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态崩了,开局虫族入侵 第17章 锁秋岭,断魂路(求收藏推荐月票)

《心态崩了,开局虫族入侵》第17章 锁秋岭,断魂路(求收藏推荐月票)

作者:笑一世浮沉 字数:1902 书籍:心态崩了,开局虫族入侵

  有了自家亲娘,三娘当即化身娘宝,每天从外头回来都要先扑进她娘怀里撒个娇,再把自己从外头捎回来的好东西分享给亲娘,比如路上捡到的特别好的叶子、中午吃到的特别甜的糖之类的。

  当然了,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们也没被冷落,每天她都要组织兄弟姐妹们开展饭后故事会,主要给他们分享最近的洛阳鲜事以及童叟皆宜的诗。

  主要由诗坛老手贺知章以及她的各方小伙伴、老伙伴们倾情提供。

  反正,许久不见倍觉生疏什么的,在三娘这里是不存在的。她还积极鼓励兄姊们也多多出去走动,知晓什么有的事务必回来让她们也长长见识。

  郭曜他们都是半大少年,自然都是玩的,闻言都是一口答应下来。妹妹已经算是名扬两京的小才女了,他们当哥哥姐姐的可不能落后太多!

  最让孩子们高兴的,当然是中秋去别业玩耍。

  按照祖孙俩的要求,庄子上已经移栽了不少适合的果树,连葡萄架子都搭好了,甚至还挖来株颇老的葡萄。这便是舍得花钱的好处了,不必等它们一年一年地长,第二年兴许就能吃上自家庄子产出的时令果子!

  三娘上次只是在挑选别业的时候在里头逛了一圈,这次终于可以住在自家别业里了,自然开心地带着弟弟妹妹们到处跑来跑去。

  上次萧家也在嵩山东溪这边置办了别业,到了下午萧戡又屁颠屁颠跑过来找三娘玩,一起带着弹弓去祸害嵩山这边的雀鸟。

  到傍晚,两家人就吃起了香喷喷的炸雀儿,郭家祖父还和驸马萧衡乐呵呵地拿来下酒。

  他俩一个已经致仕的武将,一个没有实职的驸马都尉,都是游离于朝堂之外的闲散人士,时不时凑一起喝几杯问题倒是不大。

  中秋节有三天假期,第一天三娘她们都疯玩一整天,都睡得格外香沉。

  翌日一早,天微微亮,三娘已经爬起床来,精力旺盛地拉着她哥陪她出门遛弯,到人把鸡放到竹林里散养,她便跟着鸡在竹林间溜达,走着走着便走到王维家。

  他弟王缙如今恰好在登封县当官,可以就近奉养他们母亲,如今王维回了嵩山,兄弟俩正好一起过个小节。

  三娘一点都不怕生,既然不知不觉走到了王维住处,索性便在人家家里蹭了顿早饭。吃着吃着还反过来给王维介绍哪样朝食最好吃,仿佛她才是请人吃饭的东道主似的。

  王缙等三娘兄妹俩吃饱喝足去别处遛弯,对王维说道:"你收了这么个学生,我们倒是放心多了。"

  自从嫂嫂去世,王缙时常担心他哥离群索居,越来越有佛性。他们母亲在他们幼时便潜心修禅、不理俗务,连带他这位兄长也依稀有向佛之心。

  倒不是说这就不好,只是作为亲兄弟他总归还是想兄长能活得开怀畅快些。

  另一边,三娘和她哥郭曜沿着山麓到处溜达,嘴里还讨论起来:"你说刚才那位是不是老师以前惦记着的'山东兄弟'?"

  郭曜是三娘从小嚯嚯到大的受害者之一,一听三娘这话就想起她在自己耳边背了许多回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点着头回答:"应该是吧。"

  三娘便和他探讨起山东是哪个山的东边。

  郭曜:“……”

  你刚才怎么不和王维本人讨论!

  三娘这边在嵩山脚下欢度中秋,洛阳那边也是十分热闹。

  自从李俨兄弟俩与三娘她们商量好应对方针,便有意识地与凭借年龄优势亲近李隆基,李俅更是积极前往宁王府上跟汝阳郡王李琎学羯鼓。

  汝阳郡王李琎小字花奴,乃是宁王李宪之子,深得李隆基喜。

  许是因为寿王小时候寄养在宁王府的缘故,早些年李隆基时常携武惠妃到宁王府儿子,每次过来总要听花奴击羯鼓。

  据传有次李隆基亲自摘了朵槿花别到汝阳郡王头上,汝阳郡王犹自击鼓,鼓声愈加激烈,槿花却纹丝不动,可见其技艺之高。

  李俨作为皇长孙不好到处跑,李俅想去寻这位大他们许多岁的堂叔学羯鼓却没人会拦着。

  李俅便成了宁王府常客。

  宁王虽然只玩乐、不管朝政,如今他是李隆基唯一重的兄弟了,关键时刻说不定还能说得上话。可他养过寿王许多年,真遇到李俨梦中那场"一日杀三子"的惨祸,未必(粉扑-儿文=!学)会出面为太子李瑛说话。

