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明朝做权臣 第254章:赏赐

《回到明朝做权臣》第254章:赏赐

作者:红尘贼子 字数:2788 书籍:回到明朝做权臣

  热热闹闹几经波折的恩科大考终于结束,朝廷共选士五百六十一个人,和往年动辄就有八百九百个进士的科举考试相比,虽然录取的人数明显减少,却因为参考人数的限制,录取率反而是历年来最高的。

  这五百多人,就是复隆新朝的新鲜血液。

  二十多天以后,江南朝廷又有一桩喜事:皇上大婚之期已定。

  大明朝的历代皇后大多是出于底层寒门,如此就可以避免出现外戚集团。

  按照惯例,皇后人选要从民间甄择,从无数品貌好出身好的女子当中千挑万选。

  虽然朝廷同样进行了“选美活动”,但规模却比以往小了很多,显得有些仓促。

  最终,庐州翁氏女中选,只要大婚过后,就会成为统领内宫的一国之母了。

  皇帝大婚,历来就是国家大事,自然引得无数人议论,连李安宁都忍不住的念叨了几句:“那姓翁的女孩子马上就要做皇后了,成为这天底下最尊贵的女子,可真是好福气。也不知大婚之时的场面会何等隆重?”

  张启阳笑道:“隆重?你想多了,现如今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哪有那么多闲钱给皇上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事?”

  张启阳说的,也正是目前朝廷上最关心的问题。

  按说皇上大婚这种事情,肯定是能有多隆重就办的多隆重,可现在的大明朝根本就不是什么太平盛世。

  北都沦陷江北尽失,无论内库还是国库,都空空荡荡,连各级官吏的“基本工资”都欠着呢,根本就没有钱办一场风光体面的婚礼。

  好在复隆皇帝性情随和,深刻知道国家的艰难,所以已下了旨意:婚礼的重点就是节俭二字,能少花钱的地方就一定要少花钱,能为国库省一点就省一点。

  按照惯例,正式成婚之前,皇帝必须要拿出一笔“填妆钱”送给未来的皇后,让她置办更多的嫁妆。

  大明朝的历代皇后拿到手的“填妆钱”从来就没有少过十万两银子,老福王成亲的时候,虽只是藩王,却给了整整二十万银子作为“填妆钱”。

  奈何复隆朝实在是太穷了,根本就拿不出那么许多银钱,所谓的“填妆钱”也非常之少,只给了两万缗钱,相当于一万五六千两银子而已。

  除此之外,虽然还有品目繁多的丝绸、布帛、珠玉等赏赐,却已经是很寒酸的了。

  “我听说咱们这位未来的皇后并不怎么标致,在众多的候选者当中,样貌身材只能算做是中下等。”李安宁酸溜溜的说道:“说不准还没有我漂亮呢。”

  听了这话,张启阳忍不住的哈哈大笑:“若是这女子真是倾国倾城之貌,或许就不会被选为皇后了。”

  “娶妻取德,纳妾纳色”这是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

  作为一国之母,最要紧的是德行和性情,而不是身材和样貌。

  在很多时候,若是样貌太过于出众,反而是一个减分项:皇后注定是统领后宫的,不仅是内宫之主还是天下之母,太漂亮的话说好听一点叫做美艳,说难听一点则是妖冶,那是绝对不行的。

  未来的皇后只要不是很丑,能看得过去就行,一副绝美的容颜还不如“圆脸大耳”更好些,因为那是“福相”,可以给江山社稷带来好运的相貌。

  “这翁氏女子选为皇后,和样貌无关,纯粹就是因为出身。”金丝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朝廷需要这样的一个皇后罢了。”

  金丝雀说的太对了,翁氏女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女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国之母,最要紧的根本就不是样貌,也不是所谓的“温良淑德”,而是因为她的出身。

  一个六品学官的女儿,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可以算得上是大家闺秀,但是对于朝廷而言,实在是出身微寒,非常符合大明朝选后的标准。

  但这仅仅只是表象而已,这位未来的皇后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身份:她的嫡亲姑姑是黄得功的发妻。

  也就是说,黄得功是皇后的亲姑父。

  在江北四镇当中,靖南伯黄得功实力最强也最能打,现如今镇守在芜湖一带守着南京的上游。

  因为叶黥的劝说,黄得功效忠了新朝,成为第一个表态支持新朝的地方实力派。虽然他是复隆朝的臣子,但这种君臣关系更主要是名义上的,因为朝廷并不能实际控制前朝的军事巨头。

