足够的钱财之后,便即收手,不会太过于肆虐地方。

  但凡事就怕有个开头,在这条路上,只有一次不干,和无数次两种选择。当不了破家为国的圣人,那大家就在这条路上闭眼走到黑了。

  一些本就贪婪的,第一次也许还是被逼不得不拿钱,但欲望被打开后,就会越收越多,最后甚至会煎迫地方拿钱,随后就会变成肆虐地方的巨害。

  朱元璋的这一套刻薄对付官员的政策,也就收到了心中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便是无官不贪,就算是以朱元璋捉到贪官便即剥皮宣草的狠辣手段,却也阻止不了官员们前赴后继的在贪上面一去不复返。

  李征虽然同样看不上这些官员,但他好歹还是懂得想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先吃饱的道理。不仅仅前治下的官员待遇提高了数倍,更是限定了官员的师爷数量,并且给这些师爷也发放俸禄。

  至于刀笔小吏,更是直接指派学院出来的学子担任,在分担县令的工作之余,也开始尝试着让这些小吏形成制度化,慢慢将县令原本手中的权利分割开来。

  如今地方上,司法已经开始独立,税务独立也在进行之中,治安这一块,原本就没有几个县令愿意去操办,在事实上也已经分离出来。

  进入七月,李征麾下大军已经基本恢复过来。

  不过这炎炎夏日,却依旧十分蛮横的将大军进军的步伐给阻挡住,只是站在太阳底下就觉得酷热难耐,更不用想在这种天气下行军了。

  向南而进,也只能等到秋高气爽的季节。

  在李征大军停留在登州避暑之时,江南却是乱成了一锅粥。

  福王当初登上监国位置,是因为崇祯皇帝和他的儿子一个也没有到达南京城,而从血缘上来讲,福王世子因为与崇祯皇帝血缘最近,也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对于把持着江南的东林党来说,无论谁当这个监国都好,就是不能让福王坐上这个位置。

  他们两方可谓是生死之敌,恩怨都能直接追溯至万历年间,从宫廷三大案,东林党不仅得罪了万历皇帝,更是将福王、郑贵妃全部得罪尽了,整个福王一系基本上与东林党势如水火。

  在崇祯皇帝被李征这个国贼挟天子的背景下,江南决定效法英宗旧事,直接再推出一位亲王担任大统。只不过崇祯还没有膈屁,只能选择监国这个位置。

  基于这个原因,东林党一直在为潞王朱常淓摇旗呐喊。以钱谦益、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希望拥立潞王朱常淓。

  可非东林党人也不傻,拥立之功怎么能让给你东林党呢?而且被东林党人压制了这么多年,怎么也该翻身了。

  你不是不愿意拥立福王吗?我们就是要拥立福王。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按资排辈,福王都是除崇祯一家人以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以马士英为首的非东林党人便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

  东林党人的理由是: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孙子,按辈份、排行应当立为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婪、好色、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他为君。

  马士英向来觉得自已已经比较高看东林党的无耻了,却是没有想到,这世上本来就是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贪婪、好色、酗酒、虐待下属本就是大明王爷们的标配,在大明就几乎没有哪个王爷不这么干,甚至于不读书更是令他眼界大开,本来不允许王爷读书,那是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潜规则,毕竟谁都不愿意让王爷读书读的精明起来,包括各地王爷们都是这个想法,安安分分过日子,谁也不想让朝廷对他们猜忌,再来一场削藩旧事。

  至于不孝,大抵意思应该就是福王世子没有与老福王一起逃出洛阳,不过你东林党难道能在闯贼攻陷洛阳时,施施然的将全家全部带出来?

  自已做不到的事情,却让别人做到完美,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混帐,马士英觉得与他们辩论都是侮辱自已的智商。

  至于干预官吏,这事基本上属于皇家本身的光环了。别说藩王了,就算是连个镇国将军都没混到的老朱家子孙,明明已经是一个平民了,但是又有几个是好相与的?

  这些人大明朝不让他们读书,不让他们做官,更不让他们做任何低贱的职业,没有糊口生计的他们,在各地偷鸡摸狗,敲诈勒索啥事没干过?

  又有哪个官吏敢去管他们,谁又敢将他们扔进大牢?

  甚至一些故意帮人打官司,故意揽事上事,在公堂上大吵大闹的,怎么不见你们这些恶心的东西去干涉?

  马士英提出这件事之时,这帮孙子就开始以太祖定例,朱家人见官大一级说事,什么刑不上士大夫,更加不能上皇族推塘。

  但是对于马士英所说太祖有令,立嫡立长的祖规,并且要求立福王之后。这帮人马上开始引经论典,竟然绕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应当事急从权,立贤不立长。

  这就让人有些蛋疼了,剩下所有的谈话全部就变成了,不打朱家人这是祖规,福王所有问题,全部变成了事急从权的车咕噜话语。

  虽然马士英就早明白了,这帮东西从来就是对人不对事,但是这般拿着太祖成例说事,而且还是那种有用的就用,损害利益的直接扔厕所的本事,还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佩服归佩服,马士英还是觉得自已虽然贪点,虽然大半时间也是尸位其上,但多少还算有一点良知。

