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山里人家 117、收容(二)

《山里人家》117、收容(二)

作者:5妹 字数:2702 书籍:山里人家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

  但是鄙人深以为,此处的江湖,还有其字面上的意思,意即,水比较深,或是不知深浅。要不,怎的不干脆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水,或是有小河之类?

  给了我这个感触的,当然是我家大大小小的数个江湖——尤其当江湖中人越来越多之后。

  目前我家最大的、我最熟悉的江湖,是陈宅。而且,还不断有扩大的趋势——前文说过,来投奔的人都有人来投奔,回家去了的也捎人过来,更重要的,家里还长驻着一位善良的不太老的老爷爷。

  不知看文的亲还有印象没有,即便是外公老早前帮助过的、去投奔那隔了不知多远的亲戚,就是说过找不着还要回来找外公的那位,还真没投奔着亲戚,也回到了金芷县城,凭着一面之缘,终日在大街小项转悠着寻找外公,别说,那日正巧,还真的遇上了,于是街上又是一番动人的声泪俱下的表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失散了多年的父子终于见面,陈宅于是又多了几口人——至此,最后一进的厢房基本上已经挤满为患。

  虽然如此,外公只要上街,就可能会带回来一个两个,大多是独自出来乞食小男孩,有时叫他帮忙搬个东西回家,有时叫他到陈宅递个话之类,不过搬东西也好,递话也罢,都是幌子,最后这些小朋友就进了家门了。好在家里有的是被窝和木板,头一进的空房子也有数间,可以到处搭铺,否则,真可能要安排到第二进的主院来了。

  虽说江湖大了,要供食宿,要安排事做,也是挺麻烦的一件事,但是,大有大的好,水深有深的好。你永远也不知道,来的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时的,就有惊喜。

  例如外公有一次带回来的一个小男孩,可能也就是十来岁的年纪,进了宅子之后,就不见人影了,也不知他和谁在一起,也不知他睡在哪里。连吃饭的时候都没出现。但是外公一出门,必定紧紧地跟在身后。一问才知道,原来这还是位小武士呢!自外公带了他回家来,就成为了外公的贴身保镖啦!虽然武功底子不知道,但爬个房梁是小菜一碟,因为他经常就是呆在那个上面的!

  “师傅告诉我,要保护请我做事的人,要保护给我饭吃的人。”小武士看样子社会经验严重不足。有这个专业技术,到哪儿不能自由自在地活呀!

  “那你在我家吃了没有呢?”外公心疼地问。

  “吃了,小红小姐给的馒头。我在上头吃的。”上头指的房梁上。

  “我经常呆在宅子里,不要保护;你青草姐姐天天在外头,你去保护她!”外公吩咐。从此以后的很长时间,我就多了一个小跟班——倒是没见他有多少机会保护我,但是我却经常教导他,后来还送他继续习武。

  还有一些其貌不扬的人,突然就给你露两下子,让你感觉,有捡到宝的感觉。例如从屋檐下一次性收罗进来的十几人当中,竟有做金银饰品的、看风水的、打铁的、养猪的、杀猪的……诸如此类,有些技术我甚至听也没听说过。当我很奇怪地问他们,怎么有技术还要出来逃荒时,那些人也觉得我很奇怪,反问道,“一点本事也没有,也敢出来?”

  合着大街上流浪的都是有本事的?我再上街时,眼里带了考量。不过再有本事也难以有用,大环境如此,哪里那么容易找着事做?即便是被收容到像我家这样的人家,暂时也都没有事做,只好都当勤杂人员。

  越是临近年关,来投奔的人就越多。也不知是外公的举动被人看在眼里还是怎的,后来他一出门,身后就跟着老的少的中年的一群人,有时跟他穿过大半个城,形成越来越长的队伍,最后停在陈宅前面,久久不散。

  我一方面在可怜这些人的同时,一方面心里也在暗暗着急——这么下去,怎是个办法?!对于这些跟过的人,外公一般都会有所表示的,人多就叫家里的赶紧煮粥;人若少,就把家里不时准备着的馒头送人;更少些,往家里引。不多时前面的一进也挤满了人。

