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朝第一权臣 第一百零五章:殉国名单

《明朝第一权臣》第一百零五章:殉国名单

作者:法大小蒋 字数:1837 书籍:明朝第一权臣

  八月的天儿(附注:农历),夜有些长,可那些大臣根本顾不得黑,便早早地让家仆驾着马车往皇宫赶去。

  落了锁的宫门还是像往常一样的时间开启,可大臣们却是等得不耐烦了,等到大门被打开了,全都一股脑地涌了进去。

  “王大人,我今儿早上听说……后宫让人给那个叫喜宁的瓦剌使者送钱了?而且还送了不少?”于谦蹙着眉头看向王直,“你知道这事儿吗?”

  “知道了。”王直叹了口气,尔后看了于谦一眼道,“这都是小事儿,你不让太后往朝堂上掺和,还能管得住她私自给瓦剌送钱?”

  “这倒也是。”于谦将手往袖子里一缩,尔后哈口热气道,“不过户部得盯紧了,一个子儿也不能给瓦剌送!这个口子一开,以后就收不住了!”

  “明白,不过今儿朝堂上可别提这事儿……”王直抬手一抹眼睛,目光悠悠注视着前方的奉天殿道,“内阁的陈大人已经把土木堡的殉国名单都统计出来了,人很多……”

  于谦听王直这样一念叨,便也不再言语了,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尔后抬手一指前方道,“走吧,一切等上了朝再说!”

  进得朝堂,监国朱祁钰已经打着哈欠坐在龙椅上等着了,他这点就是好,比较守时负责,虽然从来不发表什么意见。

  众大臣也没有集体向监国朱祁钰行礼,只是陆陆续续地向他行了个礼,尔后便埋头聚在一起讨论事情了。

  朱祁钰明白自己就是个摆设,因此也没打算过多询问,只是坐在那里等他们的结果,因为自己的唯一作用,就是等他们决定好了,然后由自己点头批准,自己仿佛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手中的那方大印。

  “殿下,土木堡的殉国名单已经统计完毕,还请殿下过目。”内阁次辅、户部右侍郎陈循上前两步,捧着一个小册子说道。

  “念吧!”朱祁钰再次打了个哈欠,尔后招了招手示意众人可以上前发言了,嗯,自己还是有一点作用的。

  “截至目前确认殉国者……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恭顺侯吴克忠,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永顺伯薛绶,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左都督梁成、都督同知王贵……”

  众大臣听陈循这样念着,都不由得一阵心悸:怎么……都死了啊!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大明朝的高级武将,五军都督府和三大营几乎就是由这些人掌管的,如今他们死了,那朝廷的军事防务力量就等于空缺出来了啊!

  尤其是英国公张辅和成国公朱勇,他们怎么也遇难了啊!唉!国之不幸,国之不幸啊!虽然他们早就听李贤说了张辅和朱勇身死殉国的消息,可此时听陈循念了出来,他们还是免不得一阵感慨……

  “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

  等众人听陈循念完遇难文官的这一大串名字,都不由吃惊地长大了嘴巴:合着除了礼部的杨善,吏部的李贤和都察院的王文,其他人全都死了啊!

  要说也是,这些个文官大多年龄很高,手无缚鸡之力,而且也很少有人像杨善那么滑头,王文那么屈辱,所以在战场上死了并不奇怪。

  只不过这个损失未免也太大了些,因为这里面有不少朝廷重臣啊!现在这么一副烂摊子,剩下的这些文臣,没几个人能够支得起来啊!

  待陈循哽咽着念完这份名单后,早已是泣不成声,其他的大臣更是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他们确实是真情实感,因为这里面很多人都是他们的同僚,他们的朋友。

  坐在上面的朱祁钰听完这些名字,也忍不住一阵悲戚,毕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怎么……怎么有那么多人?”

  “殿下!大明危矣啊!”陈循捧着人名册子,直接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据前线奏报,瓦剌大军在漠北蠢蠢欲动,如今已开始攻打居庸关,他们是奔着京城来的啊!”

  “大明危矣!大明危矣啊!”许多大臣都开始不顾形象,直接坐在地上,一边拍腿一边大哭,“祖宗显灵吧!”

  朱祁钰见众人如此,也不由得一阵头疼,“你们……如今该怎么办?你们倒是有个说法啊!”

  朱祁钰这么一问,有不少人都安静了下来: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其实以这些大臣的精明,他们怎么会不想办法?

  事实上从昨晚开始,就有不少大臣暗中聚在一起商量对策,结果很一致:南迁都城!

  如果把都城迁到金陵(附注:今南京),自然就可以避过瓦剌之祸,因为以瓦剌的兵力,很难打到金陵去。

  当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可如今的这帮大臣为了保命,竟然轻易地想出了南迁的法子,若是朱棣泉下有知,估计会很伤心吧?

  就在这时,便有一个大臣站了出来,大声说道,“殿下,臣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发言者,徐珵是也,现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注:从五品),身材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

  附注:其实当时从土木堡逃出来的文臣,还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等人,不过都不重要,后面也没什么戏份,所以为了增强戏剧性效果,我干脆就给砍掉了。

  还是那个原则,在保证基本考据的情况下,先小说,后历史,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人物,我可能会稍加改动,望各位读者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