  两京之中除了张九龄这些文臣,竟是无人站在他们这边。

  偏偏文臣是不能交通太子的,真要和东宫密切往来那可是犯了大忌讳。

  李俨兄弟俩商量过后,由李俨负责在东宫中劝着他们爹少发牢骚多亲近李隆基,而李俅负责往宫外多开拓开拓关系网。

  这不,他厚着脸皮成为宁王府常客以后,与宁王一家的关系亲近了许多。

  李俅读不太行,在羯鼓方面却当真有些天赋,汝阳郡王也乐于教他。

  虽然可能还是比不上寿王直接住在宁王府那么亲近,但好歹也算混了个脸熟。

  还有三娘这个外援在,他们如今倒也不至于两眼抓瞎。

  中秋这日,李隆基邀宁王、玉真公主入宫赴宴,东宫自然也在。

  酒到酣处,李隆基笑着说道:"许久没听花奴击鼓了。"

  宁王哈哈笑道:“我倒是常听。”

  李隆基挑眉说道:"哦?花奴竟时常击鼓给你听?"

  宁王道:"倒也不是,是李俅这小子常来和花奴学羯鼓,我时常能听上一耳朵。"

  李隆基儿孙众多,听到李俅的名字反应了半天才想想起他是东宫的娃,闻言大感兴,让李俅出来演奏给他听听。

  李俅起身说道:"我才刚学不久,肯定不如叔父厉害。"

  李隆基道:"都是自家人,你不必害臊。"

  李俅年纪还小,人没比羯鼓大多少,加之他本来就长得圆润可,演奏起羯鼓来没他叔汝阳郡王那种轻松自如的潇洒,却又添了几分天生自带的喜庆,瞧着格外讨长辈喜欢。

  李隆基见他哼哧哼哧地努力想演奏出完整的调子来,心情莫名都畅快了不少,朗声笑道:"是有几分天分,多和你花奴叔父学学。"说罢他让汝阳郡王出来给大伙来个羯鼓才艺展示,顺便给李俅当示范。

  可见让小孩子当着亲戚面表演个人才艺这种古老传统从李唐皇室这会儿就已经非常流行。

  幸好汝阳郡王已经和太子李瑛差不多大,本身又对羯鼓极为喜,对于在家宴上演奏倒是接受良好。

  一家人很快便其乐融融地饮酒作乐、载歌载舞起来。

  只是这中秋团圆宴散场之后,众人却是各有各的思量。

  武惠妃心情不太好,主要是东宫这两年出了不少风头,那个李俅更是个格外会装乖卖巧的,着实让她高兴不起来。

  早些年她儿子还小,没有一争之力,现在她儿子也到可以成亲的年纪了,她这个当娘的总要给他谋划一二

  本来赵丽妃已经病故,后宫中没人可以给太子李瑛说话,她作为被李隆基真正意义上的后宫之主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应该很简单才是。

  可恨那些文臣不仅一心维护太子,还因为她姓武而连皇后都拦着不让她当!

  还一口一个正统,当初立个歌姬之子当太子的时候他们也没拦着说不让立。

  她的儿子俊秀聪明,才学与姿仪都远胜于太子,怎么就不能当太子了?

  想到宫中那一茬接一茬的美人,武惠妃知道自己不能再这么坐以待毙下去了,不由认真思索起该如何帮儿子夺得太子之位。

  在武惠妃来,只要把李瑛拉下太子之位就没有人能和她儿子争了!

  相比于洛阳城中的明潮暗涌,嵩山这处隐逸宝地就显得快活多了。

  中秋当晚,三娘与家里人坐在葡萄架子外赏月,拉着兄弟姐妹背了许多月亮有关的诗,热热闹闹地度过了团圆夜。

  翌日,三娘早早呼朋引伴去爬山,结果一行人老的老、小的小,爬着爬着一半人都在半路歇下了,只剩三娘拖着她叔、她哥、驸马萧衡以及同样活力充沛的萧戡坚持登上山顶。

  此时太阳已经高高地爬上天际,远处的山峦与江河镀上了明灿灿的金光。

  三娘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正要欣赏这得来不易的美景,就见山上已经坐着两个人。

  两人皆身着道袍,正东倒西歪地挨着棵松树在那呼呼大睡,其中一个人枕着把琴,另一个人抱着个酒坛子,衣袂都被昨夜的霜露沾湿了,着竟像是在山顶上睡了一宿。

  三娘有些惊异,上前蹲在其中一人面前来去,只觉这人姿仪非凡,瞧着绝非寻常人物。

  萧戡见状也跟着蹲过去,挨着三娘观察起这个奇奇怪怪的道士来。

  这人瞧着不像道士,倒像个读人,不过很多读人也修道,两者之间没甚界限,只一样不同,出家人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无论你是和尚还是道士都不行。

  所以这是个不考科举的读人!

  萧戡自告奋勇:"要不我们把他俩弄醒!"

  三娘问:"怎么弄?"

  萧戡二话不说便用旁边的老道士给三娘示范:"像这样,捏他鼻子!"

  三娘睁圆了眼。

  她都没这样叫过她叔起床呢,还是萧戡办法多!

  三娘好学的劲头顿时起来了,也伸出软乎乎的小手去捏那青年道士的鼻子。

  没来得阻止的郭幼明和郭曜:""

  经常被亲儿子祸害的驸马萧衡:""

  等会,你俩等会!

  别到谁都不当外人瞎霍霍!

  万一遇到个打小孩的你们怎么收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