  可不能让外公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正在想怎么样暗示外公,才能让他更好地理解家里的现状,不再往家里引人时,我那一直深受外公宠爱的小舅可能比我更心急外公的举动,出声赶人了,“都快过年了,您老人家就赶紧地回乡下张罗去吧!别到时候各家来给您拜年,您连打发的东西都没有!”外公这才动了回乡下的心思。

  我也急着回乡下。一是大雪封山,虽然行下走不便,但却是打猎的好时机——也是必要的时机,过年了,总得有些新鲜的肉食不是?虽然说陈家庄养着许多猪呀、鸡呀、鸭呀什么的,可是,山里的不要钱的,好像更合我的胃口呢——好吧,坦白说吧,更合我心。

  其次嘛,这个时节,正是小孩子们疯玩的时机,好不容易把各类教学班办起来,不趁热打铁地多上些课,待农忙何处寻人去——我的心底里,还是秉承前世的理念,知识改变命运,要真正能够帮一帮这些乡里乡亲的庄民,也让自己将来有人可帮我,最好的法子,仍然是,用知识和技能去武装她们的头脑。

  但是城里的宅子也要人守着,现下这么多非亲非故的人住着,既不忍心赶走,还要管吃的,又担心没个主人乱来,那可怎么办?幸亏陈家庄李总管来说,长工们都放假回家过年去了,让非本地的人都过去住着。本地人如肖师傅之类,每人扛两袋子米回家过年去。暂时就把城里的陈宅,交给黄伯娘住着——她反正非本地人,孤身一个在此,带着几个不想回家的府吏,又安置了县衙年节的值班,连铺盖都不用卷,空身就进来了。我们这一家子山里出来的,带着从外地逃荒而来的老老少少,仍回山里过年去。

  外公和我回王家庄的时候,离过年也只两天了。

  乡下的日子也很紧张。

  自秋收之后,就不断有亲戚来王家庄投靠。后来,这一带的用工机会多,也就招来了更多投靠的人。

  别的庄我不太知道,就王家庄而言,除了我家由于近支的亲戚都已经安排了妥当,还比较清静以外,其余每家的人口,至少是增加了一半。

  “都是叫秋粮给惹的!”外婆的嘟囔声传来,让我甚至觉得不如不搞秋粮,庄民们可能还好过一些。不过当我碎碎念给外婆听时,外婆却又说,“怎么能这么说?救了好多人呢!也我们庄免了好多人去逃荒!就拿你三表哥家来说,要不是秋粮,要不是去陈宅帮忙,你三表哥三表嫂铁定得去逃荒!——祖辈的规矩就是这样,有技术的去逃荒,年轻力壮的去逃荒,省下口粮给老的少的留活路,而这些有技术的、年轻力壮的逃荒人在外面活命的机会也多些。”

  我不知道陈家庄现在住着的老的少的是按啥规矩来逃荒的,但是我却知道,原本要去逃荒的三表嫂家里,正被前来投奔的人挤满,她父亲娘家的亲戚、自家已成亲的兄弟及其家人,已经将小小的一座房子挤得再无处搭铺,三表哥无奈之下甚至提出要和表嫂在县城的陈宅过年,帮我守着宅子,要不是姑父接了她两口子加快十个月的小毛毛家去,她们还真只能到陈宅去过年,因为她家她的房里,已经住着她父亲娘家的六个亲戚,可不是搭铺的地方都没有了?

  但是,原先这些人各在各家,平时都到周围的田庄打短工,倒是不经常见着,我也不知道倒底有多少人。那天我带着陈宅的大部队回到陈家庄,又带了两位绣花的师傅来王家庄准备办一个绣花班时,来报名的人数之多,吓了我一大跳!竟有很多我根本不认识的!还有很多是成年人,甚至是大叔!我倒是不在意,有教无类嘛!但人数太多,也不利于教学呀!前世的经验,小班化的教学,效果就是要比大班教学来得好!再说,也没有这么多的板凳当课桌椅呀!

  一问才知道,其原因一是本人收学生办班的消息传了开去,越来越远的人都打听着来了;另外,也是因为此时各个田庄不再用工,投奔在王家庄的很多人空闲下来,顺便也想来长长见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