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这个作者来自地球 138,吟诗一首

《这个作者来自地球》138,吟诗一首

作者:天下第二剑 字数:1842 书籍:这个作者来自地球

  王昀暄面对矮胖教授的夸赞,倒是显得镇定自若,略微感谢道:“谢谢教授的夸奖。”

  但矮胖教授身边的三名学生却张大了嘴,都快能够塞下一个鸡蛋了。

  他们三人并不是因为牛教授对王昀暄的夸奖而感到吃惊,而是对于随便路遇一个文学院的学生都这么优秀而感到吃惊。

  在来夏海大学之前,牛教授和徐教授曾告诉过他们三人,夏海大学文学院近几年有些没落了,在生源方面会有所欠缺,还叫他们来这里以后,千万别随便显摆。

  牛教授和徐教授对他们说这番话,是有原因的。

  他们三人在华清大学文学院,皆属于优等生,来这里表面上是为了与夏海大学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私底下,他们纯粹就把次文化交流当成了一场无聊的观光旅行。

  直到遇见王昀暄,三人的思想才开始改变。

  三人互相对视一眼,仿佛都在询问彼此。

  然后他们又同时摇了摇头,王昀暄应该是一个例外,夏海大学不可能每一名同学都这么优秀。

  “这么早,你是准备去图书馆学习吧?”瘦弱教授问了一句。

  在瘦弱教授问完以后,其他人也看向王昀暄。

  “我准备去协会,那边风景优美,环境安静,很适合寻找创作的灵感。”王昀暄想了想,道。

  “王昀暄同学说的协会就是我们学院的文学社,文学社创建于……”一名文学课老师抓住机会,解说道。

  在文学老师解说完后,两位教授都露出有些感兴趣的表情。

  “吴院长,我们可以去文学社看一看吗?”瘦弱教授问道。

  反正去哪里参观都是一样的参观,到文学社参观,还可以顺便看看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培养出王昀暄这样的人才。

  “自然可以。”

  吴连城说完,看向王昀暄,问道:“王昀暄同学,你对文学社那一带熟悉,等会儿由你来当导游,可以吗?”

  “可以,吧?”王昀暄试探着说了一句,他已经断掉了去文学社码字的念头了。

  吴连城:“???”

  众人:“???”

  “嗯,孙老师刚好腿脚有些不便,那就由你和周老师在前面当向导吧。”吴连城正色道。

  王昀暄背着书包,心里有些无奈,看来早起的鸟儿不一定有虫吃,还可能被其生物链上一级的生物抓住。

  不过吴连城都开口了,王昀暄也不会有什么不满。

  他得扮演好一名优秀学生应该有的能力和智慧。

  王昀暄慢慢走在前面带路,一路上听着吴连城和两位教授有说有笑。

  “王昀暄同学,你好,我叫魏澜,我很喜欢你写的那首《热爱生命》,平时也喜欢写诗,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关于写诗的事情吗?”

  王昀暄走着走着,听到身后传来一道询问的声音。

  他回头看了一眼,原来是跟在那两名教授身后的一位女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了前面来。

  透过她的眼睛,可以发现她眼中露出的真诚,还带着几分好奇。

  王昀暄缓缓道:“可以,你平时喜欢写古体诗还是现代诗?”

  “平时的话,我喜欢现代诗的浪漫,也喜欢古体诗的内涵。不过,我写诗一般都写古体诗。”魏澜跟在王昀暄旁边,道。

  她的古体诗最为出彩,其中有两首还得过全国古诗竞赛一等奖。

  “古代诗……”

  发现王昀暄在思考,魏澜也没有出言打扰。

  古体诗的创作难度一般来说,要高于现代诗的创作难度。

  因为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虽然篇幅可长可短,但押韵要灵活。

  汉魏以后的古体诗一般以五言和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也有一定法式。

  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古体诗用的是文言文,而现代诗用的是白话文。

  “古体诗其实很容易写。”王昀暄思考片刻,道。

  他觉得无论是古体诗抑或现代诗,只要掌握其中规律,都很容易。

  不过,在魏澜看来,王昀暄这句话纯粹是呈一时之快而说出来的。

  她本以为王昀暄和她一样,也是学霸级别的高手,同时对于诗歌的研究很深,没想到王昀暄竟说出这么夸大其词的话。

  魏澜微微有些失望。

  也许王昀暄只写过现代诗,并不怎么了解古体诗吧。

  “噢,是吗?我倒是觉得挺难的。”魏澜敷衍了一句,她已经失去了和王昀暄交流的兴趣。

  “看到这片盛开的荷花了吗?”王昀暄没怎么在意魏澜的表情变化。

  他停下脚步,站在纳畔湖岸边,此时,湖里的荷花正悄然绽放,偶尔还有一两条小鱼跃出水面,画面十分美丽。

  吴连城他们也停了下来,一同欣赏着湖里的美景。

  “这景色很美,怎么了?”魏澜出于礼貌,接了一句。

  “有没有想要吟诗一首的冲动?”王昀暄目光悠远,缓缓问道。

  华清大学的教授和学生来这里,主要就是为了文化交流。

  既然是文化交流,必然得有人参加。

  而对于华清大学的学生,夏海大学不可能出动老师和他们探讨交流,最好的方式便是学生和学生交流,老师和老师交流。

  因此,王昀暄觉得这种时候有必要做点什么震慑一下魏澜。

  闻言,魏澜疑惑的看了一眼王昀暄,“没有啊,难不成你有作诗的想法?”

  “毕竟纳畔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昀暄没有回答魏澜的问题,而是直接说道。

  这首诗是宋代知名诗人杨万里的著作,王昀暄借用了过来,改动了其中的时间和地名。

  “好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但直接描写出了这幅美景的真实画面,还……”

  在魏澜还在思考这首诗的精彩之处时,相隔不远的瘦弱教授便开始赞美道。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吴连城听完王昀暄的话后,眼睛一亮,问道。

  从诗中地名和时间,自然可以知道这首诗是王昀暄有感而发。

  “《晓出纳畔湖迎华清师生》。”王昀暄思考片刻后,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