  翁氏女成为大明国母之后,他黄得功就又多了一个外戚的身份,名义上的效忠也就会转变成为真正的效忠。

  这根本就是一场政治婚姻。

  要是没有这个内在的因素,翁氏女不可能被选为皇后。

  连金丝雀都能看清楚的问题,张启阳肯定看的更加通透,但却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有说。

  但金丝雀却通过这场婚事看出了皇帝的心虚之处:借助联姻的手段收服地方上的实力派,这种做法虽然巧妙却显得有心信心不足。

  想当初,潞王曾经试图把一个宗室女嫁给张启阳,同样是出于政治联姻的考虑,张启阳却毫不犹豫的婉拒了。

  这就足以说明张启阳拥有绝对的自信,不屑于采用这样的手段。

  “朝廷的事情自然有朝廷去做,眼下我可没有那么多闲工夫理会这些。”张启阳说道:“明日第二批新生就入校了,你先把入校致辞给我准备好。”

  最先加入新华军校的那一批学生,已完成了最基本的思想教育,正在进行军事素养的培训。

  第二期七百多军校生马上就要入校学习了,这才是张启阳的工作重点。

  “今天还有一堂大课。”现如今的张启阳,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军校方面,每天都忙的四脚朝天。

  正准备去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刻,刘大牛来了。

  刘大牛本来的张启阳的嫡系,时常出入帅府内宅,根本就用不着客套,张启阳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有什么事你赶紧说,我还要去军校上课呢。”

  刘大牛知道张启阳事物繁杂时间宝贵,直接取出一柄佩刀放在桌子上:“老爷,这是皇上赏给我的。”

  佩刀装饰华贵,镶金嵌玉,尺寸却比普通的战刀小了至少两号,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军用品,而是用做装饰的礼器。

  “这好像是御用的佩刀吧?”

  “是的,是皇上的佩刀。”

  “既然是皇上赏给你的,你就拿着好了。”张启阳笑呵呵的说道:“作为内廷宿卫首领,皇上赏你一把御用的佩刀,不是很正常吗?”

  “除了赏给我这柄佩刀之外,还……”刘大牛从来就不是个口舌伶俐之人,稍微组织了一下措辞才继续说道:“今日早晨,皇上专门把我们几个宿卫头领唤了过去,不仅温言勉励,还还有赏赐。那几个领了赏的内廷宿卫头领,全都是咱们毅勇军的人。”

  “我总是觉得皇上专门赏赐这次东西是有别的用心,老爷明白我的意思吧?”

  内廷宿卫已经经过两波清洗,原本那些从北京带过来的侍卫已所剩无几,有很大一部分侍卫是出自毅勇军。

  皇帝这么做,用意已经十分明显:试图拉拢这些人,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皇家侍卫,而不是张启阳的私兵。

  皇帝亲自赏赐,本身就是很大的荣耀,效忠皇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刘大牛总觉得自己是张启阳的人,这事一定要让他知道。

  稍一沉吟之后,张启阳就笑了:“好了,我已经知道了。既然是皇上赏给你们的东西,就拿着吧。其实吧这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是皇上的臣子,你们又是我的手下,至少曾经是我的手下。效忠我就是效忠皇上嘛,你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有老爷这么句话,兄弟们也就放心了。”刘大牛有点迟疑的说道:“我总是觉得皇上似乎对我们这一批宿卫不怎么放心。”

  “你们这些人本就是军籍,出任内廷宿卫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而且不符合以往的惯例。”内廷宿卫是皇帝的身边人,虽然没有正式的律条,但是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宿卫这样的要紧职位需要由内卫司专门进行选拔安排,而不是出自军队。

  张启阳说道:“回头我向皇上提一提这个事情,还是让兄弟们回到毅勇军中吧。你对大家说下一下,若是有愿意继续做内廷侍卫的,也不能拦着,人各有志嘛,明白了没有?”

  “明白。”

  “哦,对了!”张启阳微笑着对刘大牛说道:“你要是不干内廷宿卫了,就先到军校做教官吧。做一个战术教官,教教学生们格斗杀敌的技巧。”

  “老爷说笑了。”刘大牛憨憨的笑着:“我有多大的本事老爷最清楚不过,在两军阵前卖把子力气或许还能凑合一下,全是仗着敢打敢拼才侥幸有些微末战功,又怎么敢去做教官?那岂不是误人子弟了么?而且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张启阳笑道:“战术教官不是教书先生,会不会读书写字并不要紧,我已仔细查过你的战绩了。在历次战斗中,总共杀敌十三,负伤两次,怎么说也是百战老兵了,把你在生死之战当中积累下来的那些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足够了。”

  “既然老爷觉得我能行,那我就赶鸭子上架的试一试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