  就为了这点良机,他也不能将江南交给这帮狗娘养的,至少不能这么轻易将大权让给他们。

  不过江南毕竟是东林党的大本营,马士英虽然掌握着大义,但是面对着滚滚而来的东林诸士,还是被压制成了少数派。

  既然好好说话不能解决问题,马士英总算是顿悟了,魏忠贤时期这帮孙子为何那般好说话,还不是因为魏老太监根本就不跟他们好好说话,只是握紧拳头一拳拳砸过来,一次不服,就两次,两次不服,直接人道毁灭,不断的暴力打压之下,号称最难说话的东林党人,很快变得好说话了。

  不过马士英虽然官至庐凤总督,但是手底下的兵却是没有几个,能够镇场面的更是半支军队也无。

  他没有强兵,这也没关系,驻扎在江北的黄得功、刘良佐有就行,而从山东败退回来的山东总兵刘泽清虽然打不过建奴,甚至连李自成都打不过,不过相对于江南的军队来说,他却是不折不扣的强军了,也需要拉拢一番。

  马士英还算是识相,由于他率先与军阀联络,军阀们也希望朝堂上有一位自己人,所以在马士英答应事成之后,人人都有爵位赐下,江北军阀们顿时群起响应。

  在军阀带着他们的拳头加入辩论后,向来看不起武人的东林党人,这才惊愕的发现自已竟然又TM的成了国家暴力机器的敌人.

  这个时候的东林党人,早就没了天启年间的硬骨头了,那些前辈那般刀子砍在脑袋上也不认耸,始终敢于抗争的脾气。

  这个时候的东林党人,别说拿刀架在脖子上了,就算拿刀的人不把刀抽出来,只是朝着他们冷哼一声,他们就会觉得腿肚子打颤,连说话声音顿时小了许多。

  在邀请了数位无声胜有声的队友之后,马士英便将所有政敌全部压了下去,立刻成为了南方小朝廷上最有权力的官员。

  在这种背景下,文臣们已经不再争论该立福王还是潞王的问题了,因为没有意义。这时候就该听军阀们的话,否则就是自找苦吃。

  于是,由于马士英受到了军阀们的认可,所以他建议由福王继位,军阀们均点头表示同意。

  在没有反对票的存在下,马士英率军五万护卫着福王朱由崧浩浩荡荡直奔南京而来,顺利的登上了监国宝座。

  而几个有了拥立之功的军阀们,也个个得到了他们的爵位,摇身一变,成为大明新鲜出炉的三位候、伯爵。

  马士英因此拥立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明弘光政权首辅,人称“马阁老”。

  一时之间风光无限,几乎无人可挡。唯一可以与他争锋的只有大明南京原兵部尚书史可法,但是此时的史可法,却是已经没了争雄之心了。

  在这场拥立闹剧中,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据理力争,坦言福王伦序当立、“拥潞”或将开肇兵端。

  他为了不得罪人,或者说团结所有人,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站出来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打消众人对“拥嫡”的疑惧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于“引避不言矣”,最后竟搞出了一个试图两不得罪,不伦不类的“拥桂”方案。

  在这种拥立错误的情况下,向来有功大莫过于拥立的大明,站错队的他,虽然依旧有无数东林党人的支持,但却没了在南明中枢的位置,不得不自请督师扬州。

  史可法一去,马士英意气风发,他自信东林党人元气大伤之下,只能绝望的看着福王高居宝座。甚至已经制定好了如何打击一批、拉拢一批东林党人,让东林党人也能参与到小朝廷之中,共同努力保证大明正统不失。

  只是他忘了,自从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的名言,东林党人从来都不是愿意与人分享权力的存在!绝望之余的东林党人,也开始疯狂的战斗起来。

  所谓欲让其亡,必让其狂。

  不甘失败的东林党人,不仅仅在赋税方面不断给马士英找麻烦,他们本来就是江南最大的缙绅地主,马士英掌握朝堂,他们则是掌握着地方,从县令到小吏衙役,没有他们的点头,朝廷根本无法征收足够的钱粮。

  无法征收足够的钱粮练军,浪费了宝贵的一年喘息时间。这当然还不够,东林党人不遗余力的不断在民意散布着君昏臣奸的消息,刻意让全江南明白,福王小朝廷就是一个集人间万恶于一身的存在。

  好好说话收不来钱粮,马士英不得不派遣酷吏下乡征缴,这些酷历做事粗暴,更是喜欢牵连大片,他们得罪不起大户,便只能将气撒在小民身上,小民们纷纷遭秧,纷纷咒骂福王小朝廷,反而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坐实了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奸。

  一年下来,南明福王小朝廷在民间几乎丧尽民心,恶评如潮。

  正当马士英对东林党人彻底失望,决定采取铁血手段整治江南之时,却是传来了左良玉顺江而下的消息。

  这一下,所有的整治手段就全部落空了。他不得不开始调集军队,全力阻挡顺流而下的左良玉。

  不甘被闯营与江北军阀两路夹击的左良玉,更是直接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旗帜鲜明的表示自已不是来抢劫的,而是来招来奸臣的。

  东林党人闻讯更是如蒙大赦,欣喜若狂,更是全力的拖南明小朝廷的后退。

  在东林党人的全力施为之下,左良玉与黄得功等人在长江上打的难解难分,从去年打到今年双方依旧是难为上下.

  甚至等到李征于崇祯十四年八月二十六誓师出征之际,马步军十二万大举出兵向南,双方依旧还在打的火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