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崇祯本科生 第六百三十五章:粮食增产也是危机

《崇祯本科生》第六百三十五章:粮食增产也是危机

作者:坤琳婶 字数:2008 书籍:崇祯本科生

  “但是,耐寒良种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我们需要慢慢等吗?”左懋第提出疑问。

  “不。现今辽东的产量区早已经延伸到了四平长春一线,朝廷只需要派出懂行的技术员,用不了二十年,就能培育出可以在冰城种植的耐寒小麦良种......”

  哗!陈子龙的话让大家哗然。冰城那边是一块大平原,这事现在整个朝廷都晓得了。朝廷的官员们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夫子,而随着朱由检亲赴北地之后,北地的地理环境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辽东以及北地的土地是肥沃的,这一点整个大明的上层官员皆知。如果东北平原能长小麦,这对大明意味着战略中心大大的北移,战场必须抵达草原,再也不会只盯着长城一线了。

  “皇上,养马,必须养马啊!而且十万匹以上......”吕大器激动得满脸通红,这个老大人的眼中已经开始冒出小星星了,他仿佛看到了汉唐雄风。

  “这哪用老大人说,大皇子在确山,二皇子在关外,那都是皇上早就布好的马场。”有人怼了吕大器一句。朱慈炯已经随着军队调往朱日和了,虽然他是朱由检现在四个儿子中最差的,可是还是当了一名合格的骑兵。

  明明是说东北的粮食问题,为何扯到战马上面?这是吕老头激动所致,说明大家全都看到了东北开发之后,大明的大格局、大战略窗口期已经出现,稍微有点政治远见的人,自然就想到了战马、骑兵。

  “继续说粮食的事吧。朕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诸位爱卿,北海道国主田川次郎率领的探险船队,在向东的万里海外,发现了大片的无主之地。那里的北面有一个叫西雅图的地方,气温和沈阳类似。而南面一个叫洛杉矶的地方,却和我大明的广东相似。”

  这一下,群臣已经不是哗然了,而是震惊,震惊的个个嘴巴能塞入鸡蛋。

  感觉这世上的大好事,今天一下子被大明占完了一样。居然还有一块无主的土地,而且非常适宜种粮食。粮食,多么诱惑人的名词啊,大明的这些官员,听到粮食比听见银子还亲。

  “可惜太远了,不然老臣要第一个去开田。”吕大器惋惜不已,表情甚是好笑。

  “此事不急,需缓缓图之。只要我大明子民再生出万万人,大可一起过去。诸位爱卿应该多多加油才是。”

  “哈哈哈。”大家伙都被皇帝的话逗乐了。

  1655年的冬天过的过的很稳,大明国内一片太平,没有大的战事,就连小规模的匪盗,都少有奏报。这一切都说明局势已经趋于平稳,尤其是朱由检连续向外扩张,转移了国内的一些矛盾,比如军勋的问题。

  只要遇到一个太平的国内环境,中原人能爆发出的创造力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历来就有大乱之后有大治的说法,这跟康熙老儿的本事还真没有多大关系。

  大明国内首先就是物资的丰富,民间出现了很明显的庭院经济现象。所谓的庭院经济,其实就是小农经济的鼎盛,一户农家,在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利用房前屋后养殖和种植,丰富生活所需。

  三亩田,一笼鸡,两头肥猪,几厘菜园。就如后世常见的新闻,说某大爷随儿子去米国享福,挖掉平整的草坪也要种点瓜果蔬菜,这就是庭院经济。

  笑话这种做法的,是站在现在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的,但是作为小农经济意识很重的中国人来讲,这种庭院经济的思维,是很多代传承下来的。

  当然,这种做法也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前身,当庭院经济出现之后,小城镇就出现了大规模自由市场。这和大城市是不一样的,大明的大城市周围是有固定菜农的,但是广大小城镇却是没有的。最多就是有一些集市,比如一三五赶集之类的。

  别小看挑着一篮子菜去集市上售卖,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却成为百姓走出土地,开阔眼界的第一步。

  当市场形成之后,商品开始流通,商品经济就会逐步建立起来。而温饱之后的剩余,给商品销售带来了契机。这说明大明百姓,开始有结余了,要开始富足了。

  “皇上,国内的粮食是够吃了。商务局那边上奏折说,下半年从南洋一带进口的粮食已经不赚钱了。各省的奏折也都说明今年的粮食盈余,许多粮仓已经堆满了。”陈子龙在一个大雪天里向朱由检汇报国家的农业情况。

  “粮食的事,前年就已经盈余,但是百姓产粮的积极性还是不断增长。朝廷总不能拦着不让他们种地吧?朕听说很多农家第一次买水泥,为的不是盖房子,而是修粮仓。水泥筑的粮仓老鼠啃不动,是不是有这回事?”朱由检正在暖和的房间里学着打太极。

  这间屋子已经奢侈地装上了地暖,他也是在有意提出一些奇怪的要求,帮助将军山那帮子人去提高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一种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用化,也是需要推动的,虽然大明现在不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化手段,但是技术实用化的积累还是有必要的。

  “是有这回事,老百姓都把粮仓修在床铺底下,觉得枕着粮食睡心里才踏实。”陈子龙一笑,他感觉自己要脱去外套了,皇上这屋里很热。

  “那可不行,百姓的粮食存不住几年就容易发霉,你们得想办法研究出粮食的储存办法,至少要能存个三年五年的。”朱由检说。

  “三年勉强可行,五年怕是难办。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从明年开始就会出现不宜食用的陈粮,也是难题。”陈子龙脸上有些可惜的表情。

  “陈粮可以拿来酿酒,喂猪。”朱由检脱口而出。

  百姓都吃饱了,当然有条件喝点小酒了,看看后世满地的酒厂,就知道酒这东西对人还是有吸引力的。

  “不过,酒的征税不可能太低,要比一般商品高。南洋的粮食还是继续进口,只要不亏本,就养着他们。南边还需要稳定几年,如果不买他们的粮食,种植园的开发就会慢下来,这不是打击移民积极性嘛!”

  南洋的开发才刚开始,现在南洋的经济还得大陆这个市场来支撑,要不然,谈何开发?这笔生意就算有些亏本,朱由检也得多。

  但是粮食问题并不像陈子龙汇报的那么简单,在初步稳定之后,粮食必然增产,而劳力如果继续呆在土地上,粮食继续增产,实际上对大明不见得是好事。

  加上东北、台湾、南洋等地都只产粮,没有其他经济出路,那就是大明的危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